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来源:www.th55.cn
摘要:【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综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如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中医辨证沦治疗效肯定。本文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概......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证候;发病机制;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如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中医辨证沦治疗效肯定。本文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1中医病名
        2006年罗马委员会新颁布的罗马Ⅲ标准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两个亚刑[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09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指出[2],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痞满”、“积滞”、“胃脘痛”范畴。其中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属于中医“痞满”、“积滞”的范畴;以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主症者,属于中医“胃痛”范畴。
2中医证候分型
    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目前多数学者都是以病机为分型依据,进行辨证分型。但因各地气候、饮食习惯、患者体质差异等因素以及医家的主观认识差异,导致辨证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分型标准,使得许多资料与资料之间缺乏可比性。
例如赵丽丹[3]总结FD分型有肝郁气滞型、肝胃不和型、肝郁胃热型、肝郁脾虚型、饮食伤胃型、食积停滞型、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寒型、脾胃阴虚型、湿浊中阻型、湿热内蕴型Ⅱ型;李淑贞[4]认为,肝失疏泄为FD的病理基础,将该病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湿阻、肝郁脾虚、肝胃阴虚、肝胃瘀血型6型。赵凤莲陋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瘀血阻络7型。刘松林嘲等通过对314篇文献共5157例FD患者的证型荟萃分析,发现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构成了FD的主要证型。杨蓓即通过研究门诊l30例FD的症状积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依次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揿食停滞型、寒热错杂型。张声生等对565例FD患者进行辨证[8],以“寒、热、虚、实”为纲,将FD辨证为虚寒证一脾胃虚弱(寒)证、实热证一脾胃湿热证、虚实夹杂证一脾虚气滞证和寒热错杂证。陈贞等对565例FD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9],
发现以上4受可以涵盖FD全部证候的95%以上。
    为了规范FD证候分类.相关行业做了大量的工作。20112年出版发行的<中药薪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FD分为盱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脾胃虚弱证、饮食停滞证。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将其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
    以上FD的分类辨证标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了一定指导意义,共同之处在于无论何种分型,病位总不离胃,且可涉及肝脾。但因辨证分类侧重各异,繁杂不一,无规律可循,难于记忆掌握,从而限制了临床的推广与应用。结合2009年的最新行业规范,行业标准执笔人张声生等以“寒、热、虚、实”为纲,将FD辨证为虚寒证一脾胃虚弱(寒)证、实热证一脾胃湿热证、虚实夹杂证一脾虚气滞证和寒热错杂证的辨证思维模式主线清楚明了,思路清晰实用,方便临床掌握,以此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疗效[10-11],此标准值得进一步推广,对FD的中医诊疗规范化具有一定意义。
3中医证候与发病机制
    中医学认为,证候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组成[12],证候来源于症状,西医的症状与病理机制的相关研究和中医注重辨证的思想不谋而合,对中医证候研究可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笔者把西医对症状与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以及中医证候与发病机制的研究分别作一概述。
3.1症状与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m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l.运动功能障碍:胃肠动力障碍包括胃排空延迟及近端胃顺应性下降睁圳,从而导致餐后饱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的出现;2.内脏高敏感性:胃机械扩张觉过敏、胃感觉阈值下降会导致上腹不适、疼痛等[17-18]3.胃酸分泌:虽然FD患者基础胃酸分泌在正常范围,但刺激可引起酸分泌增加,临床上患者的酸相关症状,如空腹时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进食后减轻以及抑酸治疗有效均提示其症状与胃酸分泌相关[19]。4.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Hp感染是否是FD的发病因素尚存在争议.国内学者的共识意见为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Hp感染者可归属FD的范畴闭。5.精神心理因素:约半数以上FD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障碍,FD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和恐惧等有关。心理因素是FD的独立危险因子[21],心理精神异常亦可引起胃肠动力异常及胃的内脏高敏,从而引起上腹餐后饱胀、早饱、疼痛、暖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22]。
3.2证候与动力
    关于FD中医证候与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亦有诸多报道。黄穗平等渊将30例动力障碍型FD患者分为肝郁气滞组和脾胃虚弱组,通过与20例正常人组对比发现,肝郁气滞组和脾胃虚弱组均有胃排空迟缓。方盛泉等㈣通过对80例F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并与l2例健康人对照研究发现,FD以脾胃虚弱型和肝胃不和型居多,其次为脾胃湿热型。三个证型较正常组均有明显的胃动力障碍,而脾胃虚弱型的胃动力障碍更严重,与肝胃不和、脾胃湿热两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郭信闭收集FD患者l50例研究发现,FD患者存在明显胃排空障碍,其中以肝胃不和型胃排空延迟最为严重。
3.3证候与心理
    郭信收集l50例FD患者研究发现[25]FD患者易发生焦虑、抑郁,30一49岁女性发病率较高,其中以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发生率最高。黄铭涵等嘲随机抽取297例F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评,并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结果显示FD各中医证型分布及心理测评结果差异明显,合并抑郁状态以肝气郁结证比例最高,合并焦虑状态以肝气犯胃证比例最高,而湿热滞胃证合并抑郁状态及焦虑状态比例均最低,各证型合并抑郁、焦虑状态均占相当比例。
3.4证候与Hp
