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中医药对我国疾病谱的应用前景广阔

来源:摘自《中国药业》文/孙利华,莫卓华
摘要:中医药植根于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某些疾病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笔者主要参考《中国卫生年鉴》,以1987年以来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1993年和1998年两次卫生服务调查的资料和前5位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构成为主要资料,在分析近10年来社会人群疾病谱发生的变化及其......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药植根于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某些疾病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笔者主要参考《中国卫生年鉴》,以1987年以来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 1993年和1998年两次卫生服务调查的资料和前5位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构成为主要资料,在分析近10年来社会人群疾病谱发生的变化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中医药在新疾病谱下的应用前景,以期更好地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1我国居民疾病谱的变化及其趋势
1.1  我国部分城市疾病前5位死因变化
表1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三大死亡原因—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就一直稳定位居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疾病谱的前3位,因此,对这三大疾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是医药学研究的重点。此外,变化较大的是损伤和中毒,在90年代后成为了主要死因之一;呼吸系统疾病在死亡疾病谱的排位有下降趋势,但仍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前5位死因疾病合计占所有死因的80%左右。

1.2疾病谱的变化及趋势预测
    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自然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表现形式,我们将疾病的所有表现形式,即疾病从亚临床表现或先兆表现到临床表现和结局所呈现的所有表现形式称为疾病谱…。疾病谱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大致可归纳为六大类: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环境、卫生服务的可得性、社会经济环境和个人因素。以此来分析我国近10年疾病谱的变化如下:
    1)呼吸系统疾病无论城乡均总体趋向减少,但仍是疾病谱的主要构成。因为人口迁移与污染状况未来几年在我国不会迅速减少,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故呼吸系统疾病将仍然是我国患病率和死亡率疾病谱的主要构成。
    2)消化系统疾病无论城乡均总体趋向减少,但在目前和未来几年都仍是我国疾病谱的主要构成之一。这与我国经济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和方式的改变相关,这种改变一方面减少了某些具体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也增加了某些具体消化系病和其他系疾病的患病率。
    3)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城乡均有明显下降,但并不稳定退出。如近年结核病在部分地区死灰复燃,更须重视的是新的传染病种,如艾滋病、SARS(非典)等的出现。有资料显示,21世纪新传染病的出现、病原体的变异加快、环境的转变诱发、人口流动的增加都可能使传染病肆虐。
    4)泌尿和生殖系病的城乡患病率一直比较平稳,其在住院病种前10位排名中,城市一直在6%左右徘徊,乡镇在5%左右徘徊,总体呈极微弱下降趋势。此类疾病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并非社会经济环境、生活方式等近年来我国改变较大的因素,因而,其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未来几年会持续下去。
    5)无论城乡,因损伤及中毒而住院的情况自1987年至1999年有明显上升,成为住院的首要疾病,1999年后开始缓慢下降,但至今仍是住院的首要疾病之一。导致损伤和中毒的原因主要源自生活、生产方面及交通安全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应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减少意外事故和人为伤害。
    6)循环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无论城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患病率就逐渐增长,且近10年中农村的增长速度出现快于城市的势头。1998年与1993年比较,心脏病患病率的增长率农村为326.27%.,城市为63.55%;高血压患病率的增长农村为353.87%,城市为22.55%;脑血管病患病率的增幅农村为641.20%,城市为78.39%;故应多加关注农村此类疾病的防治。此类疾病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人口的老龄化有密切的关系,死亡率很高,而且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会继续发展,应该引起医药界高度重视。
    7)恶性肿瘤患病率虽然不及以上疾病高,但其在农村的患病率一直在上升(1998年与1993年相比,恶性肿瘤农村患病率的增长率为25.65%,而城市为-2.18%),且死亡率一直非常高,以至人们谈癌色变。同时,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因素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亦未有很好的预防方法,因此其患病率会继续上升。
    8)其他与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改变、老龄化有关的慢性疾病,如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主要是糖尿病)和肌肉、骨骼与结缔疾病(主要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病均逐年上升,且农村的增长率比城市明显大。1998年与1993年相比,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农村患病率的增长率为448.72%、城市为56.15%,特别是糖尿病,农村的增长率为1 549.17%、城市为51.65%;肌肉、骨骼与结缔疾病增长率农村为51.8%,城市为5.8%。由于影响因素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改善,此两类疾病的患病率预计会继续上升。
    9)1995年开始,神经系统和感官疾病就开始成为入院患者前10位病因之一,这与人们工作压力增加有密切关系,预计其患病率还会继续上升。
    10)无论城乡,住院前10位疾病种类的变化均不大,且10种疾病合计占所有住院疾病的百分率都很高,城市平均为82.75%,乡镇平均为87.85%。总之,由于环境污染加剧、营养失衡、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压力增大等因素,我国城乡居民患病疾病谱的总体变化趋势为:1)慢性和老年性疾病上升,特别是循环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以较快的速度一直上升;其他慢性疾病如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中的糖尿病,肌肉、骨骼与结缔疾病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日益突出;恶性肿瘤伴随着年轻化逐渐上升。2)老病种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3)社会问题导致的损伤和中毒病因快速上升后得到一定的控制。4)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逐年下降但有回潮和变异的情况。5)虽然大部分主要疾病农村的患病率低于城市,但增长率农村比城市快。
    死亡疾病谱近10年的表现为:1)因患病率增加和疾病本身的性质,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居死因前3位且比例很大。2)患病率一直居高导致死亡率高的呼吸系统疾病从未退出疾病谱死亡率前5位。为此,死亡率高的疾病应该是医药学关注的重点。
    同时,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我国亚健康人群事实上已经占总体人群的相当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000年全球约有3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保健日益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部分。

