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调中益气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6例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摘要:慢性肝炎大多是由病毒性肝炎转变而成,其中慢性乙型肝炎危害性最大,易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由于尚未找到根治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所以,使乙肝病毒标志物(包括HBsAg,HBeAg,HBVM及HBVDNA等)阴转仍是今后努力探求的方向。目前公认,不论HBsAg持续存在与否,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是否消失,重要的是延缓慢性乙型肝炎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肝炎大多是由病毒性肝炎转变而成,其中慢性乙型肝炎危害性最大,易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由于尚未找到根治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所以,使乙肝病毒标志物(包括HBsAg,HBeAg,HBVM及HBVDNA等)阴转仍是今后努力探求的方向。目前公认,不论 HBsAg持续存在与否,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是否消失,重要的是延缓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肝功能,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和生存质量。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自拟的“加味调中益气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6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l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86例,均为门诊和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9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均未合并其他型肝炎。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18~66岁,平均35.8岁,病程1.5-18年,平均10.4年,均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病情反复,肝功能明显异常,症状和体征改善不理想。

  1.2 治疗方法  用自拟的调中益气汤(生黄芪20g,党参15g,柴胡6g,陈皮10g,木香6g,白术10g,升麻3g,扁豆10g,山药15g,茯苓15g,甘草6g等)为基本方,结合中医辨证,分为湿热内阻、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脾肾阳虚4型。加减法:湿热内阻型:加茵陈、赤芍、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清利湿热;肝肾阴虚型:加枸杞子、当归等滋养肝肾;气滞血瘀型:加郁金、丹参、鳖甲等行气活血;脾肾阳虚型:加制附子、肉桂等温补脾肾。每日1剂,水煎温服,l周服6剂,休息1天,12周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2~4个疗程。重症患者予以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疗程前后症状分级、体征分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

  1.4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判定标准制定: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或缩小,无压痛,肝区无叩击痛,肝功能恢复正常者;有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压痛,肝区无明显叩击痛,肝功能恢复正常或较原值下降50%以上者;无效:自觉症状、肝功能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

  2、 治疗结果

  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显效51例,有效26例,无效9例,9例无效病例中有4例未完成疗程,中途退出,作无效病例处理,总有效率为89.53%。乙肝病毒标志物阴转率暂未作统计和评价。

  3、 典型病例

  患者某,男,41岁,2005年8月11日就诊,乙型肝炎病史7年,肝脾肿大,肝功能长期不正常,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HBcAb(+),HBVD- NA4.2×107copy。经长期中西医药物治疗,病情反复。目前证见:神疲,身体困重,四肢乏力,眠差多梦,低热,巩膜黄染,口苦,厌食腹胀,右胁胀痛,便溏,尿黄,舌质偏红,苔黄薄腻,脉濡数。查体:T37.5°C,肝脾肿大,质中等,压痛,肝区叩击痛,ALT 465,AST 3861x,TBiL82.79mmol/L,A/G 1.2/1,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乙型,黄疸型。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热内阻,予调中益气汤加茵陈40g、赤芍30g、虎杖30g、田基黄30g等,出入加减,水煎服,日1剂,经1个疗程后,患者症状缓解,精神、睡眠好转,口不苦,进食增加,腹胀减轻,右胁隐痛减轻,大便略干,仍不成形,尿微黄,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濡。查体:T36.7°C,肝脾肿大未缩小,质中等,压痛减轻,肝区叩击痛减轻,ALT 186μ,AST 171μ, TBiL 46.24mmol/L。经4个疗程后,患者精神、睡眠均可,口不苦,进食正常,腹不作胀,胁不痛,大便成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肝脾无压痛,肝区无叩击痛,肝功能正常,B超示:肝脾肿大较原缩小,现仍坚持治疗,随访病情稳定。

  4、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学“黄疸”“胁痛”“症瘕”等范畴,临床上常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常用的有清热利湿解毒、补益脾胃、活血化瘀、滋养肝肾等法,所用方药浩如烟海。笔者在多年临床中体会到,慢性肝病的治疗应重在调理中焦脾胃,以调中益气为主,辨证施治,兼配他法,正如《内经》云“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和“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仲景更有明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这均昭明了调理中焦脾胃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而“肝虚”正是慢性肝炎的本质。加味调中气汤是据李杲的调中气汤方去苍术,加白术、扁豆、山药、茯苓等,该方体现了“脾胃为后天之本”和“治病求之于本”的原则。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党参、白术等能改善蛋白代谢,提高血浆白蛋白的含量,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对降酶亦有一定作用,柴胡、升麻能升阳、疏肝、解毒,对抗肝损伤,茯苓与其配伍,可减少其副作用,山药、扁豆等均有调理中焦脾胃的功效,对恢复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缩小肿大的肝脾,有很好的疗效。运用该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其延缓慢性肝炎的发展,阻断病情恶化等作用,做了有益的探索,有待今后进一步探寻其治疗规律。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