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张德贵:冠心病通阳三法

来源:《中国中医急症》
摘要:冠心病中医学称之为“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其病机历来认为是阳气虚或阳气不能通达所致。”这里的心痹,脉不通,当为阳气本虚或寒邪伤阳而致阳气不能通达、心脉痹阻之义。”这也是说卒然而痛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寒凝经脉、阳气不能通达所致。故冠心病之病机是阳气不能通达,冠心病之治法须是通阳。...

点击显示 收起

 冠心病中医学称之为“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其病机历来认为是阳气虚或阳气不能通达所致。如《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这里的心痹,脉不通,当为阳气本虚或寒邪伤阳而致阳气不能通达、心脉痹阻之义。又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卒然而痛。”这也是说卒然而痛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寒凝经脉、阳气不能通达所致。故冠心病之病机是阳气不能通达,冠心病之治法须是通阳。通阳之法可补可消,关键在于一个“通”字。张仲景首开胸痹通阳治法之先河,如创瓜蒌薤白系列方以辨证治之。笔者遵经之旨,用通阳法治胸痹,更将通阳法扩展和赋予新义,总结出通阳三法:一日和少阳以通心阳,二曰温肾阳以通心阳,三日温脾阳以通心阳。现将笔者运用通阳法诊治冠心病之心得叙及于下。
  l  和少阳、温胆化痰以通心阳
    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之脉,手足少阳 在经络上互相联系,即足少阳胆经之脉行于两胁,手少 阳三焦之脉络心包。又,胆附于肝,在五行上属木,心属火,胆与心成母子关系,所以说胆心相通。若少阳胆经失和并三焦不得宣通,则心阳不通,气机不得宣畅;或烦满,或攻胸胁,而成胸痹之证。如《灵枢。经脉》指出: “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临床表现为胸憋、胸胁痛,或痛连肩臂;口苦、咽干、头晕、目眩,或伴有耳呜、耳聋;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滑。临床广泛应 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及梗死后心绞痛而见(兼)实热征象者。事实上,冠心病之 实证常见,且表现为少阳实之证。如冯世伦先生亦曾这样说:“冠心病常见的气短常属邪实之证,如果这种气短又伴见胸胁背痛、胀满、口苦咽干、大便干结等,则属痰饮瘀血阻于半表半里之实证。治宜和解少阳、祛痰化瘀”。故本证应辨为少阳失和,胆郁痰扰,致心阳痹阻,其治法为和解少阳,温胆化痰以痛心阳。少阳通则心阳通,少阳通则诸阳通(少阳乃诸阳运行之枢),故和解少阳即是通阳。其代表方为柴胡温胆汤(小柴胡汤合温胆汤),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温胆汤清胆化痰,使少阳枢机利,痰浊阴邪化,胆心之阳气通,而心脉通。若痰凝、阴寒较甚者加瓜蒌薤白白酒汤。
  2  温肾阳以通心阳
    胸痹之病机,张仲景在《金匱要略》里认为是“阳微阴弦”。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对于阳微阴弦,《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释为“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 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盛也……”。上焦阳虚即心阳虚,下焦阴盛系肾阳虚所致,即肾阳虚所致痰饮水寒过甚。故“阳微阴弦”就是心肾阳虚所致的阴寒上乘,胸阳痹阻,非止心阳虚。而在心肾阳虚的病理中,肾阳虚是根本。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虚则胸中痛。《金匮要略》对真心痛之阳虚寒凝心脉,疼痛较甚者用乌头赤石脂丸主之,即是温肾阳以通心阳 之义。近贤姜春华先生亦认为:“心阳之虚,其本在肾。”
