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研究进展

来源:中医院临床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为特征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呈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本病多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从而影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知觉和认识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等。而针刺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也在近年逐渐受到重视。现就近年来对缺血性脑卒中......

点击显示 收起

    缺血性脑卒中是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为特征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呈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据研究显示,本病导致的死亡率已经大大下降,但致残率高达80%以上。本病多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从而影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知觉和认识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等。目前对该病的防治已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而针刺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也在近年逐渐受到重视。现就近年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针刺疗法概述如下。

    临床研究

l毫针疗法

    万刚峰等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例,与给予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钙离子拮抗剂、降纤酶、活血化瘀等处理的4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有效率为76.09%,说明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王颖等利用“通督调神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偏瘫,结果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对脑中风后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名显疗效,对神经功能恢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谭朝坚等治疗脑梗死后(恢复期)伴便秘的患者,选取取内关、人中、三阴交、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等穴,治疗后有效率达95.5%。王京军采用朱氏头皮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选取顶颞前斜线(瘫肢对侧)、顶中线、额中线,施行抽气手法并配合患侧肢体功能锻炼,观察临床疗效,有效率97.7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O.01)。马朝阳等采用头针治疗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选取健侧顶颞前斜线(运动区)治疗,结论显示头针能够有效提高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降低致残率。冯卫星等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和体针组共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显示采用眼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

2电针疗法

    魏冰等治疗32例脑卒中患者,用针灸针进行常规配穴及主穴针刺,并加电针,断续波,频率14Hz,达到所属肌群收缩为目的。结果发现电针可有效调节神经功能缺损,从而缓解运动功能障碍。粟漩等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治疗后2组间治愈率与有效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黄立辉等。观察电针对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2组均选用对侧运动区,配足运感区。治疗后,电针组总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治疗组。陈步巍等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

3水针疗法

    赵俊喜等采用督脉注射疗法治疗18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与常规针刺治疗的104例对照组对比,结果显示督脉穴位注射疗法的有效率为85.3%,常规针刺疗法为67.4%。冷安明等采用穴位注射颈4~6夹脊穴治疗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单纯针刺组疗效比较,显示能更有效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王海东等将29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7例和对照组104例,治疗组选用督脉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占85.13%,对照组有效率占66.17%。说明督脉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有更好的疗效。余芳等将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入组先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组和单纯体针组,经20d治疗后,体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体针组。

4刺络疗法

    滕安琪等选择50例突发一侧肢体瘫痪或伴有失语的无意识障碍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脑缺血后即刻给予十二井穴放血治疗,出血量为每穴1滴,结果表明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疗效较好。刘德荣等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配合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2组比较结果显示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效果较好,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李振宇等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患者进行刺血疗法,点刺金津、玉液,以出血为度。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80%。提示刺血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优于传统体针治疗。董全斌等将50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0例与对照组200例,观察组中风闭证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放血十二井穴,每穴出血3~5滴,对照组选用单纯针刺疗法,2组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机理研究

1  调节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水平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由神经元自身所支配的靶组织产生的特异蛋白分子,通过神经元轴突逆行运输到神经元胞体,与特异的神经细胞受体结合,激活细胞代谢,调节细胞生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生长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员,在维持神经元的功能和再生修复以及防止神经元退行性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NGF和BDNF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极具治疗潜能。易玮等通过针刺百会、大椎穴,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2周后和5周后缺血区皮层神经生长因子的变化规律以及针刺对其影响,结果显示电针能提高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区皮层NGF的分泌,延长缺血区皮层NGF表达时程。徐世芬等观察针刺对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BDNF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刺组BDNF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表明针刺可以促进BDNF表达。梁晖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他认为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理之一。

2调节骨髓干细胞活性,促进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是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过程中最有潜力的因子。它能缩小梗死灶(容积),还可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杜元灏等的研究证明了电针人中可使大脑中动脉阻滞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出现时间明显提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量多,血管内皮生长因(VEGF)、mRNA及蛋白表达的显著上调。刘丽霞等针刺25只成年SD雄性大鼠,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于2周后取材,对距离损伤中心5mm的脊髓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estin、Brdu、NSE、GFAP的表达,结果Nestin、NSE、GFAP和Brdu的表达增多,结论显示针刺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周次利等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周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抑素(Es)的影响。结论表明电针可增强脑缺血大鼠脑内VEGF的表达,降低ES的表达从而促进脑梗死大鼠缺血区血管新生。

3抑制caspase-3水平,减少细胞凋亡

    caspase在细胞凋亡的执行阶段能够直接引起重要蛋白质的降解和核酸酶的激活导致细胞胞内钙稳态失调以及自由基和兴奋性氨基酸的增加。继而引发一系列细胞内外伤害性信号的产生,最终产生神经元的损伤或死亡。余亚娟实验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应用针刺疗法能够降低大鼠神经细胞受损后出现的caspase-3蛋白表达,并能减轻神经细胞凋亡起到脑保护作用。马惠芳等观察到针刺“百会”、“水沟”后大鼠脑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表明针刺可以改善脑缺血后神经损伤体征。曾芳等实验发现依据“补肾通督,醒神益智”的治疗原则,电针“百会”、“涌泉”可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和增加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两个环节,从而减少细胞凋亡。

    问题与展望

    针刺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具有副作用少、价格低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且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近年来,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同时也并存一些问题。首先,何种针刺方法最适合治疗神经功能障碍尚无明确定论,治疗方案没有针对性。其次,机理研究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与临床研究存在很大差异。同时,治疗穴位或穴位组合,多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制定统一的方案,机理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规范治疗穴位或穴位组合,争取早日实现规范性治疗,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目标。

 

作者: 陈倩倩 曹奕 2013-1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