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裘 索:中医药学的优势缺点发展观及中西医结合观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1中医药学的理论优势及缺点中医药在生命观方面的优势,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功能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对生命复杂现象及其规律作直觉观测、灵性感悟、整体把握上。在疾病观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从整体上认识患病是邪气盛正气衰也就是人体功能的失衡所造成的。在治疗观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整体凋节人体功......

点击显示 收起

1 中医药学的理论优势及缺点    
    中医药在生命观方面的优势,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功能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对生命复杂现象及其规律作直觉观测、灵性感悟、整体把握上;在疾病观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从整体上认识患病是邪气盛正气衰也就是人体功能的失衡所造成的;在治疗观方面,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整体凋节人体功能失衡状态以及未病养生的预防思想、辨“证”求“本”的诊断方法、发掘正气潜能、自组织自调节的治疗原则上;在医学观方面,中医药认为医药学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生态的综合医药学模式。而西医药学的优势则体现在生命的物质层面、个体层面、静态层面的具体分析以及实质治疗上。

    从本体论和方法论角度分析,中医药学是以关系、功能、过程为本体,而不是以实体、形态、结构为本体,是以无形的元气为本体,而不是以有形的原子为本体;中医药学采用模型方法、感应综合方法、类比方法,而不是原型方法、因果分析方法、还原方法。中医药学的世界观、生命观是众所周知的整体恒动观。中医药学一开始就将人视为天地人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将人体本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成是与天地自然相感应的小环境、小宇宙,这是符合人体生命实质的。西方将人看成是机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开创者J.O.拉美特里即明确提出“人是机器”,但人毕竟不能像机器那样随意拆卸、组装,人除了自然属性、物质属性(包括器官、细胞、分子等组织结构)外,还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精神心理属性。中医药学在系统把握人的社会、文化、精神心理属性方面更有其优势。中医药学将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学说等所采用的整体类比、感应综合的方法,与因果分析方法相比较,后者在解释自然、生命中的确定性、稳定性、线性、高同质性、简单性领域有其优势,而前者在解释自然、生命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非线性、低同质性、复杂性领域有其优势。德国著名医学哲学家满晰驳博士说:“物质的客体的同质性在基本粒子中品位最高,从它们开始,沿着原子、分子、细胞、原始的和较高的有机体的组织、动物、人……这一方向行进下去……其同质性依将下降。“同质性与个体的复杂性成反比“,“功能的稳定性与物质的同质性成反比“,“由于物质客体的同质性不断地减少,基于因果分析的表述最终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以现代医药学为代表的因果分析方法的作用“在人类生理学的领域里显著削弱了,而且,当涉及到心理的或社会的现象时,它就蜕变成完全不确定的了“。而在这一方面,中医药学的感应综合的方法则有它的优势。

2 中医药学的临床优势及缺点
    中医药学辨证论治方法的优势,从整体而论主要是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整体动态的诊察内容和简便、经济的诊察方法。中医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其单味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具有多效性,同时存在多个有效成分或部位,而通过辨证论治原则组成的复方,其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又具有新物质及新功能,使得复方形成比单味药更优越的整体调节功能,从而更有力地纠正机体的各种不平衡状态,为有效地治疗复杂疾病奠定了基础。中医药学非药物治疗使用器械或手法,发挥着整体功能综合调节和协助人体自然康复的作用,强调因人施用、辨证施用,注重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和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

    中医药学内科的优势病种以心、脑、肺、肾及糖尿病肿瘤等为主;非药物疗法适应症及其优势病种除外科、骨伤科、推拿治疗的形体病证外,还有同属于内脏慢性病和内分泌病及病因复杂或原因不明的病种。结合文献研究,可见中医药学长于诊治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患、病毒性疾病以及功能性、原因不明的病证等,而在形体和器质性疾病、原因单纯而明确等病变的诊治上,则与西医药学不可同日而语。中医药学在治疗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以及男性病、妇科病方面也有较大优势。但中医药学优势病种也并非一切均优,而是有条件的。如糖尿病治疗,中药降糖并不占优势,但对并发症有很好的疗效;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是能明显延缓慢性‘肾衰的病理进程;而治疗肿瘤则是从整体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与机能恢复能力人手,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减少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其疗效。对于中风,中医药的治疗在降血压和快速清除出血、急救等方面大不及于西医药学,但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针灸有着较好的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此外一些被西医药学判定的“不治之症”,一些经西医化验、透视、拍片却无法诊断的疾病(如头晕目眩、疲倦无力、心悸、失眠、健忘、无名发热等),一些服用西药过敏反应和副作用以及长期服用西药产生抗药性的人,采用中医药治疗往往能有满意的疗效。中医药学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针刺麻醉更为世界医药学做出了贡献。

