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林恩燕 陈炬烽 林炳辉:台湾陈太羲教授穴树学说简介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摘要:(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3)台湾著名针灸专家陈太羲教授于1996年10月在郑州考察时无疾而终,他献身中图临床、科研、教育工作达55年之久,生前曾历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针灸研究中心主任、附设医院中医副院长等要职,他的去世,实为台湾中医界的损失。数年前,我们收到陈教授的门生庄宏......

点击显示 收起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台湾著名针灸专家陈太羲教授于1996年10月在郑州考察时无疾而终,他献身中图临床、科研、教育工作达55年之久,生前曾历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针灸研究中心主任、附设医院中医副院长等要职,他的去世,实为台湾中医界的损失。数年前,我们收到陈教授的门生庄宏达先生寄赠的《集合观解剖图稿》(以下简称《图稿》陈太羲编著)和《陈太羲教授中医药论文集》(以下简称《论文集》)两部论著,《图稿》共156幅,以彩绘揭橥(即主张)2200年前中国整体整合人形解剖的伟绩;  《论文集》则收藏了陈氏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和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易理、《内经》、经脉腧穴、整合中西医学、中医药现代化、中医教育等方面的论述106篇,蔚为大观,内容丰富多彩,读后受益甚多。我们深为陈教授终生不渝、献身中医的精神及其在针灸学上的睿智创见所折服,爰将陈氏的生平及经验简介如下:
    陈明一(1917—1996年)字太羲,弃名,以字行,1917年6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县。太羲幼读四书、五经,复读《药性赋》、《汤头歌》、《伤寒论》、《金匮》及《内经》、  《难经》等医书。16岁时受业兴化名医魏乐生,习时方;并私淑于荫塘先生;其外祖父为北安丰镇名医龚贤,对他从业中医,极具影响力。1937年,他学成出道,在家乡行医。抗战胜利后,因苏北战事频繁,遂悬壶于南京、上海间。其时,时逸人先生任首都中医院院长,太羲被邀为主治医师兼中央国医馆秘书,不久,担任下关诊所主任。在此期间,他经常与施今墨、谢汇东、章启民、时逸人等诸贤谈艺论病;又和梅健寒、朱正平等名医研讨针灸临床之心得,更借千金、外台之法,互相切磋兴化“疯和尚”的针灸之术。
    1950年,他经澳门移居香港。诊务之余,在联合书院(今中文大学)接受现代教育。他在香港居住了25年,曾应邀在香港(上海)中国医学院讲授《针灸学》、《内经》;他创办香港中华医学院(任院长)、东方医学研究所(任所长),又创办了《东方中医杂志》等,为香港现代中医的进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后被选为香港中医师公会名誉会长)。1959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十二解剖图谱》,由台北正中书局出版。翌年,他在香港隆重发表了《穴体解剖意象图》。在该书中,他首先提出了人体集合观,并建立了穴树学说,即从解剖学的角度阐述经穴与表血管、神经及筋膜等的关系,试图揭示经穴的解剖学实质,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对经脉穴树的研究,通过显微解剖研究,发现《内经》中有关经脉的描述与苏联比洛果夫教授所倡导的血管神经束不谋而合,且比氏忽略了皮下组织的血管神经结构,而陈氏的研究更进一步发现人体经穴中除了血管与神经交合的束状组织(即血管神经束)外,尚包括由这个束状组织向皮下组织延伸出去的各种结构,其状似树枝,故名“穴树”。他把穴树分为浅穴和深穴两大类型:
    浅穴树发自机体浅层,由肌肉之上的经脉分向皮部,自然较浅,多见于肺、大肠、胆及肝经各穴。
    深穴树发自机体深层,由肌肉之下的经脉分向皮部,自然较深;多见于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及三焦经各穴。
    他研究出分别不同病位,采 取不同针刺深度。肤刺,针锋穿过真皮,即可取得效应;经刺,针锋要深入经脉之间,才合要求。穴树说对针刺的临床应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975年,他应邀赴台湾,任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当时的研究所是个烂摊子,加上社会上对中医的曲解,科研工作难以开展。他一上任,就积极推展中西医的研究和教育,并大刀阔斧的整顿。他把研究所分为:中国医经医史学组、解剖生理病理学组、诊断学组、方药学组、针灸推拿学组、疾病防治学组等6组,从医史学、实验室、临床三大方面的研究,力求沟通中西医学;他还在所内开硕士班,培养师资,由他和汪叔游教授共同指导的纪鸿明硕士论文一一《内经五脏脉之判图与真脏脉之预后》,曾获台湾科学展医学组首奖。1979年,在澳大利亚亚洲传统医学国际会上,他发表了《固有筋膜以上的穴树图》论文,并当选国际亚洲传统学会理事,后又当选该学会台湾分会会长。此后,在他的倡导、组织下,台湾陆续召开了:台湾针灸研讨会,第一届国际针灸研讨会,第一、二届兽医针灸研讨会等。
    陈氏之所以成为针灸名家,除了学有渊源,更重要的是他能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师古不泥古,创新而有据。陈氏临证主要特点有:1.重视辨证论治。2.提倡中西医结合。3.整体集合观。4.针药并施。孙思邈指出:“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在这思想指导下,他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并总结了许多典型病例,疗效卓著,信而有征。例1:香港某报社社长陈某,男,40多岁,1963年10月初诊。现病史:2年自汗史。来诊时自汗又作,夜甚于昼,左甚于右,每觉背部有气上冲,两颧感热,汗即随出,前臂及腿之下部尤甚。诊断:交感神经不平衡证,陈氏用厕纸包裹艾条,如拇指粗,以涌泉穴为中心,熏灼左足足心,约半刻钟,每日1次,当日灸毕,患者左半身有温暖之感,是夜汗不见。20日后,当灸及四分之一时,左半身尽觉温暖,复自左腹越过“任脉”脉中线而右,陆续遍及全身,融深畅快;又嘱患者加服武溪蛤蚧大补茶,如此百日,其病遂痊。例2:南京挹江门一童子,患先天性偏坠。陈氏取患侧大敦穴,仅针1次,7日后睾丸渐升如常人。由此一斑,可见陈氏针灸技术的确不凡。
    陈氏自忖中医为第二生命,其对中医现代化教育认识和理解之深。在台湾恐无出其右者。所以他生前还担任台湾考试院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典试委员、“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委员、厦门国际培训中心客座教授等多种荣誉职务。
    纵观陈氏的宏论巨集,不下40万字,琳琅满目,令人叹服。我辈虽环回拜读,终觉仅能望其门墙,尚未人室。故将陈氏的生平及经验,略作介绍,抛砖引玉,供同道学习、借鉴。

作者: 林恩燕 陈炬烽 林炳辉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