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体会

来源:《中医药导报》
摘要: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证”、“嘈杂”等范畴,病程迁延,病势缠绵,治愈难度较高。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大优势。1病机并非皆为阴虚按传统的中医辨证理论,萎缩性胃炎多从阴虚论治。从辨病角度来看,萎缩性胃炎的共有潜在病理是脾胃气虚、瘀毒内生。...

点击显示 收起

    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证嘈杂等范畴,病程迁延,病势缠绵,治愈难度较高。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大优势。笔者拟就临诊所得,浅谈如下。

1病机并非皆为阴虚

    按传统的中医辨证理论,萎缩性胃炎多从阴虚论治。然笔者从100临床病例资料分析,肝胃不和型占37例,心脾双亏型24例,脾虚湿热型20例,肝胃阴虚型19例,仅占10%。故不能硬套西医诊断,因其病理表现为胃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而确定为胃阴亏损。从辨病角度来看,萎缩性胃炎的共有潜在病理是脾胃气虚、瘀毒内生。结合症状辨证,常有肝胃不和、心脾双亏、脾虚湿热、肝胃阴虚等4种证型。故在治疗时,应辨病与辨证合参。笔者以益气解毒化瘀为基本方法,自拟黄芪、太子参、莪术、蛇舌草、蒲公英、香茶菜根、土茯苓、炮山甲为基本方,分别合用五花芍药汤(以川朴花、佛手花、玫瑰花、代代花、绿萼梅、白芍)、归脾汤、半夏泻心汤、一贯煎等加减化裁,疗效较好。

2理气宜避辛散之品

    萎缩性胃炎是一个慢性的病理过程,不但存在潜在的气虚病理状态,更易向阴虚转化。故对症状辨证为肝胃不和型患者,选用理气药时应尽量避免辛燥耗散之品,诸如柴胡、木香、乌药、香附、沉香、青陈皮等。因此类药品极易耗气伤阴,特别是久用时更为明显。故有患者表现为胃脘痞满为主要症状,辨证为肝胃气滞,但累用柴胡疏肝散等不效,有的甚至愈用愈胀,复增口干舌燥、胃脘嘈杂,实乃愈疏气而气愈虚、阴受损。病理复查每致萎缩区域扩大,肠上皮化生加重,或异型增生并见。有鉴于此,笔者每对柴胡疏肝散等药弃而不用,而选用花类理气药,诸如川朴花、佛手花、玫瑰花、代代花、绿萼梅等。因此类药物具有理气不伤阴耗气的特点,长用久用均无大碍。并其性虽缓但除胀作用明显,与其它药物合用后综合疗效较好。

3解毒宜以络脉为主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络脉丰富。脾胃除所属同名经脉分支的脾胃络脉外,尚有“脾之大络”与“胃之大络”。萎缩性胃炎的慢性过程与叶天士的“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论述相合。并且,中医的气虚络瘀、瘀血内阻、瘀毒积络的3个病理环节与西医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3种病理状态相吻合,最终转化为胃癌与中医的瘀毒积络的有形胃积似有相合之处,故在治疗上以人络化瘀解毒为必用之法。笔者拟定的基本方即立论于此,方中黄芪、太子参益气健脾,托毒除积;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香茶菜根入络解毒,活血散瘀;莪术、炮山甲活血祛瘀,通络消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消积、通络解毒之功。再根据症状辨证用药,则其效更佳。

4养心安神不可忽视

    某些萎缩性胃炎患者,因虑其癌变而并发心神不宁症状。除胃部症状外,尚有心悸易惊、夜寐不安、眩晕乏力等心脾双亏、心神失宁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焦虑、抑郁性心理障碍的存在,使肌体处于一种高应激反应状态,从而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痉挛、黏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形成大量氧自由基,进而使胃肠黏膜损害。这说明心神不宁可进一步导致胃黏膜炎症加重,不利于萎缩性胃炎的恢复。笔者已将心脾双亏型列入症状辨证4种证型中的一种,治疗以基本方合归脾汤加减,酌情选用茯苓、麦冬、柏子仁、灵芝、琥珀等养心安神药,并尽量避用酸枣仁,因该药似有刺激胃部不适,致恶心纳差的副作用。若症状严重时,可适度加用西药抗焦虑药。

    以上系笔者对萎缩性胃炎采用中医治疗的点滴临证经验,仅供临床医生借鉴参考。

 

 

作者: 王建康 应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