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刘 利 王燕玲 叶峥嵘: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临证体会

来源:
摘要:3.陕西中医学院医技术,陕西咸阳712046)在我国,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慢性乙肝尤其是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笔者通过多年的中医临床诊治病人中发现,中医药治疗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病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值得讨论,现就该情况谈谈认识和体会,不足之处,请同道商榷。1治......

点击显示 收起

(1.咸阳市妇幼保健院,陕西咸阳712000;2.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陕西咸阳712000;
    3.陕西中医学院医技术,陕西咸阳712046)
    在我国,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慢性乙肝尤其是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笔者通过多年的中医临床诊治病人中发现,中医药治疗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病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值得讨论,现就该情况谈谈认识和体会,不足之处,请同道商榷。
  1  治疗病位的确定
    对于乙肝相关疾病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由于乙肝病毒的嗜肝性使得肝功能、肝纤维化和肝脏B超等指标成为乙肝治疗的着眼点,对于这种疾病也俗称为肝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这些认识是正确的,符合西医学临床医学思维。传统中医学中也有“肝”病这一概念,虽然有时也包括了肝脏器官的疾病,但其实更多地是指以中医藏象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中医“肝”的机能失调所致的肝脏器官以外的全身性疾病,例如眩晕、中风、郁证、疝气等。现阶段由于中西医结合思维的认识,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这一术语概念,其中既有中医“肝”相关的生理、病理等知识,又有西医“肝脏”的解剖和疾病等内容。中医药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应该是在现代医学化验检查为HBSAg或HBV—DNA阳性的确定诊断下从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来考虑,故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如纳呆、疲乏、腹胀、泄泻等症,这些往往并不都是中医“肝”的机能失调所致,病位涉及到脾、胃、肝、肾,因此治疗用药处方时不能拘泥于“肝病”这一名词,应该从中医整体观念的学术理论上仔细思考确定病位。
2辨证用药取疗效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入是致乙肝发生的直接原因,目前治疗公认的焦点是抗病毒,国内外的医学家均把抗病毒作为治疗乙肝的关键。西药干扰素、拉咪呋定等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对于慢性乙肝治疗的确切效果尚待进一步探讨,而且它们的适应症选择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已有的中药药理现代化研究中发现部分中药具有抗病 毒作用,故而这些中药往往成为中医处方抗乙肝病毒的选择。解毒中药多为苦寒清热之品,这些药品的药理研究虽有体外抗病毒的作用,但对于体内是否具有抗病毒作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诸如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大青叶、蚤休、贯众等,这些药品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是长期大量应用该类药品,不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和实际情况,难免会引起苦寒败胃的情况出现,对患者体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用药思路是需要注意的,因此辨证选方用药才是取得疗效的可靠保证。
  3活血化瘀顾兼症
    慢陸乙肝的后期往往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甚至肝癌,危害性大,治疗比较困难。因而阻止慢性乙肝向肝硬化方向发展也是治疗乙肝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研究发现,肝脏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是肝硬化的主要表现。中医认为,瘀血内阻成为引起该病理过程的主要原因,因而活血化瘀的治疗法则成为现阶段阻止肝纤维化的主要方法。我们临床观察发现,瘀血内阻在肝硬化的病人中是存在的,但还有部分病人会表现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肝郁脾虚等,而且即使具有瘀血内阻的临床表现也兼夹有阳虚、气虚等,所以对于慢性乙肝形成的肝硬化应用活血化瘀药时,尚需根据兼证酌加其它相关的药物,切勿一遇到肝纤维化、肝硬化就应用三棱、莪术、穿山甲等大量活血化瘀药,长久应用会影响脾胃功能,还可使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纤维蛋白能力减退,机体的凝血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纤溶系统功能亢进,引起机体出血。因此中药治疗肝病时应时时照顾其兼症的用药选择。
4  标本同治消臌胀
    慢性乙肝后期出现肝硬化腹水,患者的预后往往相对较差,而且随着腹水出现频率的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会增加,所以慢性乙肝的肝硬化腹水治疗也特别重要。中医称该病为“臌胀”。消除腹水成为该阶段的主要任务。西医治疗水肿有利尿药品氨体舒通、速尿等,但常常要结合患者的状况补充蛋白、血浆等。中医药对于“臌胀”的治疗有很多方法,峻下逐水即是其中的一种,而温阳利水、滋阴利水、行气利水、消瘀利水等方法也是中医药消除腹水的优势所在。甘遂、大戟、芫花等中药具有很好的利水作用,能够较好的通过泻下法消除水肿,但它们均属峻猛之品,仅有治标的作用。如果临床一见到肝硬化腹水就应用峻下逐水消除水肿,对引起腹水的原因和兼证考虑不足,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对于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应从引起水液输布失常的原因和兼加证型上选择合理方药,治标和治本同时进行,这也是临证需要注意的。
    总之,中医药治疗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病应紧紧围绕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结合舌象、脉象去进行加减用药,方随证变,法从证立。具体的临证用药应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运用,不应该拘泥于一些思维定势。

作者: 刘 利 王燕玲 叶峥嵘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