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中医时问医学在认识疾病过程中的体现

来源:中医药临床杂志
摘要:中医学在探讨人体生理活动规律时,时间医学在其中均有体现。尤其是对生理活动的四时节律,有着全面的论述,认为阴阳消长具有四时节律,五脏、脉象、色象、情志活动及水液代谢均有随四时而变化的节律性。此外,人体的生理活动还有Et节律、月节律、双月节律、年节律、运气节律等等。比如对于病情变化的周期性,中医学有旦慧......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学在探讨人体生理活动规律时,时间医学在其中均有体现。尤其是对生理活动的四时节律,有着全面的论述,认为阴阳消长具有四时节律,五脏、脉象、色象、情志活动及水液代谢均有随四时而变化的节律性。此外,人体的生理活动还有Et节律、月节律、双月节律、年节律、运气节律等等。比如对于病情变化的周期性,中医学有“旦慧,昼安,夕阳,夜甚”的认识。此外,一般疾病均遵循从隐到显、从轻到重、由功能而器质的发展过程,“夫百病生于气也”,气的失常到一定程度,累及至血,继而波及脏腑,最终才会出现明显的形态学的异常。可见,中医学是在时问的进程中认识疾病、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时间医学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规律,熟悉这种规律,就能够把握疾病的变化情况。正如赵氏认为《素问•咳论》明确提出:“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素问。金匮真言论》则总结了四季发病的规律:“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篇》载:“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并针对一日之中大自然对人体的影响和人体所患疾病的变化提出了“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人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的独到见解。《藏气法时论》有“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日失慧,日出甚,下晡静”;“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则讲述五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又如王晓原提到《四气调神大论》中“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讲昼夜阴阳的变迁,人体相应地随之变化,则是以日、时为周期的短期节律。《生气通天论》中有以女子以七年、男子以八年为周期。肾气由兴盛而衰竭的生命活动的长期节律。
时间医学用于疾病的诊断
    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好发时令,一年四季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起指导作用。在《周礼•天宫》有时间与疾病关系的记载:“四时皆有病疾,春时有痛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素问.热论》日:“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以夏至前或后的发病时间作为诊断病温与病暑的依据。因此,四时各有其好发病证,结合病证的好发时令,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用于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和独特的方法,早在《内经》就记载了脉象一年四季所呈现的节律性变化。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春脉微弦、夏脉微钩、秋脉微毛、冬脉微石”;《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据此,脉象的四季特征是:春天脉位较浅,脉来柔软;夏天脉位更浅,脉来洪大,秋天脉位较深,脉来如毛;冬天脉位更深,脉来沉紧。了解四季正常脉象变化节律,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特别对疾病的发展能有所预测,即脉从四时,其病浅,可治;脉逆四时,其病深,难愈。
    用于疾病定位,《内经•热论篇》有“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阳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记载”,《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并用于六经病的诊断,以确定病在何经,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等,都是依据时间来作出的判断。《伤寒论》中还根据时间作定位和病因诊断,如240条“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日暮是阳明主气之时,烦在日暮,就可以确定病变在胃,因是微烦,且出现在霍乱剧吐剧利的大虚之后,所以知是“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
    用于确定疾病的病性,如刘名军指出呕吐的时间不同,其病因亦不同,食入即吐为胃热,“朝食暮吐”为胃寒,“食谷欲呕”则是胃寒生浊。由上而知,疾病的时间节律性同样亦是诊断的依据。
人体色泽亦有四季变化规律。《素问.经络论》云:“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望诊遵经》亦云:“凡欲知病色,先必知常色。”面色随四季时令转换而发生轻微变化,一般表现为春微青、夏微赤、秋微白、冬微黑的四季节律,待其“王”时则荣于面。《医宗金鉴》:“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推迁不常,故为客色也。”若非其时而有其色,则为病色。舌色亦有四季变化之不同,一般春舌尖偏红,舌苔薄白;夏舌质偏红,舌苔微腻;秋舌淡红,舌苔白操;冬舌淡红,舌苔白润。四季有异,时色相应则为常,违逆则害。
时间医学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
    时间因素同样可以对疾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指出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择时治疗。《素问.刺疟论》载:“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强调治疗要善于把握时机。《素问•热论》在论述伤寒按
日传变后,指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提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用药规律。
1  帮助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
