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李灿东 张喜奎 :证的研究思路与对策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业内外人士提出了中医现代化,许多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事与愿违,回过头来连最基本的证的概念、特征,甚至证的存在都无法得到证实,结果只能是否定中医和消灭中医。难道中医只有西医化才是现代化。笔者理解,现代化的含义甚多,最主要的特征,一是中医理论可以被现代人所理解、掌握,用现代科学可以......

点击显示 收起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业内外人士提出了中医现代化,许多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事与愿违,回过头来连最基本的证的概念、特征,甚至证的存在都无法得到证实,结果只能是否定中医和消灭中医。
  究竟什么是现代化?其标准是什么?难道中医只有西医化才是现代化?恐怕未必。笔者理解,现代化的含义甚多,最主要的特征,一是中医理论可以被现代人所理解、掌握,用现代科学可以解释。二是中医可以治疗今日疾病,解决当今人类健康问题。对于后者,中医以其临床确切的疗效已可回答。对于前者,现代人理解、掌握已无问题,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则需要认真研究。笔者就中医证的现代研究方法问题,略陈管见如下。
  1.用中医思维作指导。在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医领域广泛渗透的今天,中医证的研究始终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思维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可以认为,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方法学体系还没有建立。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姚乃礼主任医师指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必须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有两种研究方法:传统思维或多学科交叉研究,但现在问题是对第一种方法比较欠缺,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大家在开展第二种研究时,又忽略了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研究过程中过分强调脏腑的现代功能研究、药物的活性成分研究,这可能会造成中医理论的隔离、割裂、孤立和静止,并且不能完全解释中医特色。因此,我们开展证的研究首先应当认真研究、正确评价、切实尊重和遵循中医思维和证的基本规律,从设计、立项到研究的技术路线等方面把好关,才能真正促进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
  2.以临床研究为基础。证的人体化特性,决定了中医证的研究必须以临床人体作为研究对象,才能真正揭示出证的实质。尽管中医西医研究的都是人体的“病”,都在试图解决健康问题,但由于二者观察角度不同,方法有别,故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西医重在研究致“病”的因素,探讨疾病和致病因子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消灭致病因子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某药可以杀菌、某药可以抗病毒等等。而中医注重的是生病的人,虽然也讲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但中医病因并非真正意义上西医所讲的致病因子。对此,钱天来的“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之论,讲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病因。“受”本难知,即当疾病开始的源头并不确切,而是发则可辨,是因“发”而知“受”的,也就是说,中医之病因“受”是由“发”推测来的,是从疾病临床表现的辨别中才推断出其风寒暑湿燥火性质的,从此而言,中医治病的切入点是从“发”开始的,即从证着手的。由此可知,中医证的概念,实质上是人体受到各种致病因子侵袭后的不同反应,它的始动因子可以不同,但有了相似的反应,即可辨为某证,此正是六经辨证等历千余年而不衰的真正原因。尽管千百年来疾病谱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机体对有害因子的基本反应没有大的变化,此相对稳定的一面为我们揭示证的实质提供了前提,同时,由于六经辨证的内容是人体的反应,从而决定了只有从临床人体研究才能揭示证的实质。
  3.多学科渗透,以我为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医学实验研究给西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这是以还原分析方法为基础的。尽管近几年来中医证的研究借鉴西医的实验方法,在某些局部领域有了新发现,但并没有为我们展现突破的苗头和希望。实践证明,离开整体观念研究中医是行不通的。如白虎汤在临床上确可治疗病毒、细菌感染性疾病,且疗效卓著,已是不争的实事,但用西药研究的方法,却难以解释其疗效,在体外抗病毒、抗菌试验结果表明,白虎汤方剂及其组成药物并无任何抗病毒、抗菌效果,且白虎汤不仅可治疗病毒、细菌感染性疾病,还可治疗中暑等物理因素所致之阳明气分无形邪热充斥表里证,由此可以推断,白虎汤作用于人体后,虽然不能直接杀死病毒、细菌,但通过消除了中医的证,纠正了人体的内环境,从而达到了消灭病毒、细菌的结果,因此,证系人体的内环境。而对病毒、细菌而言,又属于它们的外环境,在此,证所构成的外环境中,其温度、湿度等条件特别适合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白虎汤作用于人体后,则可能改变了机体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致病微生物无法生存,从而间接达到了杀死病毒、细菌的目的。
  4.机理未明,勿妄否定。证是相当复杂的,但又是非常实用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千百年对临床疾病的反复观察、研究,尽管用现代科研方法还无法加以阐明,但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认为其不“现代化”,否定其价值,相信随着时光推移,其实质终将得到进一步揭示。在没有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之前,强行用今日“科学标准”去研究、解释,难免得出证“不客观、不科学”的结论。况且,不同的学科,本身即难以互相解释,如用化学、物理方法解释文学,用工科去解释农学,用东方的思维去理解西文文化等,本身也是行不通的,尽管如此比喻不甚恰当,但其理亦通。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认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总结辨证规律,掌握辨证方法及技巧,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同时,重视证的方法学研究,从多角度揭示证的规律和本来面目,使中医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5.分工合作,避免重复。证的研究是整个中医研究体系的根本问题,因此,研究工作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思路,构建研究的总体框架,确立研究的方法,这样才能围绕统一目标,组织全国力量,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阶段开展研究。先以公认的证候为突破口,制定研究计划,然后以招标形式,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能。
  笔者认为,未来证的研究思路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中医临床思维基本规律,建立证的研究方法;以证为纲,充分体现证的基本特征;赋予现代理化指标中医证候学含义;借助计算机信息集成、信息挖掘技术,建立证候积分的数学模型,开展前证和潜证研究,为中医病因研究和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作者: 李灿东 张喜奎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