3中医药学的当代发展观及中西医药学结合观
    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健康忧患,随着生活条件、物质条件、医疗条件的大大改善,人类自身身体素质日益下降、体质日益衰弱。过分讲究卫生、讲究舒适,使机体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减少,抵抗力下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交通便捷,来往频繁,使疾病扩散机会明显增大,新的病原体不断出现。使当代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人类受到现代综合征、癌症、心身疾病、医源性疾患等的困扰,现代医药学的局限性开始逐渐显示出来。

    中国传统医药学往往可以补充一些现代生物医药学的缺陷和不足。中国传统医药学基本符合新世纪“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要求。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既包含有文化社会的因素,又包含有自然科学的因素;既反映了人体五脏之间不可分割的复杂关系,又反映了人体内“藏”与自然万物外“象”的对应关系。中医药学体现了综合、全息的“象”思维特征,“藏象”、“脉象”、“证象”反映了生理功能、病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人体各种信息与自然生态各种信息的总合。因此可以说中医药学是一门顺应自然环境的大生态医药学。

    中医药学还是一门强调自我调节、发掘人体正气潜能的功能医学,中医药治疗学可以称之为功能调节治疗学。中医药学在治疗疾病方面不是单纯针对人的组织结构病变,不是采用以清除组织病灶、抑制致病菌毒为基本特征的对抗性治疗,而是建立了一套针对人体无形的功能关系的自组织、自调节的治疗系统,建立了一套功能动态平衡调节模式,而这种调节又主要落实在五脏功能调节上。五脏的功能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外在调节、内在调节、自组织调节,即时调节、后时调节、前时调节、一元调节、二元调节、多元调节等几类。外在调节,指采用药物、针灸、推拿、食疗、气功等外在手段,遵从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进行五脏功能调节以治疗疾病,以达到动态平衡的健康状态;内在调节,是指人体内部五脏之间依据相生相克原理进行自我调节,五脏的生克调节说明人体本身存在维护健康的能力;自组织调节,是外在调节和内在调节的总称,两者都是通过不断地吸收外在的负熵 (即“正气”)由无序达到相对有序,通过五行生克达到稳态平衡的自组织行为。即时调节,是指人体一旦出现五行生克失衡状态,随即就有一种本身的或外在的正气—负熵对它进行调节,通过自组织达到和谐稳态;后时调节是人体五行一五脏生克严重失衡,即时调节无效,在病程长、病情重的情况下,通过药物、针灸、气功等手段进行的功能调节;前时调节,是人体在“未病”状态或亚健康状态,五行生克制化尚没有失衡时采用的一种功能调节,中医药学的“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实际上就是一种前时调节。一元调节,是在五脏功能失调时,只对本脏一个脏的功能进行直接性调节;二元调节,就是在本脏失调时,通过对与之有关的另一脏的调节,而使本脏达到稳态平衡;多元调节,就是通过2个以上的脏的调节,而使受病之脏达到动态平衡。

    由此可见,中医药学在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文化属性、精神心理属性的认识方面,在对人的健康、疾病的认识方面,都有西医药学所不及的优势。当然中医药学也有自己的劣势和短处。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中医药学的劣势和短处往往同优势和长处混在一起。如中医药学的大生态医药学、功能调节治疗学的优势中往往又包含缺乏量化、细化、形态化的劣势。可见中医药的优势不是指某一“领域”的优势,而是指某一领域中某一“方面”的优势。也就是说中医药学在医药学思想和医疗方法中既有优势的一面,也有劣势的一面。中医药学发展应当采用“扬长弃短”的态度,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全面开花,更不要处处与西医药学争短长,处处与西医药学相抗衡。应当发扬自己的优势“方面”,对自己的劣势“方面”则直接用现代医药学来弥补。如在疾病治疗上,中医药学在代谢性、免疫性、功能性疾病以及多组织、多系统、多靶点性疾病或特定病程的治疗方面,在调整亚健康状态、养生摄生、防老抗衰以及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等方面有着优势,应当“有所为”,而对一些明显处于劣势的疾病则可以“有所不为”。但要注意中医药学的优势发展应当始终以中医药学为“平台”,而不是以西医药学为发展“平台”和发展目标。当然,如何在思维方式层面发扬中医药学的大生态医药学、功能调节治疗学方面的优势,修补其缺乏量化、细化、形态化方面的不足,比临床操作层面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需要多学科、长时间的研究,但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医药学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医药学的复兴。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裘  索

作者: 裘 索:中医药学的优势缺点发展观及中西医结合观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