2中医药的应用前景
2.1  中医药的基本特点
中医药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内外上下的有机整体,机体内在生理或病理的变化可以通过经络气血反映到人的体表上来,体现出各种不同的临床证候,称之为“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这种整体的、宏观的、“以表知里”的、相互联系的、动态变化的、综合系统的分析认识疾病的方法,即整体观、系统观、辨证观的运用,是中医药学有别于西医药学的基本思维特点。

2.2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预防治疗及中西医药相结合的应用前景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预防、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与非药物方法。药物方法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单味或多味的中药方剂,并寻找效应指标相对最优时的药物组成及各药用量的特殊组合。非药物方法包括针灸、按摩、推拿、气功、体疗等。其中针刺近年在治疗多种疑难疾病和常见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消化性溃疡、面瘫等,已经得到明确的临床疗效肯定,在肥胖、麻醉、镇痛、神经科学方面也已经有应用,并以较大的规模走出国门,以至世界性的“针灸热“持续不断。针灸疗法已取得的成绩,启示其应用可以扩展到更多的领域,特别是对慢性疾病的治疗,同时,也提示了其他非药物疗法发展、应用的路径。
    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以及在此思维下的治疗方法,对日益增加的慢性和老年性疾病以及保健有着独特的优势。长期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许多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一用中医或西医治疗有更好的疗效,并已逐渐形成了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新的临床思维。临床诊治疾病时,既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学先进技术和方法,发挥西医对疾病定性定位诊断上的长处,同时又按照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结合“证”的现代研究成果中的一些微观指标,做出相应的辨证诊断,将局部的病理变化和人体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动态变化相结合,同时在治疗中采用中西药相结合。这种新型的思维方式,不仅克服了中医对疾病微观认识的不足,也弥补了西医过分强调疾病定性定位、轻视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的弊端。中西医药各取所长,应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未来的总体发展方向。

2.3中医药对疾病谱某些主要疾病的应用前景
2.3.1  中医药在治疗老年综合性疾病中的应用
    老年疾病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即通常一个患者患有好几种慢性疾病,且各种疾病之间相互影响,若单独只治其一,可能会导致得不偿失的后果。如“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很高,对于这样的病人,在治疗时不仅要控制血糖,更要控制好血压,以预防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另外,由于老年患者的体质一般比较虚弱,对手术疗法等有根治效果但伤害性比较大的西医治疗方法,并不适合。中医独特的“欲救其死,勿伤其生”理念,调节机体的各个方面、恢复机体的和谐有序、更合理地治疗这些综合性疾病的思维方式,已经被国内学者认识、认可,成为广大老年患者乐意接受的疗法。

