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布雅:蒙医灌肠疗法作用机理解析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摘要:在长期的I临床实践中,蒙古族先辈积累了许多适应当时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及地理、气候特点的医疗知识和疗术疗法。这些疗术疗法作用迅速且疗效肯定,在蒙医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灌肠疗法则属其中。灌肠疗法又称尼如哈疗法,属蒙医传统五种疗法范畴。...

点击显示 收起

    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有机地吸收古印度医学、藏医学、汉医学等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在长期的I临床实践中,蒙古族先辈积累了许多适应当时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及地理、气候特点的医疗知识和疗术疗法。这些疗术疗法作用迅速且疗效肯定,在蒙医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灌肠疗法则属其中。

     灌肠疗法又称尼如哈疗法,属蒙医传统五种疗法范畴。该疗法是通过直肠内注入具有特定作用的药液进行灌肠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在蒙医文献中有运用该疗法治疗希拉病、巴达干病、肠疾、胃病、结肠病、痞、食不消等疾病的记载,也不乏治疗妇科疾病(孕期疾病除外)、儿科疾病、老年病等临床诸科多种疾病的记载。现代研究表明,直肠给药(灌肠)具有以下优点:①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黏膜的刺激。②约50%一70%的药物可避免肝脏首过作用,由此减低了药物对肝脏的副作用,并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③其吸收速度、显效速度均比丸、片、栓、汤剂快。④达峰浓度高、达峰时间短、适应症广等。可见,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均证明该疗法不仅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是对诸多疾病均有显著疗效的治疗方法,而且是一种实用性强、科学的、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优势的治疗方法。

     当今,随着人们预防保健意识的日益提高和人们对大肠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肛肠途径给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疗法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保健方法。

     现代研究方面,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至今尚未发现以蒙医理论系统阐述其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报道。下面,笔者尝试从蒙医传统理论和现代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其作用机理的探讨和归纳,探索其理论依据,以供临床。

  l、蒙医传统理论方面

  1.1镇赫依,调和体素:蒙医认为,赫依(气)、希拉、巴达干三体素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导因素,也是产生疾病的内在因素。三根中希拉与巴达干则形成对立的两个方面,各以对立着的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正常状态下,赫依是希拉、巴达干二根运动的保证,对任何一方的盛衰均起到使其保持平衡的作用。所以,赫依又称为为调解之根。赫依一旦发生病变则不仅成为致病因索,还与其他病因相辅或相和,导致机体的各种病理改变并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和复杂化。所以,蒙医临床以赫依为重,而赫依的稳定对维持机体的生理机能以及病理改变的转归均有着重要意义。

  1.1.1  从尼如哈所用方药情况分析,虽然临床诸科疾病的尼如哈治疗方剂各有不同,但下泻药物必不可少。蒙医认为。大肠内存在下清赫依。大肠是在下清赫依的作用下,将食物糟粕排出体外的。而下泻药具有控制下清赫依之病理改变,增强其正常机能的作用。

  1.1.2“油”的使用:尼如哈的具体操作中均有在药液中加入少许“油”的记载…。由民族生活习俗推论,蒙医尼如哈所用“油”应为奶黄油。其性重、腻,具有镇赫依的功效。传  统蒙药剂型中有用油制成的油剂,“将药物捣碎,在水中浸泡三日,将其三成煮沸蒸发,取上清液掺入牦牛、犏牛、绵羊油煎煮,其后再放入八斤油充分搅拌。待火候相当时置于干净的容器中,掺入其他辅药而制成的流质方剂。还有将不同种类的油擦涂于体表而医病的擦涂疗法,也有将油滴入耳内或含于口腔而治疗不同部位疾病的油疗方法。

     这些均利用了油的润滑、营养、镇赫依的性能,主要起到营养、镇赫依的作用。可以推论,尼如哈药剂中用“油”也是通过镇赫依而调和三根,进而保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或促进病变的恢复。

