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刘炳凡研究员临床运用食疗初探

来源:中医药导报
摘要:刘炳凡研究员,业医七十余春秋,勤求《灵》、《素》、仲景之学,撷取诸家之长,博览群书,崇尚实践,尤其对东垣脾胃学说,更是潜心研索,并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调理脾胃,滋阴补肾的学术思想。笔者有幸跟师随诊,深得其教益,临床中刘老不仅重视辨证施治,而且对食疗也十分重视,兹将学习刘老临床运用食疗之体会,......

点击显示 收起

  刘炳凡研究员,业医七十余春秋,勤求《灵》、《素》、仲景之学,撷取诸家之长,博览群书,崇尚实践,尤其对东垣脾胃学说,更是潜心研索,并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调理脾胃,滋阴补肾”的学术思想。笔者有幸跟师随诊,深得其教益,临床中刘老不仅重视辨证施治,而且对食疗也十分重视,兹将学习刘老临床运用食疗之体会,略陈于下。
  食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
  刘老认为,饮食疗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就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医事制度并产生了食医。战国末年,《素问》的部分篇章简述了食疗对防治疾病、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更具体说明了食疗的原则,奠定了食疗的理论基础。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记录了食疗有消除病后余邪及扶养正气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说明古人主张在治疗过程中应当食药并重。特别是在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出现了一些食疗专方。如桃花汤与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中均加有粳米,是米药合用的名方。刘老认为:“人以水谷为本”,“四时百病,胃气为本”,故方中所用粳米,意在滋养胃府气液,益脾胃而补虚。又如桂枝汤服后须“啜热稀粥一升余”,刘老认为热稀粥之用是使谷气内充,既可借以资汗源,又可强营卫以助抗邪之力,如此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刘老在临床中常用此法。又如猪肤汤由猪肤、白蜜、白米粉组成,猪肤即猪的皮肤,可滋肺肾,清少阴浮游之火,白蜜甘寒,生津润燥以除烦,白米粉炒焦能醒脾和胃,且补下利之虚。三味均以食代药,共奏润肺肾、益肠胃而敛虚热之效,是仲景方中典型的食疗方。刘老常用海藻治瘿瘤,用猪胰治消渴,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在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海藻酒治瘿病,以及用猪胰治消渴病。唐·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专立“食治”篇,提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痫,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又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刘老认为食疗不仅是具有扶正固本、健脾益胃而治疗疾病的作用;且能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食药并用,还能提高药物的疗效。并且食疗法取材便利、简单易行、安全无毒、服无痛苦、不花钱或少花钱,故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用。王孟英说:“人以食为养,饮食失宜足以戕其命”,说明了食疗的重要意义。刘老也常常告诫我们,服药时,如饮食适宜,就可加强正气,加快疾病的治愈速度;相反如饮食失宜,则又可加重疾病病隋,甚至诱发某些疾病的发生,因此临证须十分重视饮食之宜忌。
  2临床中运用食疗的经验
  2.1健脾胃,促运化刘老认为,治病必须治人,而人本身就是一个整体,食疗的运用,也必须是在中医理论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辨证而施,不可滥用。脾胃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饮食必须通过脾胃的受纳、运化,始能转为气血,营养身体,维持生命。因而气血的盛衰既决定于饮食来源,又决定于脾胃功能。刘老认为食疗运用是否得当,是否达到滋养与治疗的目的,关键在于脾胃的功能强弱,脾胃是动力的源泉,人体的“内燃机”,胃气一败,则百病难治。因此刘老常在临床中运用食疗以扶正气、健脾胃、促运化。如刘老治一例寒凝所致的血瘀崩漏、腹痛、四肢厥冷患者,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再加五灵脂(炒尽烟)、生蒲黄、延胡索,嘱患者“初服一剂,继以热粥,覆被以温之”,即身热微似有汗,厥回痛止,其热粥之功,在于扶正回阳以助药力。又如刘老对大病初愈后的患者,常以六君子汤合麦芽、鸡金、山楂、西砂辈以健胃助化,促进食欲,调理以善后,并属患者宜服甘淡易消化之物以养胃气,如养之以糜粥,补之以素肉汤等。且强调应忌食生冷硬滞难消化之物及腐败瓜果之类,以防更伤脾胃,以致百病由生。
  2.2调阴阳,求平衡刘老认为,食物之种类属性,亦如同药物,有阴阳属性所偏之不同。而人的生理病理活动虽千变万化,却总有阴阳协调或失调之一端。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用食物之阴阳调补人体之阴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里所讲的“形不足”,是指人体中气虚而产生的形体虚弱(即人的“阳”不足),于是就可用性能偏“阳”的食物以补养中气,如刘老常用黄芪、党参、大枣、橘饼等甘温甘平之品蒸老母鸡吃以补中益气以治疗力乏神疲。这里所讲的“精不足”,是指营养不足、精髓亏虚(即人的“阴”不足),于是可用性能偏“阴”的厚味食物以生精补髓,如刘老常用猪髓、猪腰子、蛏奸等以补血生精,治疗精血不足之脑鸣、腰疼痛等。
  2.3  同气相求,以脏补脏《内经》中,还体现了祖国医学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治法、方药的认识事物的思想,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就有“阳受风气,阴受湿气”的同气相感的理论。刘老认为,以此理论联系到人与自然界这个统一整体,联系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治则体系,就可以用“以脏补脏,以血补血,以筋走筋,以皮人皮,以骨入骨”等同气相求的原理来指导临床治疗疾病。且人体五脏六腑是相互关联的,治疗疾病须以脾胃为其根本,而脾胃居五脏之中,脾胃与他脏息息相关。五脏六腑又通过经络的联系,把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体五脏对体表各有“所主”,亦各有“开窍”,据此还可以通过以脏补脏而达到治“体”、治“窍”的目的。刘老临证常运用脏器疗法,效果显著。如肝主筋,开窍于目,肝病常可致目蒙、视物昏花,刘老以羊肝或猪肝或兔肝配伍养肝明目之枸杞子、菊花、蜜蒙花以治之,以肝补肝也;。肾主骨,腰乃肾之外府,肾虚可致腰痛,腿软无力,以猪腰子配伍补肾壮腰之杜仲、补肾脂等以治之,以肾补肾也;对脾胃虚弱之胃脘痛或他型脾胃疾病之后期,多以猪肚配伍健脾温胃之党参、白术、白胡椒、大蒜子以调理之,以胃补胃也;对肺虚久咳者以猪肺管伍以润肺止咳之杏仁、冬花而调之,以肺补肺也;对脑鸣患者就以猪脊髓伍补髓填精之黄精、核桃肉等以治之,以髓补髓也;对手足无力、颤抖之患者,则又以猪蹄筋骨及蹄爪配伍健脾祛湿之苡米、红枣、淮山而治疗,以筋补筋,以爪入爪也。且临床中刘老不仅运用此类对应填补的以脏补脏疗法,而且也十分重视运用动物类血肉有情之品而进行全身调补。如气血亏虚之头晕、气短患者,常以天麻、龙眼肉等蒸素肉吃;糖尿病并发视力下降患者,则以菊花、蜜蒙花、谷精珠等蒸素肉吃;甲亢患者又以海带炖素肉吃;重症肌无力者,又以党参、淮山、黄芪之类蒸素肉吃;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则以花生衣、红枣蒸素肉吃等等。诸如此类,既针对疾病的特殊性,又调补了整体机能,临床上起到了较好的治疗作用。

