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耳部及背部穴位放血配合拨罐治疗痤疮60例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杂志
摘要:2006年3月~2007年12月,采取耳部及背部穴位放血配合拔罐治疗痤疮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治疗方法耳部放血方法:取穴:耳背静脉、耳尖、肺、脾、胃、大肠、内分泌、面颊、额。碘伏局部常规消毒后,用2.5~5ml一次性注射器于穴位点刺放血,自行流血,出血过多者,碘伏棉球消毒按压止血,然后贴干棉球胶布......

点击显示 收起

  2006年3月~2007年12月,采取耳部及背部穴位放血配合拔罐治疗痤疮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6~40岁,最小者16岁,最大者40岁;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5年;黑头丘疹者20例,脓疱结节者35例。囊肿瘢痕者5例。

  治疗方法  

  耳部放血方法:取穴:耳背静脉、耳尖、肺、脾、胃、大肠、内分泌、面颊、额。碘伏局部常规消毒后,用2.5~5ml一次性注射器于穴位点刺放血,自行流血,出血过多者,碘伏棉球消毒按压止血,然后贴干棉球胶布固定。注意:3天之内勿沾水,以免感染。

  背部放血配合拔罐:取穴大椎、肺俞(双)、背部痣点。常规消毒后,用上述一次性注射器,点刺俞穴局部,使其表皮渗出血为度,然后以闪火法拔罐。以上两法,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基本痊愈:自觉症状及皮损消失95%以上,无新的皮损出现;显效:皮损减少≥70 9,6,少有新的皮损出现;有效:皮损减少≥30 9/6,但有新的皮损出现;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皮损消退<30%,或无明显变化,有新的皮损增加。

  结果:治疗60例,基本痊愈38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 9/6。

  典型病例

  患者,男,23岁,2007年10月21日初诊。主诉:面部出现痤疮3年余。现病史:3年来,面部经常反复出现粉刺疙瘩,起初为白头粉刺,面部油脂腻滑,不由自主的经常挤压,以后就出现脓疱状,散发于面颊、额部,随即出现囊肿,痛痒相兼,挤出脓脂物后形成瘢痕疙瘩,时轻时重,缠绵不断,经多方治疗效果欠佳。

  检查:面颊部可见密集的黑头粉刺和散在的脓疱囊肿,面颊颌部可见萎缩状的瘢痕疙瘩,额部亦可见散在的粉刺和少许脓疱,整个面部油脂溢出明显,颈、胸、后背亦可见散在的类似皮损。口臭、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白厚腻,脉滑数。诊断:痤疮(脓疱囊肿型)。辨证:肺胃湿热,熏蒸于面,复感风邪,内外合邪,以致热瘀毒蕴,气血瘀滞,痰瘀互结于面而成。治法,取耳部穴:耳背静脉、耳尖、肺、脾、胃、大肠、皮质下、内分泌、便秘点、面颊、额;背部取大椎、肺俞,以及较大的背部痣点,按上述方法治疗。经治疗1个疗程后,皮损明显好转,患者喜形于色,对治疗有了信心,后又治疗1个疗程,皮损大部分痊愈,仅留部分瘢痕疙瘩。经随访1年,未见复发。

  讨论

  痤疮俗称粉刺,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是临床常见多发的皮肤病之一。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油腻厚味,辛辣刺激之品,以致肺胃湿热内蕴,复感风热毒邪而发病。笔者根据面部皮损与人体脏腑经络和耳穴的相关性,而取相应的穴位治疗,其疗效是可靠的。取耳部穴,耳背静脉(属少阳胆经和三焦经)以泻少阳经邪热,调节三焦之气。耳尖消炎退热,以抗过敏。肺、大肠,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胃,脾主肌肉,脾与胃相表里,阳明主面,故取其外泻肺与大肠风热,内泻脾胃之湿热。面颊、额为相应取穴。同时配合背部大椎、肺俞,大椎乃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头为诸阳之会,肺主气与皮毛,故取其点刺放血加拔罐,起到祛风清热、解毒活血,以泻诸阳经之热毒;宣肺疏风,调理肺气,使邪外出。总之,通过耳穴与背部俞穴的治疗,共同起到了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祛风清热,祛邪外出,以泻头面部风湿热毒的作用,因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