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宋剑君:足跟痛综合症中医临床研究概况

来源:
摘要:足跟疼痛是骨伤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之“痹症”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其缠绵难愈,故而又是治疗上的疑难病。近年来中医对此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此进行临床分析,以探索其治疗规律。l病机足跟疼痛的病因病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中医学认为足跟疼痛多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长......

点击显示 收起

(成都体育学院竞技体校,四川成都610041)
    足是构成支撑人类头颅和躯干运动的重要结构,其稳定性主要依赖于本身骨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周围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的连续性。足跟疼痛是骨伤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之“痹症”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其缠绵难愈,故而又是治疗上的疑难病。近年来中医对此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此进行临床分析,以探索其治疗规律。
  l  病机
    足跟疼痛的病因病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中 医学认为足跟疼痛多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长期劳损,风寒杂至,凝滞血脉,血不荣筋所致。通常所指的足跟痛,包括了西医足跟部的多种伤病,如跟腱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足底腱膜炎、跟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跟骨骨骺炎。类似中医肾虚性跟痛症和痹证性跟痛症。长期以来,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不同观点。韩吉珊等认为足跟痛是由于骨刺引起的,其疼痛程度与骨刺的大小无关,而与骨刺的方向成正比。吕厚山等证实,足跟痛与跟骨骨刺的大小、方向及形状无关,女性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内分泌有关。刘康妍等”提出,足跟疼痛综合症与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陈向军等”‘认为是由于跖腱膜因反复微损伤造成微撕裂所引起,或由继发于跖腱膜微撕裂的炎症反应所引起。由于维持足弓的肌肉和韧带持续紧张疲劳而发生松弛,使跖腱膜分担的应力增加而不断地发生微损伤。这个观点比较新颖,它拓展了本病症发病率的年龄界限。刘瑞新等将足跟疼痛综合症分为囊性跟痛和骨性跟痛两类,囊性跟痛包括跟骨脂肪垫萎缩、足跟滑囊炎和跖腱膜炎等,多见于轻且爱好运动的患者。而老年人跟痛属于骨性跟痛,多发生于体胖不爱运动的患者。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持后一个观点尚值得商榷。王义生等认为跟骨内高压和跟骨内静脉淤滞是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路继科认为足底外侧神经第一支卡压是引起足跟痛的重要原因。李建军等认为老年入骨质疏松引起的足跟痛可能与跟骨微细骨折及其继发的慢性劳损有关。
2  诊断
    多数报告仅将患者的临床症状默认为诊断标准,缺乏一个客观、统一的诊断标准,有少数报告加上了X片,这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医学界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骨刺对足跟疼痛的影响力极小。上述原因大大地影响了这些文章的质量。因此,如何达成一个公认的只有客观性、可靠性的诊断标准,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可喜的是王吕海等在这方面己开始了有意义的探索。
3  治疗
  3.1  治疗原則  大致分为三型:I型(跖筋膜型)、Ⅱ型(骨内压增高型)、Ⅲ型(神经卡压型);中医辨证多分为寒湿痹阻型、气血瘀滞型和肾气亏虚。治疗原则主要从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几方面论治。
  3.2  药物分析
