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岳凤先汪芳:西药中药化--新药研制的新领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组成成分新或功效作用新之药物均可称之为“新药”。对于新药研制来源或称原料,人们最易想到的是以现有中药为原料。其实,也可以现有西药为原料。从类别讲新药有多种,主要是新西药和新中药。...

点击显示 收起

  组成成分新或功效作用新之药物均可称之为“新药”。对于新药研制来源或称原料,人们最易想到的是以现有中药为原料。其实,也可以现有西药为原料。从类别讲新药有多种,主要是新西药和新中药。新西药即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的药物;新中药即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的药物。从现有中药而得新西药的研究工作,往往被称作中药西化或中药西药化;从现有西药而得新中药的研究工作和结果,称西药中药化。西药中药化将可为人类提供一大批体现中西医药之优势的新型药物——现代科学化中药。从现有的中药研制新药尤其是研制新西药的工作,是新药研制的重要领域;而从现有的西药研制新药尤其是研制新中药的工作,目前几乎属于空白领域,故本文试作重点探讨。

  新药本质和研制原料来源应该包括西药中药化

  1.现有药物有三种分类:一是按现有药物组成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及人工合成药物。天然药物是指药物组成的化合物分子是由动物或植物体合成的以及宇宙间自然存在的化合物;人工合成药物则是指其组成分子由人工制备而得,即非天然化合物之药物。二是按医药学理论体系来区分药物主要有中药和西药。此外,国外尚有印度医药学、埃及医药学等相应药物印度药、埃及药等;国内尚有藏药、蒙药、维药、傣药等。另外,还有一些尚未纳入任何医药学理论体系、民间确实能用来治疗一些疾病的药物,有的使用历史还较长,更多为植物性药物,故有民间药、民间草药、民间传统药等称谓。三是特殊药物分类标志。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有现代药物的称谓;而将其他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及各国民间药,统称为民间药或民间草药或各国传统药。

  以上三种药物分类,第二种为最能反映药本质的分类;第一种仅就中药和西药均有人工合成药物及天然药物的情况分类,显然不能反映二者之别,故不能反映药物本质;至于第三种分类则明显带有以西药为标准的色彩,含有唯大、唯主之意,实不相宜,尤对中药更有否定之意,更不相宜 。

   2.新药来源或称研究领域可分四大领域:一是非药物物质,包括人工合成产物及天然产物;二是吸收其它类药物,包括全药或药物中成分的吸收,例如将中药或其成分吸收为西药;三是同类药物的不同药物或药物不同成分的再组合,例如中药复方、西药复方、中药中部分成分等;四是现有药物又发现新作用,如我国所称的五类新药,国际所称的老药新用。如现今的“伟哥”,原为心血管药,现为壮阳药等。

  新药来源的上述“第二”领域,即吸收它类药物,上处仅举例为吸收中药或其成分为西药,同样还应包括吸收西药或其成分为中药。所谓吸收西药为中药,实质为令西药再具有中药基本内容,从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那么实质西药就成了中药,故笔者称将西药研制成中药的过程和结果为西药中药化。

  现有西药数千种,中国药典所载西药约千种。可见,西药中药化可获得数千种具有现代科学内容(西药固有内容)的新中药。如此的研究还体现着新西药来源的“第四”领域,但不简单等于老药新用,因为已具有中医药学理论的优势。在西药中药化基础上,又呈现新药来源的“第三”领域,即再配伍组合成新类型的复方中药——具有现代科学内容的新中药而组合的复方中药。如上是从中医药角度而得新药,其实从西医药学角度亦能得到新药——新西药。这是因为现有西药是针对通称的“症状”而表示其功效;当它们中药化后,又获得针对通称的“证型”而表示的功效。而“症状”与“证型”内涵差异之处,则会呈现西医药学概念的新作用,而形成新西药。例如有人研究D860具滋阴功效,针对阴虚证具效,而阴虚证不仅有糖尿病,还可有其他“病症”,据此而应用于呈现阴虚证的男性不育症同样具有疗效,故又成为治疗男性不育的新药。

  所以,从新药本质及研制的原料来源讲,西药中药化是研制新药的重要领域。

  按现有中药的发展趋势而研成的新型药物应该包括西药中药化

  现有中药处于微观知识为主体的现代科学背景之下,为中药的现代化、科学化提供了可能性;现有中药缺少现代科学的微观内容,只具有古代宏观知识内容,若使中药乃至中医药学再获较大发展,重点在于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中药现代科学化包括相关中药的多方面内容,但核心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故对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及获得途径应当明确。

  1.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近年,中药现代化已成医药界乃至科技界甚至政府部门极为重视的问题,然而对中药现代化标志却见解不同。那么,一个药物具备哪些基本标志才能称其为现代科学化中药?

