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对中医药学合理内核进行再认识

来源:摘自摘自《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文/李庆生
摘要:在现代生命科学为主导学科的时代,作为传统生命科学的中医药学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注意既适应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又坚持自身的主体性。因此,需要对中医药学合理内核进行再认识。一、在现代生命科学时代对中医药学合理内核进行再认识是时代和中医药学发展的自身需要生命科学作为20世纪初现端倪,21世纪起主导作用的科......

点击显示 收起


  在现代生命科学为主导学科的时代,作为传统生命科学的中医药学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注意既适应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又坚持自身的主体性。因此,需要对中医药学合理内核进行再认识。

    一、在现代生命科学时代对中医药学合理内核进行再认识是时代和中医药学发展的自身需要
  生命科学作为20世纪初现端倪,21世纪起主导作用的科学,其学科发展及其研究的未来前景越来越为世界瞩目…。现代生命科学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以生物学作为自身的主体和基础,以分子生物学作为其核心和前沿;有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作为其基础学科,有农学、林学、医学等作为其应用学科。同时,现代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工程技术、经济、哲学等学科日益广泛地渗人生物学领域,而生物学又反渗透于这些学科之中,不断地形成一些新的交叉边缘学科。

  在现代生命科学为主导学科的时代,作为传统生命科学的中医药学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应注意:作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就在于中医药学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命科学与现代生命科学体系的主体内容还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在现阶段,这种不同还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目前还无法消除或弥合的,还需要将二者作为既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因此,建设和发展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中医药学,必须以传统的中医药学内容作为主体,坚持传统的中医药学的主体性,也就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医药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有鉴于此,以现代生命科学作为参照系,对中医药学体系的合理内核进行再认识,尤显重要。

  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内核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内核,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以“阴阳”、“五行”等概念为核心构筑的理论体系
  应当指出:当“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与大量的医药实践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医药内涵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理论后,“阴阳”、“五行”等已不再是简单的哲学概念与命题,而是成为中医药学用来反映和代表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理想客体”及专门的医药学理论。这也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主体构架区别于现代生命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原因。

  所谓“理想客体”,就是不以自然界某一种具体物质的形态存在的“客体”,是在思想认识领域存在的思维“客体”。它没有具体的大小、形状、数量与质量,看不见、摸不着。如,现代科学所用的概念点、线、面等。但是,作为思想和思维中的“客体”,它又必须反映和代表自然界的具体物质的特点。一旦与这些具体物质相结合,这些“理想客体”就是非常具体和有形的。如:点有大小、方圆,线有长短、粗细,面有大小、多形等等…。

  同理,“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作为中医药学的“理想客体”,其本身也是没有具体的大小、形状、数量与质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当它们与具体的事物,尤其是人体结合,就是非常具体的。如:脏为阴、腑为阳,足为阴、头为阳,内脏属阴、体表属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等。

  研究分析中医药学借用“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将它们作为中医药学反映和代表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理想客体”,有助于解决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体系沟通表述语言的问题。从“理想客体”的角度深入研究,有望较好地解决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体系表述语言的沟通。解决了表述语言的沟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学与现代生命科学体系最终互融发展的问题。

    2.中医药学理论的“理想模型”及其数理逻辑
  任何科学,其理论体系中,都必然有由其“理想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理想模型”,并以这个“理想模型”来反映和概括其总体的和基本的理论认识。

  现代生命科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医学,运用观察和实验得到的各种测定的结果,将人的生理变化用一系列的指标、数据和图象作为代表,勾勒出一个统计意义下的“理想模型”。人的病理变化是这个“理想模型”的指标、数据和图象偏离了“常量”与“常态”;治疗所追求的就是恢复这个“理想模型”指标、数据和图象的“常量”与“常态”。这个“理想模型”指标、数据和图象的“常量”与“常态”、“变量”与“变态”的建立,就是医学模式数字化的结果,也是数学方法与数理逻辑方法的具体应用。

  中医药学运用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用辩证对立统一的观点为指导,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的概念,分析和把握人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将她们的关系建成一个“阴阳”之“气”、“五行”之“属”相互依存、对立、消长、变化的“理想模型”。从“理想模型”的状态看,人的正常生理变化是“阴平阳秘”、“五行承制”的“常态”;人的病理变化则是“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阳离绝”、“五行亢害”的“变态”;治疗的目的就是恢复“理想模型”的“阴平阳秘”、“五行承制”的“常态”。

  最近的研究发现,生命现象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关系。如:DNA,它由A、T、G、C4种碱基构成,恰好正是数学中的四进制。若以A、T、G、C配对的方式A—T、G—C而言,就是计算机原理采用的二进制。又如:蛋白质和多肽,由20种氨基构成,其一级结构无非是1~20进制中的任何一种,在此基础上再加以组合,便构成蛋白质的庞大家族。在DNA的复制、转录及蛋白质的合成中都体现了数学运算的规则。再如:蛋白质活化与失活过程中的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去乙酰化等修饰方式,无不体现了二进制。