  1.1.3从用药部位分析,尼如哈治疗主要作用部位为大肠。大肠是正常赫依的总居所、病变赫依的窜行之道。大肠内存在五种赫依之下清赫依与调火赫依,又是赫依精华之糟粕聚积之处。所以,大肠病变以赫依为著,治疗大肠病变也以制赫依为重。

     依据蒙医整体论来看,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局部的病变是整体病变的集中表现。所以,在医治方面也以整体论为指导,全面分析、辨证论治。通过镇赫依而调理三根;通过作用于局部,而对周身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尼如哈疗法则是该理论的临床实际应用的具体表现。该疗法不仅具有镇大肠赫依的作用,对机体的总赫依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从而调平机体三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或对机体病变的转归起到促进作用。不仅对大肠病变产生作用,而且对周身病变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机制与现代生物全息律相吻合,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该疗法的科学性。

  1.2改善气血运行、通经活脉、促进病灶的愈合

  1.2.1改善气血运行:蒙医认为心脏受普行赫依的作用,节律性收缩,使血液由心排出,并在普行赫依的作用下运行于黑脉之中,传至周身。即气(赫依)行血。而赫依之本性为凉、轻等六性。

     蒙医古代文献中对尼如哈疗法所用药液温度无明确记载。在蒙医经典《甘露四部》的尼如哈部分记载“当药液变温…”时进行操作。可见,尼如哈所用药液是以“温”作为温度标准的。

     蒙医治疗赫依病变时嘱患者食温性、软腻、营养饮食,身居静暖之处进行饮食起居调护,并以温、软、腻、重性药物及涂擦疗法、灸法等予以治疗。即以饮食、环境、药物和疗术的温热刺激抑制其“凉”性本质而达到镇其病变目的的。

     同理,尼如哈以药液的“温”制大肠赫依的“凉”而调节其病变。由于气行血,镇赫依(气)之病变是促进气血运行的关键。另外,药液的“温”可使大肠黑脉扩张;大肠内灌注药   液,可使大肠机械性胀缩运动。这些均起到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的功效。局部气血运行的改善;有益于周身气血运行的改善,和病变的转归。

  1.2.2通经活脉:大肠白脉是于背部第十六椎由脊髓分出,大肠黑脉于背部第十六椎由命脉分出,分别连于大肠,共同支配大肠生理活动。尼如哈疗法通过大肠给药,以热刺激和机械活动双重作用作用于大肠,不仅扩张大肠黑脉而且对大肠白脉产生一定的作用,具有通经活脉的功效。

  1.2.3促进病灶的愈合: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尼如哈疗法之所以具有促进病灶愈合的作用,是基于其改善气血运行,通经活脉两大作用基础之上的。病变部位经脉的通畅和气血运行的改善,对控制病情发展、促进病灶愈合,恢复正常机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解毒降浊:蒙医将胃喻为消化食物的“锅”。饮食在胃内吸收后精华清浊分化,升华为食物之精华与糟粕。其糟粕在三根的作用下依次变为粪便、尿、胆汁、眼眵、耳垢、鼻涕、唾液、汗水、油脂等物。其中,二便与汗水称之为机体三秽。人体需定期将其排出,否则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大肠是食物已消化之地,其主要功能就是借下清赫依之作用,定期将三秽之一一粪便排出体外,降浊排秽。尼如哈治疗由直肠注入药液,经肠道保留、吸收后再排出体外。在给药的同时也起到了排除体内糟粕、排毒降浊的作用或者说加强了大肠排毒降浊的功能,对维持机体内环境有着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该疗法是一种治疗手段,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保健措施。

  1.4调节脏腑功能,协调脏腑关系:蒙医是以整体论为理论基础,注重机体内在联系,而阐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解释生命现象、解决病理改变的医学体系。

