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包·照日格图 包凤兰;试论中医蒙医通用药材比较研究

来源:〈中医药现代化〉
摘要:从比较学的观点来看,中医与蒙医的临床用药具有比较的基础,不论是从历史上还是地域上,两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于藏医药学而言.中医药学和蒙医药学在地理环境、药用植物资源方面都比较接近,通用的药材有200多种。但同时又因为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医与蒙医又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异......

点击显示 收起

   从比较学的观点来看,中医与蒙医的临床用药具有比较的基础,不论是从历史上还是地域上,两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于藏医药学而言.中医药学和蒙医药学在地理环境、药用植物资源方面都比较接近,通用的药材有200多种。但同时又因为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医与蒙医又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一、传统医药理论比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学和蒙医药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医药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具有相近的天人相应及整体观的传统东方哲学思想背景。下面从这两大传统医药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看它们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
  1.中医药学理论
  阴阳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抽象为支配一切事物正反两种对立消长的力量。《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指出阴阳矛盾为一切事物所固有。古代以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宇宙万物的起源,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解释事物间的联系与变化。中医籍此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外界自然的相互关系。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四气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性。它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和应用。另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因都分属于五味之中,所以仍然称为五味。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要领之一。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治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这经或这几经。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
  2.蒙医药理论
    据蒙古古代史料及许多文学艺术著作记载,古代蒙古人称苍穹为“父天”,称大地为“母地”。蒙医药理论是在对自然界这种朴素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内经》、《四部医典》等书中,有古代蒙古人善于用热性疗法治疗寒症的记载,如“蒙古灸”;用寒性疗法治疗热症,如“酸马奶疗法”。五元学说(即土、水、火、气、空)来源于古代印度医学。在蒙医学理论中,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四施(药物、外治、饮食、起居)等的解释,都以五元学说为理论指导。蒙医药学认为药用植物发育生长与“五元”有密切的关系:药物靠土生长成形,是吸养之源;水有滋润营养植物,促进其生长的作用;风在植物内为生化因子,外界空气具有养育植物的作用;火在植物内为能量,外界的阳光、温度,使植物生长成熟;空在植物内为间隙因子,外界是使其发育长大的空间。蒙药学认为药物有单味和复合味两类,单味共六种,即甘、酸、咸、苦、辛、涩,称之为基本六味。一种药材具两种以上味道.称为复合味,复合味共有57种;即二味、三味、四味、五味和六味复合味。药效和药性则是指因药味的性质而显现的功效,是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总结为重、油、寒、钝、轻、糙、热、锐八种。
    3.两种传统医药学理论共同特点
    尽管因地域、民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的差别而表述不同,但都以天人相应及整体观为基本特点。概括起来如下:(1)认为自然界由阴阳两大类物质及五行元素或五元构成,它们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2)治疗疾病的药物都是自然产物。通过药物的药味反映药物的功效.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钝、轻、糙、重、油、锐等药性;以药味、药效、药力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和应用:以升降浮沉和归经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和脏腑经络的选择性。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使药物的药性、药味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