    在中医药学反映“阴阳”之“气”、“五行”之“属”相互依存、对立、消长、变化关系的“理想模型”的相互关系中,也存在数学的联系与数理逻辑的原理。“阴阳”之“气”相互依存、对立、消长、变化的关系,是一种二进位制的数理逻辑关系。“五行”之“属”之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亢害承制”的联系,也可以用数理逻辑的关系加以分析和表述。只是由于中医药学仅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进行这种数理逻辑的分析,缺乏物质属性的微观实证性的有关数据,显得这种数理逻辑分析较为笼统模糊。

    3.以“黑箱”方法建立的“藏象”理论
 “藏象”理论从人体功能状态人手,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析理工具,对人体的组织结构作了分类分析,以五脏分阴阳、配五行,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内连五脏六腑、经脉百骸,外接皮毛肌肤的人体结构认识;以该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的变化为据,分析辨别人的生理病理变化。这样,“藏象学说”就从人体功能态的角度,独立地形成并保留了对人的生命活动变化的系统认识,完全不同于现代生命科学以还原分析为主,从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出发,从局部到整体,从形态到功能认识其生理病理变化的生理病理学。

  以“藏象”理论的形成为代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就是较早较好地运用生物信息学原理认识生命活动、防治疾病的典范。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药学所应用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具有朴素和自发的特点,技术手段也较为粗放。

  生物信息学是由现代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发展而成,随着基因组测序数据迅猛增加而逐渐兴起;是运用现代多学科知识技术对人体生命信息进行整合性认识的成果。其核心是基因组信息学,它包含着基因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配和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生物信息学主要是从微观、超微观的角度,从物质的组织、形态、结构人手,进行生物信息的研究和利用的;中医药学朴素和自发地运用的传统生物信息学方法,主要是从人的整体联系的宏观角度,从人的生命活动的功能状态、动态的“象”人手来认识、分析和应用人体的生命信息。可以说,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和互补,才能更科学和全面地破解人体生命信息的奥秘,增强人体生命信息的使用效益。

    4.以经络现象为基础的经络学说及针灸治疗学
  经络现象的存在,使中医能够发现经络,据此而形成了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腧穴、阿是穴等的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在中医的诊断学、治疗学上,都有着特殊的作用与价值。它是中医药学认识角度及其特殊认识的重要基础与代表,也是中医药学区别于现代生命科学体系的主要事实与客观存在。

    5.“四诊合参”,全面诊断的诊法体系与理论
  尽管中医认识生命活动,收集病情资料都是靠人的感觉器官,其诊察方法显得原粗和简单。但是,在诊断疾病时,中医学“四诊合参”的模式与要求,的确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它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中的具体体现,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临床诊疗模式的重要基础。

  6.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是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模式。

  它要求根据辨病、辨证结论,按理、法、方、药一致的原则,进行具体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辨病论治、辨证论治,既对人体进行功能态整体性的多路、多元、多靶点调节,又针对具体的病证和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就是既从当前病变的一个征结或一个点人手,解决疾病在此时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注意解决疾病过程前后联系的基本矛盾,就可以较为全面地诊治疾病。这就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合理内核的重要作用。

    7.理、法、方、药一致的逻辑要求
  从理性认识的逻辑思维方法看,在任何临床诊断结论与治疗方案初步形成、正式用于患者进行“实践(检验)证明”其正确性之前,都需要对其正确性进行逻辑上的再分析和逻辑检验,以保证其正确、可靠。这就是需要进行“逻辑证明”,在医者的思维中,完整准确地再现和形成病证之间的联系和治疗方案的对应性,从临床表现“感性的具体”升华为思维中“理性的具体”。

  对已初步形成的诊断结论与治疗方案,在正式用于患者之前,通过思维中“理性的具体”,进行“逻辑证明”,为的是能够更好地减少或消除思维误差,确保其正确、可靠。

  中医药学的逻辑检验与逻辑证明,有其特定的要求与模式,就是理、法、方、药必须一致。理、法、方、药一致的逻辑要求,确保了中医药学以人体外在的生命活动表现作为依据,整体分析辨别其病变状况,作出正确诊断结论与治疗方案的重要措施,因而也是中医药学理论合理内核的重要部分。

    7.,临床各科的综合治疗体系
  在理、法、方、药一致的逻辑要求和指导下,中医临床各科的治疗体系,均是各种有用治疗方法的综合体系。

  在依据临床诊断结论确定治则、治法后,遵循治则、治法的要求,依法遣方用药,就可以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可以药物方剂治疗,或以针灸治之,或以推拿治之,或以三者共同用之。

  依法遣方,就可在治则、治法的指导下,选择药物方剂,谓之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遣方用药;也可选配穴位,以针灸治之,以推拿治之,称为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遣方配穴。

  这种在治则、治法指导下,选择药物方剂;或选配穴位,以针灸治之,以推拿治之;或以三者共同治之,即成为中医临床各科的综合治疗体系。

    综上简析,在现代生命科学为主导学科的时代,对中医药学体系的合理内核进行再认识,坚持和发展这些合理内核,不仅有利于中医药学这个传统生命科学体系的学科建设发展,而且也必将有利于现代生命科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作者: 对中医药学合理内核进行再认识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