  故冠心病表现为心肾阳虚之征象:胸憋、胸痛,甚则心  痛彻背,背痛彻心,遇寒则甚,常于夜间或感寒时发作,伴畏寒肢冷或四肢逆冷,舌质黯,苔白腻,脉弦紧。临证多见于自发性心绞痛,或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或梗死后绞痛。其治以温‘肾阳以通心阳,或心肾同治。常用参附汤加减,方中附子有温三阳之功,即下温肾阳,中温脾阳,上温心阳,人参则益气通阳,兼助心肾之阳。若阳虚痰痹者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菟丝子、淫羊藿、人参之属。
3  温脾阳以通心阳
    脾胃与心以经络相联系,足太阴脾之经脉属脾络胃,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虚里即心尖搏动处。可见心与脾胃关系密切。若脾病则心气不足,脉道不利,如《素问’太阴阳明病篇》云:“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曰以衰,脉道不利。”《诸病源候论》说:“心痛而不饮食者,积冷在内,客于脾而乘心络故也。心,阳气也,冷,阴气也。冷乘于心,阴阳相乘,冷热相击,故令痛也……”。《症因脉治。胸痹》亦说:“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临床上亦常见到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严重者,常可伴有恶心呕吐、胃脘胀闷、嗳气等消化道症状。亦有一些心绞痛病例则只表现为上腹痛,而无胸痛之诉。故治这类胸痹时应心胃同治。《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心胃同治之先河,其云:“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此之枳实薤白桂枝汤是通心阳之方,而人参汤(即理中汤)即是温补脾阳之方,是以温脾阳而通心阳。今人陈可冀先生亦常从脾胃论治,而用心胃同治之法。如用保元汤、归脾汤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常获良效。取其中气盛则宗气旺,心脉自通之义。本型辨证为脾(胃)阳虚,胸阳痹阻。临床常见于劳力性心绞痛,亦见于其他类型的心绞痛,症见胸痛隐隐,心悸怔忡,气短乏力,胸闷,眩晕,脘腹胀痛,或畏寒肢冷,舌淡暗,脉细弱涩滞。治以温脾阳以通心阳。常予人参汤为主,或合保元汤加减,在此基础上若兼有痰瘀阻滞者加通阳、化痰、祛痰之品如瓜蒌薤白桂枝汤,以及丹参、川芎、三七等。
4  讨  论
4.1  从心为阳中之太阳认识冠心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也就是说,其主血脉与主藏神均与阳气有关,是以阳气为先,并非以血脉为先。如刘渡舟先生曾说:“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
4.2  对冠心病之心阳虚的理解以及对通阳治法的理解。现代研究多认为,冠心病之病机是心阳虚加痰瘀。如曹洪欣等认为:冠心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是心脏阳气不足,即心功能减退,无力鼓动血液运行,而致血行缓慢,渐致瘀血;阳气虚,津液不化亦可聚湿生痰,则瘀血痰浊痹阻心阳。而对心阳虚的理解不应只理解为心阳本虚,除了心阳本虚外还应包括痰饮、瘀血阻遏阳气,寒邪损伤阳气等。而阳气本虚和邪气阻遏阳气造成的结果均是阳气不能通达,从而使心脉痹阻,发生心痹或胸痹。故应将冠心病病机心阳虚之说法改为心阳不达或心阳痹阻为妥,而冠心病之治则也应是通阳,绝非单纯补阳。通阳既包括补阳、扶阳,亦包括了化痰、祛瘀、温经散寒等祛邪法则在内,如笔者之通阳三法即是如此。
4.3  冠心病之阳虚是少阴阳虚,是心肾同指,而且主要是指肾阳虚。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谓:“肾病者……虚则胸中痛”。又如《金匱要略》谓胸痹之病机是“阳微阴弦”,并说:“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阴弦即指肾阳虚所致的下焦阴寒盛。另,临床上心阳虚、心功能不全者往往见有肾阳虚证,如喘息、浮肿、肢冷、冷汗淋漓等。而用参附汤治之即是心肾同治。虽然心肾阳虚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但心肾阳虚时并非直接造成胸痹,只有当阳虚至阳气不通即阳气不能温通,不能通达时,才能导致胸痹的发生。这就是说有个量的问题。
4.4  结合现代研究,心阳虚时导致的痰浊瘀血常表现为脂代谢紊乱,认为“血脂升高是痰、瘀的微观表现”;心阳虚时又可使血小板功能异常,从而使血管内皮损伤,粥状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血栓形成,而发生冠心病(胸痹)。故通阳即包含了降脂和抗血小板凝集之义。

作者: 张德贵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