  现代科学化中药首先应具现代科学内容,即物质基础认识到分子水平;生物活性应有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或术语的表述,对此,人们认识较一致。但对于现代科学化中药还要不要再具有中医药学相关内容,却认识不一。笔者之见,现代科学化中药还应当具有中医药学相关内容即具有中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还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否则就不是中药了。如果将中药研究成仅具有现代科学内容但不能再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的药物,实际也不是中药现代化,充其量是中药的西药化。

  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主要有两点:一是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二是中药基本内容给予现代科学阐述,包括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这两点缺一不可:若缺前者,则不为中药;若缺后者,则为现有中药,均非现代科学化中药。进一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有三点:一是药物本身性能的独特表述,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二是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对疾病表述的相关术语和指标的对应术语和指标来表述,如滋阴、壮阳、理气、活血、清热解毒、舒肝平胃、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三是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主次有别,即通称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而施治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具备如上三点基本内容的药物,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才称为中药。所谓现代科学阐述,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具有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人体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改变?再如清热解毒,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具有此作用?此作用又是如何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达到如上状况的药物,则为现代科学化中药,有别于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成为新药,并且是新类型药物。

  2. 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可简化为既具有中药基本内容,又具有现代科学内容。根据新药来源的四个领域固然均可得到,但较方便者应为同类药物或药物不同成分的再组合,即由现有中药而获得;再者为吸收它类药物而得到。它类药物最突出的是西药。若使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所具备的内容得以保留、所缺内容再令获得,那么,就会成为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是中药现代科学化或称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两大途径。

  3.西药中药化是完全可能的。从理论上讲,不论中药与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且作用对象均为人体。可见,两者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故中药能被研究成西药,西药亦能被研究成中药。

  历史实践表明,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就包括吸收非中药物质为中药的内容,如《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为365种到《本草纲目》的1892种及以后的增加品种。中药能被研究成西药,以往已做大量工作,很多中药被研究成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的药物——西药,说明西药亦能被研究成中药。如本世纪初期出版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就载有阿司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的内容。笔者发表西药中药化论点后,更陆续有关于西药具中药基本内容的研究报告发表,如利血平为平肝潜阳药,仅适用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头孢拉定为苦寒药,仅对实热证细菌感染者具有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就势必涉及吸收西药为中药的内容。即从现有西药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新药。

  新型理想药物需要西药中药化

  近百年来,尽管西药被很多国家视作标准药物,然而客观使用时西药并不理想,突出的问题是不良反应,且至今未能寻求到解决的良策。可见,将现有西药作为理想药物,实在难以胜任;就是具有现有西药同样内容的任何新西药都同样如此,因为现有西药多为新西药的幸存者。

  理想药物的标准应当是既不伤害身体,又能治疗疾病的药物。也就是既要具备准确性,又要具备精确性。那么,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呢?

  不能否认,中药的劣势是客观存在的,即微观劣势所达到的境况,对人体、药物及两者关系的认识,不要说分子水平,甚至连细胞水平亦未达到。所以对局部疾病的用药,尤其是以现代科学微观知识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的疾病,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精确性也差。这就是为什么对某些局部病灶的急性病,中药则多呈现力不从心之状的根本所在。西医药学因其建立在微观知识为主体的现代科学基础上,故其优势在微观,其可达到从分子乃至量子水平及微弱电信号变化水平来认识人体、药物及两者关系,这就是西药在临床使用中呈现较高针对性即能精确使用的根本所在。然而不论人体或药物,尤其人体,各个微观的局部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关联而构成整体才体现其微观的效用。然而至今,人们对各微观局部背后的相互关联性还了解得很不够,故西药势必呈现宏观劣势,甚至连人体寒热证、药物寒热性都不顾及,故难于避免临床用药对人体的伤害。这就是西药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突出的根本原因所在。