  2.4注意禁忌,防微杜渐刘老在临证时不仅善于运用食疗以治病防病,而且也很注意食物禁忌。如刘老常说:“发物是诱发疾病的食物,对正常无病的人体一般没有影响,但对某些个体特异素质及所患疾病就很有关系。”因此对糖尿病、哮喘、肝阳头痛、头风等患者,刘老总不忘嘱其忌食雄鸡、鲤鱼、笋子、油煎、油炸、咸鸭蛋、糯米食等发物,以避免诱发因素;而对肾炎、肾病患者嘱忌食咸盐,且刘老还嘱病人自制鲫鱼盐,即以鲫鱼一斤,食盐一斤,加水至淹没鲫鱼与盐,慢火熬干水,再共研成细粉,代盐食,但亦不可多量。鲫鱼含大量蛋白质,而肾炎、肾病患者蛋白丢失又多,因此患者服用鲫鱼盐,既可补充丢失之蛋白,又可帮助控制盐摄人量,以防加重病情;对脱发患者,刘老嘱其禁食辛辣及烟酒,以防刺激头皮加重脱发。如此调理得当,则疗效显著。
  古人认为:“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刘老即是如此,虽以为五脏之虚,都有食补之法,而其中主要关键,都在健脾胃助消化,实为治虚之本。临证当予以重视。

作者: 2010-4-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