    苏锐阳通过对500例F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Hp检测,Hp感染以气滞血瘀型、食积停滞型和寒热错杂型较高;而以脾胃虚弱型和混合型感染较低。张帆嗡丞过对成都地区322例FD患者研究发现,中医不同证型是否感染Hp有显著性差异;Hp阳性检测以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以胃阴不足证最少:
4中医证候与西医亚型
    目前关于FD不同西医亚型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尚少,刘汶等随机抽取FD病人l000例,按照罗马Ⅱ标准研究发现[29],FD的肝气郁结证多见于溃疡样型,脾胃气虚证多见于动力障碍型,湿热滞胃证多见于非特异性FD。2006年新的罗马Ⅲ标准出台后,张帆[28]通过对成都地区322例FD患者研究得出在FD各西医分型中,PDS以肝胃不和证最多,EPS以脾胃虚弱证占多数。蔡喆[30]通过对福建地区183例F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西医分型,得出PDS以肝胃不和证为主,其次为脾胃湿热证。EPS以脾胃湿热证为主,其次为肝胃不和。
5讨论
    既往研究,已在FD的中医证候分类及其分布规律研究上取得一些成果,据此发现中医证候分布与FD亚型存在一定规律。那么不同中医证候与FD在不同病理机制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相关性,是否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胃排空、胃敏感性、心理等因素在证候中所起的作用?以上问题,除胃排空外,在现有的文献中研究尚少,或研究不全面。针对FD罗马Ⅲ标准的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规律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病证结合是现代中医重要的临床诊疗模式,在辨证的同时紧密结合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治疗,不仅能治证,更能治好病,进而获得长期的疗效。所以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证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前景,可以在中医证候与西医病理机制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为建立FD客观化、实证性、可比性的疗效评价模式提供依据,更好的发挥中医药治疗FD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柯美云.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 [J].中华消化杂志,2007,(12)1832—834.
[2]张声生,李乾构,汪红兵.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3]赵丽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J].光明中医,2007,22(12):20-21.
[4]李淑贞.浅论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田.河北中医,2001,23(3)1196.
[5]赵凤莲.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1):55.
[6]刘松林,梅国强,赵映前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辨证规律研究明.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499—501.
[7]杨蓓,叶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研究.北京中医药,2008,27(1)112—14.
[8]张声生,陈贞,许文君,等.基于“寒、热、虚、实”二次辨证的5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33—835.
[9]陈贞,许文君,张声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特点的研究.北京中医药,2008,27(11):841—843.
[10]吴兵,赵鲁卿,张声生,等.胃病l号复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阴.北京中医药,201 1.(10)1723-725.
[11]赵鲁卿,张声生.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与思路[J].北京中医药,2011,(1):32—34.
[1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l995:1.
[13]郑敏,许祥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窦部容积和胃排空时间与临床症状关系的超声评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10):584-587.
[14]唐红卫,黄裕新,徐海峰,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分型、胃排空功能、胃肠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11):1715—1719.
[15]宋志强,柯美云,王智凤,等.符合罗马Ⅲ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固体胃排空功能研究.胃肠病学,2008,l3(9):528-531.
[16]张瑞星,姚树坤,张艳丽,等.近端胃动力指标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1 10—1 13.
[17]侯晓华,李启祥,谢小平,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液
    体排空和胃感觉阈异常[J].胃肠病学,2000,5(3):166—168.
[18]Hoffman S,EbertCC,and JonesMP.Satiety testin9:watefis theway to 90.Am JGastroenterol,2001,96:$176.
[19]Tack J,Talley NJ,Camilleri M,et al.FunctionalGastroduodenal Disorders.In:Dmssman DA,eds.In Rome: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2006.419—486.
[20]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年9月l4。16日上海.胃肠病学,2006,1 1(1 1)1674—684.
[21]柯美云,张艳丽.重视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1):1-2.
[22]曹佳懿,侯晓华.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7):538—540.
[23]黄穗平,李叶,罗云坚,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阴.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4).
[24]方盛泉,朱生梁,倪红梅,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动力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
[25]郭信.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26]黄铭涵,黄健,陈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 0):1041-1044.
[27]苏锐.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分型与Hp感染关系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 1(6).
[28]张帆.成都地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浅析[J].河南中区,2009,29(6):582—583.
[29]刘汶,范萌,王仲霞,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与西医分型的调查分析[J].北京中医药,2008,27(10):764—765.
[30]蔡喆.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西医分型及发病诱因的调查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
作者简介:李哲,女,25岁,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脾胃病的中医临床诊治。
作者: 李哲 陶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