  正是中药的宏观优势和微观劣势、西药的微观优势和宏观劣势,若能保留各自优势、克服各自劣势,均能得到宏观与微观优势均具备的药物,呈现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与精确性共同的状况,即理想药物。中药从自身的中医学难能达到理想药物,只有吸收微观知识为主体的现代科学,才能达到现代科学化。西药从自身的西医药学有可能成为理想药物,即从现代科学的广泛、深入的微观知识再归纳出宏观内容而达到目的。然而这将是很长时期之后的事。然而若借助现时中医药学的优势来克服西药的劣势,即令西药再具有中药基本内容,那么现有西药即具有宏观优势和微观优势的药物,从而成为准确性与精确性相结合的理想药物。另一方面,现有中药的现代科学化,固然能得到宏观与微观均具优势,成为准确性与精确性相结合的理想药物,然而此路漫漫。但是中医药学再吸收西药为中药,因西药已具微观优势,那么同样可成为宏观与微观优势均具、呈现准确性与精确性相结合的理想药物。不论从中医药学吸收西药为中药,还是从西药借助中医药学优势即再使之具备中药基本内容,本质为一,即西药中药化,故西药中药化是获得新型理想药物的最佳研究领域。

  西药中药化研究将建立新型新药研制体制和新产业体系

  现代新药的研制体制是以动物实验(包括从整体动物到动物细胞)为基础,即以一定的动物模型相关指标而“筛选”的结果作基础。此种体制若是从非药物而制新药物,诚属必要,但若按西药中药化体制而研制新药,则不一定必须以动物实验为基础,而可直接由临床进行。不论是单体化合物的西药,还是多组分而组成的复方药物,均可如此进行,从而又将建立新型新药研制体制。

  西药中药化研制新药是以临床研究为中心的新药研制体制,按照如下事实而能合理合法地进行:首先将单种西药研究成新中药,正如前述,是按西医药学理论而使用西药,只是在用药前后,对用药者均作中医药学的诊断,用药者身体的中医学概念指征的改变,则是该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的反映,根据指征的具体改变情况而总结归纳确定此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从而使之成为新中药。可见其符合中、西医药学理论且符合西药使用的法规。其次单种西药被研究成新中药后,因其已成中药,故可按中医药学理论再组成复方中药,从而得复方新中药。如此而得的复方新中药,不仅体现着中医药学理论,更是在中药使用法规的允许范围,复方中药就是如此组成和使用的,都是中药使用法规允许的。若认为如此的新药研制体制不合理或不合法,那么,只能表明现有西药及现有中药的使用不合理或不合法,然而这也不是事实。所以决不能对西药中药化的研制体制给予超出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的用药理论和法规的特殊限制。

  现在再来看新型药物生产产业建立的问题。仅将单个西药而中药化所得的新中药,在使用时,能体现中西医药学的优势,即准确而精确地使用,如此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但因这种药物毕竟是现已生产着的药物,故难产生新的制药产业和更多经济效益。但若将单个西药进行中药化后所得的新中药,当具有一定数量而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复方中药,则为全新药物,即组成成分新和作用新的新药,则可单独生产,属于新型的药物生产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此种新型的制药产业有三点突出之处; 一是可以较方便地有新药后备品种,因为现有中药常用者约400~500种,用这些药物可组成万千复方中药;现有西药几千种, 若其能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新的复方药物,那何止万千种?二是原料来源方便,现有西药正在生产着,只要中药化后,则成为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复方药物的原料,可以说,现有西药生产厂家都是此类新型制药产业的原料供应厂。三是投资少、经济效益大。因为西医药学会不断研究出新西药,只需中医药学再研究使成中药,故研制费不会高,且因其具有准确性和精确性,销路好,势必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总之,西药中药化是研制新药的重要领域,能得到有别于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类型的新型药物体现两者之优、克服两者之劣,保障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西药中药化,是建立新型药物研制体制的新领域。

作者: 岳凤先汪芳:西药中药化--新药研制的新领域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