  3.2.1  方药  65篇报道中涉及中药处方21个,其中内服方七个,外用24个(单方2个,复方x个)。  内服方既有验方,如羌活胜湿汤、补中益气汤和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也有自拟方3个;外用方除2个单方:威灵仙煎剂和洋金花洗剂外,多为自拟方,如蒺藜散、芎冰散、骨痛帖、跟痛散、川乌膏、消痛膜、消肿解毒汤等七个以及未命名的熏洗方剂15个。其所选用药共计80味,据其性味归属以下几类:(1)滋补肝肾类:如骨碎补、续断、五灵脂、附子、淮牛膝等;(2)祛风除湿类:如防风、威灵仙、羌活、独活、木瓜、透骨草、秦艽、防己、荆芥、千年健、走马风、苍耳子、白背叶、五加皮、乌梢蛇、海桐皮等;(3)益气养血类:黄芪、鸡血藤、白术、当归等;(4)通络止痛类:伸筋草、白芷、桂枝、元胡、木通、桑枝、蜈蚣、木香、马钱子、白芍、川乌、草乌、全虫、地鳖虫、地龙、玄胡、姜黄、葛根、洋金花、十大功劳、络石藤、茄子根、伸筋藤、石楠藤、天仙藤、五方藤等;(5)活血化瘀类:桃仁、红花、川 芎、乳香、没药、丹参、赤芍、三棱、莪术、土鳖虫、泽  兰、苏木等;(6)温经散寒类:艾叶、细辛、肉桂、花椒、干姜、桂枝等;(7)化痰除湿类:白附子、陈皮、苍术、半夏、黎芦、昆布、海藻、皂刺等;(8)其它类:甘草、冰片、苦参等。
  3.2.2  频率  由于内服方太少,只有7个方剂,且多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没有统计意义,故略去不计。在外用的23个处方中,川乌和草乌两味药在半数以上的处方中出现;占52.17%;川芎和红花,分别是47.82%和43.48%;有11味中药在1/3以上的处方中出现:它们分别是防风、当归,都占39.13%;乳香、没药、羌活,独活、牛膝、透骨草,桂枝,均为34.78%;以及鸡血藤、伸筋草为30.43%。
3.2.3  途径  内服方中,除丸剂外其余皆为煎剂。外用则名目繁多,包括熏洗、散剂外敷、穴位外敷、药膜外涂、膏药外贴、药灸、药垫、热熨、穴位注射、离子导人L35’等9种给药方法,其中熏洗法占外用给药的比例达56.22%以上。
3.3  穴位和手法统计  包括针灸、针刺、电针、梅花针、钩针、按摩、点穴疗法、注射和药物外敷,共涉及穴位20个,分别是阿是、太溪、昆仑、涌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承山、跗阳、丘墟、京门、中封、太冲、照海、申脉、百会、神门、养老、大陵、仆参。其出现频率较多的是阿是穴45%,昆仑20%。涉及到按摩的手法计有点、按、揉、提、拔伸、推、滚等8种,其中前3种手法稍占优,差别不大。
3.4  其它  包括小针刀疗法、手术疗法以及借助如运动疗法、推拨器、小木棒等其它方法,所占比例较小。其中有个别针灸类和小针刀疗法类报告因采用横向性比较和统计分析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  分析疗效
    大多数报道均以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变(少数结合X片)作为疗效评定的标准,其分级准混乱,包.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或优、良、中、差四级(28篇);显效、有效、无效三级(26篇);良好、有效(优、差)二级C53)(4篇);对比统计结果分级(3篇);疗程分级(1篇);以及单以有效率统计(3篇)。据统计,所有的报道共计病员4250例,其中痊愈率(包括三、四级标准中的痊愈、显效)在55.6%一97.5%之间,总有效率达88.9%一100%。
5  小结
    足跟痛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病症,因其难以治愈,中医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卓有效的研究,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果。丰富的资料表明,中医在足跟痛的临床治疗方面,以中药外用为主,或针或灸,内服与中西结合,且多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手段灵活多样,疗效确切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之。
    统计显示,中药外用,尤其是熏洗法在足跟痛的治疗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效果也得到了一致的肯定。但遗憾的是其方剂多为自拟方,显得杂乱而不便推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研究的深度。建议对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如川乌、草乌、红花、川芎、防风、当归、乳香、没药、羌活、独活、牛膝、透骨草、伸筋草(尤其是前4味中药)等进行专门研究,最好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进行深入的药理探讨,有利于今后组成更加合理、更有效果且相对固定的处方。
    纵观现有资料,可以发现,虽然中医在治疗足跟痛效果较好,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他们都将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作为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的标准,同样地亦将其临床变化作为疗效评定的标准,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另外,现在资料多为回顾性的经验总结,而横向性的可比性研究较少(针灸类报告较好),呼吁以后应在提高文章质量(如报告的设计、样本的选择、诊疗标准的选择、统计分析的选择等)上面下功夫,以促使中医治疗足跟痛综合症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 宋剑君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