    陈士铎也说:“日问发热,乃邪在阳分也,阴邪之盛必发夜间无疑矣”,指出了不同的病邪为害而出现相应的发热特点。明代龚居中也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到痰郁发热每作于午时(11一l3时),而退于子时(23—1时)
    气血的运行亦有其节律。《灵枢•营卫生会篇》日:“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难经•十难》亦云:“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周于身,漏水下自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气病所致发热多见于白昼,而瘀血发热则多在晚上,即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形容的“晚发一阵热。”王肯堂也说:“瘀血为病,其脉必涩,日轻夜重。”血荣气卫,常相流通,则百病不生。如果气血被邪气阻滞,不能应时而至,营卫运行节律失调,因而便会在相应的时辰出现发热。如阴虚发热,多见午后热起,延续至夜,因午后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午后至前半夜为阴气当旺之时,由于阴虚而当旺不旺,故发热,于午后延至夜晚。由此可以看出,人体活动节律当旺不旺时,对发热有一定影响。
2指导施治原则
    钱氏曰:“肝病秋见”,“当补脾肺治肝”;“肺病春见”,“当补肾肝治肺脏”;“肝脏病见秋……轻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顺者易治,逆者难治”所述揭示正值本脏当旺之季,也是本脏最易受伤之时,若出现五脏相乘相侮的病证,说明当旺之季的本脏不足,应补其虚,并泻其乘侮之实,从而才有利于五脏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3  指导用药
    择时用药是调节生命节律以顺应天地之时而御病的治疗方法。庞氏认为,在最佳时段内服药不仅用量小、毒副作用少,且显效快、疗效稳定、药效维持时间长。黄氏等。认为,中医择时用药主要反映在:第一,不同药物的择季应用,强调凡用药应顺应四时,如《脾胃论用药禁忌论》日:“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使阳气不动也。”第二,不同性质药物应择时应用,阳药当昼进,阴药当夜服。第三,不同类型的方剂应择时应用,如汗剂当选择人体阳气旺盛的午前服用,下剂当选择人体阳气渐衰而阴气渐生的午后服用。
4指导针灸治疗
张亚萍认为子午是代表十二地支,它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平衡圆道的运动规律。流注二字,流指流动,注指输注,它的含义较广,而在子午流注中是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喻成象水流一样,在经脉中穿流不息地循环输注,正如《华佗中藏经》记载:“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有其时,更始更末,无所休止。”因此而知,子为阳之始,阴之末,而午为阴之始,阳之末,即阳盛极而阴生,阴盛极而阳生。
时间医学判断疾病的预后
    《素问•标本病传论》载:“心病…三日不己死,冬夜半,夏日中。肺病…十日不己死,冬日人,夏日出。肝病…三日不己死,冬日入,夏早食。脾病…十日不己死,冬人定,夏晏食,肾病…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胃病…六日不己死,冬夜半后,夏日。膀胱病…二日不己死,冬鸡鸣,夏下哺。”提出了根据时间来推断病人死亡规律。《素问•玉机真脏论》日:“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则是以五行配属昼夜各个阶段来预测危重病人死亡时问。
又如《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行其经尽,此指太阳行经之期完了;欲作再传,指将传于阳明。此条联系ll4条:“太阳病……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即是说六日为太阳一经行尽之期,七日是太阳到经之日,当此时,正气来复,驱邪外出,则病易愈;若到经不解,说明病邪太甚,或正不胜邪。再如《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Fl:“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不差,当月尽解;如不差……此结为症瘕,名日疟母,急治之……”
时间医学指导养生
    古典医籍中早有运用时问医学指导养生的论述,《内经》已明确阐发了“天人合一”的哲理与“四气调神”等养生大法,认为形和神(身心)、自然和人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开创了中医学顺应自然,因时制宜的养生之道。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强调:“法子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中医养生之道的时间医学观倡导人们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顺应时辰的阴阳消长变化和人体本身“生物钟”的自然节律。
    《吕氏春秋•尽数》于养生有二诫。其一,告诫人们,日常只有按时节量地进食,才能适应人体的生理需要。其二,告诫人们,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很有必要。在阳气生发的春季,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在阳气隆盛的夏季,常遇暑湿,人体汗出较多,应常吃一些利湿消暑、养阴益气之品。在阳气收敛的秋季,气候凉爽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养液的食物。在阳气潜藏的冬季,则宜酌温补。中医养生之道反对过进肥甘、恣食生冷之外,还强调“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综上所述,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存在着同步节律变化。所采用的时间标准,反映出了时间与自然现象、自然环境紧密统一起来的整体观念的特点,是“天人相应”的基本观点的反映,自然界的周期节律性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也具有相应的周期节律性变化;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界周期性的节律变化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者运用五运六气推断疾病的流行趋势,依据疾病表现的时间节律,把握临床观察、选择用药治疗及护理的最佳时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并为防治疾病提供参考。
作者: 杨春华 金旭峰 李风森 2012-3-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