    二、通用药材的比较
    据文献记载,蒙药材约有2230多种[3--4].经调查考证的蒙药材,属于植物种子、果实类的有203种;根及根茎类231种;全草类256种;枝叶类54种;花类83种;皮类35种,藤木类36种;菌藻类14种;树脂类14种;植物的其他类28种;昆虫类30种;动物
类260种;矿石类98种.这些天然药材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蒙医药材与中药药材相同。这类药材习称中蒙医通用药材。在常用蒙药中约有200~300种之多。这些药材虽然中医和蒙医都用,但由于药性理论、地区分布、民族宗教文化和临床经验等诸因素导致两大传统医药学对同种天然药物的应用和认识具有如下特点:
    1.药物加工各具特色
    两种传统医药学均重视药物加工,一定的药物处理能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药性或提高疗效,便于粉碎加工及贮藏等。都采用净选加工、饮片切制、炒法、炙法、煅法、蒸煮法和制霜法等方法,但具体药物的加工各具特色。如草乌在中医的炮制据文献记载有醋煮、米泔水浸、黑豆煮、豆腐煮、姜汁煮等。草乌在蒙医中的炮制常用的方法为诃子
汤浸泡;童便(尿)和清水浸泡及适量酸奶浸泡等方法。蒙药一般净选加工粉碎成散剂和丸剂者居多,中药则主要加工成饮片,便于制备成水煎剂而服用。
    2.用药剂量不同
    中药饮片一般通过煎煮使之成为煎剂.剂量相对于蒙药而言较大;蒙药粉碎成散剂,生用较多,故剂量一般偏小。以成人为例,常用煮散剂,每次3~5g,散剂和丸剂1.5-3g。
  3.药用部位相异
  对于同一药用植物中医和蒙医常采用不同部位作为药物来应用,例如漆树科植物南酸枣。中医用它的树皮治疗烫伤,其果实称广枣;蒙医则用其果实治疗心脏病。草乌为毛莨科植物乌头(野生种)和北乌头的块根,中医临床用其块根;蒙医不仅用草乌的块根,还用草乌芽(地上四横指嫩苗)、草乌叶和草乌花等。这样药物还有石榴籽、秦艽花、漏芦花等。
  4.功效应用有别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蒙医认为其药性寒、味辛、苦,具有破痞、利尿功效,主治尿闭、死胎不下、石痞(膀胱结石和肾结石);中医则认为该品具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肿痛等证。肉豆蔻,中医煨用于暖脾胃、涩肠、下气,蒙医用生肉豆蔻治疗心脏病。并用其假种皮“肉豆蔻衣”(药名为玉果花).治疗风、气、白脉病。功效临床应用不同的药物还有毛诃子、诃子、玉竹、甘松、石韦、石斛、白豆蔻、芝麻、百合和五灵脂等。
    三、比较研究的意义
  1.拓宽临床应用
  中医药学和蒙医药学之间通过在通用药物的药性理论、药物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相互借鉴、拓宽临床应用。发展传统医药药性理论,指导临床用药,有助于提高我国传统医药学整体水平。例如中药学和蒙药学对乌头的药性和临床应用大致相近,各有侧重,中药学强调乌头的辛热之性,性散不收,善用其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和散寒止痛之功效;蒙药学不仅用乌头、草乌芽、草乌叶、草乌花等,除了祛除寒湿、止痛和调节“赫依”(气机)的功效外,重视乌头祛除杀灭瘟疫病原“粘”的药性,通过配伍达到清瘟解毒、杀“粘”止痛和清热凉血的功效。
    2.有利于探索药性的物质基础
    中药药味和药性的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中药药性基础研究近来从用量子(群子)统计力学参数探索和界定中药阴阳性、稀土元素含量与中药药味的关系研究等方面来进行。酸、苦、甘、辛、咸五味的物质基础与药效内在联系通过大量的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得到一定程度的认识。如细辛味辛、甘草味甘、黄连味苦、芒硝味成.不同的味有不同功能,辛味药含有挥发油,多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如生姜具有发汗解热作用;酸味药含有机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乌梅能治久痢脱肛;甘味药含糖类及其它活性成分,可调补人体气血阴阳,缓急止痛,如大枣甘缓和中,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苦味药含生物碱及苦味质,有燥湿或泻下作用。能燥湿泻火(如黄柏),清热泻火(如黄连)等:咸味药含较多的无机物及其它活性成分,有软坚润下作用,能软坚散结,滋阴潜阳,如芒硝含硫酸钠,能通便润燥;海藻、昆布含碘,可防治甲状腺肿。可见.中药的性味,是由其化学成分决定的,成分不同,其味各异,功效也有差别。令人感兴趣的是,中药学和蒙药学对同一药材的药性、功效认识不一致,临床应用有差别。这种差异提示天然药物化学物质成分的复杂性,也为我们探索药物的药性和药味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启示。通过对这两种传统医药学通用药材在药性理论、功效认识和临床应用的比较研究,探索其相应的药性物质的异同,有助于深入、全面地研究天然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促进
中药的现代化。
    3.促进天然药物新药开发
    在资源调查分析研究、传统医药理论比较研究、药物功效和临床应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疾病谱的变化如艾滋病、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谱系进行药物治疗研究。在传统医药理论或传统用药经验的指导下,确定研究目标药物,进行成分化学研究。包括复方药物特征成分、粗提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确定等。然后进行系列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进而可以开发疗效确切的新药。

作者: 包·照日格图 包凤兰;试论中医蒙医通用药材比较研究b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