     从五元学说分析,肺与大肠属气、心与小肠属空、肝胆属火、脾胃属土、肾与膀胱属水。其性或热或寒或间寒热两性,期间存在相辅或相克关系。另外,蒙医认为体表器官与内脏之间也存在根华关系,即唇为脾之华;目为肝之华;舌为心之华;耳为肾之华;鼻为肺之华。根是华的内在基础.华为根的外在表现。所以,“根”的病变可以体现在“华”,“华”的病变有可能缘于“根”变。机体是由上述这些矛盾、统一的各种关系组成的生命主体。这些关系客观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赖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这种关系的异常则导致机体各项活动的失常,而引起各种病理改变。所以,一种脏器的病理表现,不仅仅是单一因素所致,脏腑之问存在连带关系。治疗其病变,也不能仅限于局部病理表现。尼如哈疗法虽作用于大肠,但由于这种脏腑器官连带的内在关系,能够间接影响其他脏腑和器官。该疗法不仅可以用于大肠病变,对于其他脏腑或器官的病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该疗法是作用于局部而可调节脏腑功能、协调脏腑关系的一种疗法,是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方法。

  1.5调平寒热:寒热论是蒙医学重要理论之一。以热制寒、以寒制热是蒙医临床指导纲领。尼如哈只是改变了用药途径,而用药方法依然以寒热论作为理论指导,辨证施治。用干姜、奶、油等做尼如哈治疗由胃寒所致的翻胃证;治疗热邪所致的便秘时在用寒性药物的同时做尼如哈治疗。这些临床中尼如哈的具体应用情况是该疗法中贯彻这一基本理论的具体体现。

  2、现代研究方面

  2.1洗肠、排毒、保护肠黏膜:不能顺利排出体外的食物残渣形成宿便,约1-1.5Kg。在肠道有害菌群作用下,这种宿便腐败、变质、释放大量毒素。这些毒素一方面直接损害肠壁,影响肠黏膜功能。另一方面,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侵袭内脏器官,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成为健康隐患。灌肠能将滞留在结、直肠中的粪便软化、排出,较彻底地清洁肠道,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所以,灌肠首先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保健手段,在清洁肠道、排除毒素的同时保护肠黏膜。肠道清洁、黏膜正常,有利用药物更好地吸收和发挥作用。

  2.2促进肠蠕动、助消化:根据结肠动力学特点来看,肠道内反复注入一定量的药液,可使结、直肠被动机械性地运动。能够训练结、直肠肌肉张力,改善其运动功能。另外,肠道内有害物质的清除,有助于恢复大肠内部黏液的正常分泌。肠蠕动的增强及黏液分泌阶恢复,有益于大肠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善。

  2.3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转移和排泄:灌肠液温度通常控制在38℃左右。现代研究表明,热力作用能够促进炎性渗出物、致痛物质的吸收、转移和排泄,从而起到促进病灶愈合的功效。

  2.4免疫调节:研究表明,覆盖在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及一些外分泌腺的黏膜面积超过400m2是病原体进入人体的主要门户,而且人体黏膜免疫细胞占所有免疫细胞的80%c8~。并有研究证明T细胞可在肠道发生及分化成熟。可见,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而且还有一套完善的黏膜免疫系统,对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发挥着重要的免疫防护作用。所以,灌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不仅直接对肠道本身病变起作用,而且可通过肠道免疫调节而对机体其他部位的病变起到积极作用,增强免疫,加速疾病的恢复。

     综上所述,蒙医尼如哈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传统特色疗法。是通过调和体素、通经活脉、解毒降浊、调平寒热等作用机制,对临床诸科疾病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的。适合于当今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模式。尼如哈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也表明着蒙医用药是多途径的、多方位的,是大有可为的。

  当今,传统灌肠器具已由全新电子尼如哈治疗仪取代,操作方法也日趋完善。为其在世界医学之林大放异彩奠定了基础。而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的研究,筛选优势病种,进而探索优势病种的证治规律,筛选出有效方剂提供于临床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作者: 布图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