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周围性面瘫针灸时机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摘要: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临床上较为常见。针灸治疗效果确切,但是针灸时机的选择很重要。笔者自2007年3月以来,对不同时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现介绍如下。临床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发病7天以内的患者,共157例。...

点击显示 收起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临床上较为常见。针灸治疗效果确切,但是针灸时机的选择很重要。笔者自2007年3月以来,对不同时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全部来自门诊。男125例,女75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5h,最长半年。临床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发病7天以内的患者,共157例;对照组为发病在7天以上的患者,共43例。两组均为单侧面神经麻痹。
  治疗方法
  取穴:阳白、四白、太阳、下关、地仓、水沟、迎香、颧髎、承浆、翳风、合谷。留针30min,留针期间加温针灸,10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需仔细观察方可发现面肌功能异常。有效:静止时外观正常,笑时患侧口角轻度下垂或眼睑闭合稍慢。无效:症状和体征无任何改变。
  结果:治疗组157例,痊愈142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0例;对照组43例,痊愈24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
  两组痊愈率经统计学处理,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
  面神经麻痹多由于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受到病毒感染,从而使局部血管痉挛而致神经缺血、缺氧、水肿增粗,造成相对狭窄,而使面神经受压,面神经髓鞘脱失,甚至轴突变性,从而出现面神经功能失常。
  面神经自脑桥出髓后到茎乳孔为止,途经面神经管,是一条弯曲的较长的骨性管腔。一旦受到感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缺血、水肿、髓鞘变性等炎性反应,而骨性面神经管不能随肿胀增粗的面神经而扩张,从而造成面神经受压,出现面肌瘫痪。
  面瘫预后取决于面神经受损的程度,以及茎乳孔内神经受压缺血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水肿的时间愈长,程度愈重,面神经受压持续的时间愈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就愈严重,恢复也就愈慢。因此,如果在1周之内的急性期及时给予针灸治疗,使面神经尽早受到良性刺激,使受压的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同时配合温针灸,活血化瘀,温通经络,以减轻病人的临床症状。另外,在发病早期,针灸还可以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红细胞的数目,而进一步增强抗炎作用,及早改善受损神经的营养状况,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的受压时间,从而增加面瘫的恢复几率。因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时机是越早越好。
  在急性期的针刺过程中,个别病例会出现症状加重的现象,这是周围性面瘫病情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并非针刺所致。因为在急性期,面神经正处于炎症水肿期,神经细胞受损尚未停止,所以难免病情会出现逐渐加重的趋势。及时采取针刺治疗措施,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积极扭转这一趋势,控制神经的炎症水肿,以免延误病情。
作者: 2010-4-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