2.3.2  中医药在治疗和预防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使用西医理论下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方法尽管有效,但也存在很多副作用。而中医药往往能从患者整个机体的特点加以考虑,而不只是局限在癌症病灶本身,用扶正祛邪的思路,通过增强人体免疫力来抑制和清除体内的癌细胞。中医药综合治疗癌症的效果,已为大量I临床实践所证实,且具有治疗经济学意义和相对低的毒副作用,这是我国恶性肿瘤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2.3.3  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心脑血管疾病是多年来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医药在预防此类致死性疾病和治疗其前期症状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有优势。有研究表明,对老年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的降脂,目前被中医推广使用的“补阳还五汤”不仅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少,更易在中小城市及农村推广使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农村心脑疾病患病率快速增长的阶段,中医药在这方面的应用具有很大价值。

2.3.4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
    糖尿病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其发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包括心血管、肾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并发症。近年来中医药界诸多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中医在治疗轻型糖尿病和糖尿病预后调养方面,通过用中药调节机体的各个方面,与西医相比取得较好的疗效。在糖尿病某些并发症的治疗方面,中医药也取得积极的成果。

2.3.5  中医药在保健服务中的应用
    中医的“整体思维”更符合人们保健的目的。目前导致疾病谱结构改变的很大因素,是人们饮食结构和方  式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加等。中药属天然物质,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把中医药治疗保养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既能预防严重性疾病出现,也能改善亚健康状态。中医的非药物方法如针灸、按摩、推拿、气功、体疗等,具有简单、方便、廉价、灵验的优点,也符合人们卫生保健、养生延寿的良好愿望。中医康复学独特的水疗、泥疗、森林疗法等方式,更有助于治愈在功能、心理等方面有缺陷的患者。

2.3.6  中医药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呼吸系统疾病目前仍是我国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中医药“扶正祛邪”的治疗特点,着重于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从根本上治疗。如目前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考虑到其病因、病期和反复发作的特点,鉴于老年人机体免疫能力随年龄增大逐年下降的客观情况,采用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的药物、加强体质锻炼的治疗思路为世界医学界所重视。中医的治疗常用虫草为主,能有效增强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从而有效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二是经济性。2000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回顾性地调查了近年来收治的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与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共250例,对其病例质量(包括诊断、治疗、抢救等)、住院日、费用做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在患者一般情况、人院病情、治疗效果以及平均住院日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费用、日费用、药费都明显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其中用药以中药汤剂为主的治疗组,费用比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的治疗组相对便宜,是形成差额的直接原因。

2.3.7中医药在传染性疾病方面的应用
    中医药治疗传染性疾病时,不会出现菌群失调,不会产生霉菌,也无细菌耐药性增加,即使用西药后出现上述情况,使用中医药方法调治后即可减少或消除。此外,闻玉梅关于“天然免疫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表明,天然免疫对抗感染、抗肿瘤、自身免疫及保持自身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天然免疫的整体、动态、个体化的特点,与中医学中的辨证论治、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等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提示了中医药应用于疾病预防,能使人们提高天然免疫能力,减低被传染的机会。SARS流行时期中医药的良好表现,中药治疗艾滋病的应用研究在国际上的启动,都显示出中医药在传染性疾病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结语
    中医药因其辨证论治、扶正祛邪、整体性、经济性和少毒副作用等特点,在我国疾病谱主要构成疾病的治疗上,特别是保健和部分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点,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和认可,中医药的应用前景广阔而乐观。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在药品报销目录的制定及临床合理用药等相关决策中也应予以充分考虑。但目前在国内,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力度不够、成果较少.是阻碍中医药突破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中医药作为一门有生命力的学科,应该是开放和能自我完善的,因此,中医药的发展也必须汲取现代科学技术和其他医药学的成就。

作者: 中医药对我国疾病谱的应用前景广阔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