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血府逐瘀汤治疗颅内血肿9 7例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杂志
摘要: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血府逐瘀汤配合常规治疗,治疗颅内血肿97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②全部病例入院时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颅内血肿,幕上血肿30ml,幕下血肿10ml,均不考虑手术者。硬膜外血肿91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70例,脑内血肿13例,硬膜外及硬膜下混合血肿ll例,脑内多发血肿7例。随机分为治......

点击显示 收起

        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血府逐瘀汤配合常规治疗,治疗颅内血肿97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192例全部为住院患者,其中男128例,女64例;年龄13~76岁,平均40岁。人选条件:①有明确颅脑外伤史;②全部病例入院时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颅内血肿,幕上血肿<30ml,幕下血肿<10ml,均不考虑手术者;③格拉斯哥评分(GCS)≥6分。交通事故伤113例,高处坠落伤41例,打击伤28例,压砸伤10例。硬膜外血肿91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70例,脑内血肿13例,硬膜外及硬膜下混合血肿ll例,脑内多发血肿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7例,对照组9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以及格拉斯哥评分情况均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处理:用甘露醇、利尿药、白蛋白等脱水降颅压,吸氧、监护、止血、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防治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防止褥疮,营养支持等治疗。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以血府逐瘀汤(口服或鼻饲)加减。基本方:桃仁、当归、柴胡、枳壳各12g,赤芍10g,红花、生地黄、川芎、牛膝各9g,桔梗6g,甘草3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使用3个疗程。痰热腑实者,加竹沥、贝母;肝阳上亢者,加菊花、夏枯草;风痰上扰者,加僵蚕、白附子;气虚肢体无力者,加黄芪、桂枝。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两组病例均在入院时,伤后2、4周查头颅CT或MRI。显效:恢复良好,症状、体征消失,头颅CT或MRI检查病灶消失,可正常学习、工作;有效:中度残废,有功能障碍,头颅CT或MRI检查病灶缩小,生活可自理;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头颅CT或MRI检查病灶无改变。死亡:经治疗后死亡。

        经治疗,治疗组显效72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89.69%。对照组显效49例,有效21例,无效19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73.68%。

        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O.05)。   

        讨论

        外伤性颅内血肿主要发病机制是外伤跌仆,气滞血瘀,头部脉络瘀阻,不通则痛,甚则血瘀津停,水湿内生,病久则常兼气血不足或肾精亏损,属中医学血证瘀血范畴Ⅲ。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抗凝防凝,分解吸收血肿,降血脂,抑制动脉硬化(桃仁、红花、赤芍、当归),调节植物神经、镇静、镇痛、解热,消炎(柴胡、生地、甘草),收缩子宫(枳壳、川芎、当归、红花、牛膝)等作用。且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加速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从而加快颅内血肿吸收和脑水肿的消除,有利于颅内压的降低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还具有抗自由基损伤, Ca2~拮抗样作用等。有效地减少了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高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