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祝世讷:中西医学的早期差异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影响中西医差异的基本因素1。政治、经济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水平是医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学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决定着医学发展的速度和水平。5千年来中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不平衡,其高峰期和低谷期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间坐标点,形成了两条不同的发展曲线,这两条曲线是不平行的,甚至出现......

点击显示 收起

  影响中西医差异的基本因素

  1.政治、经济  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水平是医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学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决定着医学发展的速度和水平。5千年来中国和欧洲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不平衡,其高峰期和低谷期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间坐标点,形成了两条不同的发展曲线,这两条曲线是不平行的,甚至出现强烈的反差,使中医与西医发展的社会基础不但有东西方之间的地域性差异,而且有发展阶段的时代性差异,这两方面的差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西医差异中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的一些特点。

  人类社会历史迄今经历的基本阶段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和欧洲在这些社会形态的断代时间上差别很大,存在着明显的时间“错位”。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中国是在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475年),欧洲则是以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为标志,东西方前后相差近千年。封建社会在中国长达2300多年(公元前475~1840年),而在欧洲只有“中世纪”1100多年(476~1640年)。1640年以来的360年时间,欧洲建立了典型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则经历了200年的封建社会、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50年的社会主义。如果以欧洲历史断代时间为坐标,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元476年之前的几千年,中医与西医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当,但各自特色已经显露;中世纪时期在欧洲称为“黑暗的1000年”,医学发展进入历史低谷却是中医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建立起其经典的理论体系;16世纪以后,西方医学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科学技术革命也发生了革命,建立起崭新的近、现代体系;中医学则随着社会发展的“马鞍形”经历了“缓慢发展——废止旧医——振兴中医”的历史低谷期。今天我们所处的时间坐标,是西医现代发展的高峰期、中医开始走出历史低谷的回升期,现有中西医学术差异是这两个学术体系的两条发展曲线的不平行性在今天这个时间坐标点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2.思想、文化  医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为了理解和解决这些矛盾,医学需要从其文化母体中学习智慧,从哲学思想中寻找观点和方法,转化为医学的学术思想和思维方式。医学的学术思想和思维方式决定着如何理解和解答医学面临的学术问题,也就决定着学术研究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仁者见仁(不见智),智者见智(不见仁)”。中国和欧洲在哲学思想、社会文化方面各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许多方面存在着原则性的差异,中医和西医各在自己的思想文化母体的孕育中发展,形成了非常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思维方式,这是中西医学术差异的思想基础和内在根据。

  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其元气论对医学影响深远,这种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形成有机性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维,中医吸收这些思想并将之贯彻到医学研究和理论中,形成中医学的基本观点和朴素系统论的思维方式。

  欧洲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其原子论和元素论对医学影响深远,这种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在近代形成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思维,这种观点和思维方式渗透到近代自然科学中,进而转化到医学中形成西医学的还原论思维方式。

  东西方两种思想文化母体分别孕育了两种医学的学术思想和思维方式,中医是朴素系统论的,西医是还原论的,这是中西医学术差异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根源。

  3. 科学、技术  医学要解答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时,不仅需要观点和方法,而且还需要从科学技术那里寻找具体的知识和可操作的技术手段,由此构成医学的科学技术内涵。中医和西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分别吸收运用了不同的科学技术成果,从而造成了中西医学术的科学技术内涵的差异。

  在16世纪以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都不高,还没有从自然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为医学解答学术问题所提供的知识和手段很有限,在那个时代,中医和西医吸收了一定的自然哲学形态的知识,开始出现科技内涵的差异,但真正有决定意义的差异主要是16世纪以后形成的。

  1543年以来,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革命主要发生在西方,建立起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西医学在革命中成功地走上了运用科学技术革命成果来解决医学问题的道路,直接地吸收和运用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形成西医学所特有的科学技术内涵。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以中医学没能走上直接运用近、现代科学技术解答医学问题的发展道路,其学术体系的科学技术内涵基本保留着古代阶段的特征。

  中西医之间在科学技术内涵上的差异,既包含着东方和西方不同科学传统的差异,又包含着古代科学和近、现代科学的时代性差异。

  总的来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这三个方面是理解中西医学术差异的基本线索,而要理清这些因素怎样造成了中西医的学术差异,还需要从历史发展过程作发生学分析。 

  古代,中西医差异的萌发 

  1.医学发展的不同背景  考察中西医学术差异的形式和发展,可分为古代(公元5世纪之前)、中世纪(5~17世纪)、近、现代(17世纪至今)这三个阶段,较易看清其面貌。这里着重分析5世纪之前的古代阶段。这个时期东西方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些文明所达到的水平和对后世的影响,从整体上来讲,在东西方之间很难分出高低;就某些具体领域来讲,有的中国领先一些,有的欧洲领先一些;而在这些文明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特征上,东西方之间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古代文明东西辉映   中国社会这个时期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社会生产迅速发展,出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繁荣,特别是秦代和汉代创造的文明,在世界封建社会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中国医学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

  欧洲的古希腊特别是公元前334年开始的“希腊化时代”,创造了奴隶制社会的高度文明,公元前30年罗马吞并希腊开创了古罗马时期的繁荣,至476年西罗马的灭亡结束了奴隶社会。欧洲医学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期繁荣。

  (2)哲学思想各执一端   这个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哲学思想有着非常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但是,唯物主义的具体观点却非常不同甚至有着原则性分歧。

  中国哲学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是周易、道家、儒家,其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世界的物质本原是元气。气是从整体的、连续的、运动的角度对世界的物质性的把握,这种思想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有了系统的发展,一直到明清时期,持续发展近3000年。与古希腊哲学相比较,元气论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分化观。元气是混沌,未分的整体,气分阴阳而化生万物,是分化发生机制产生了整体内的各个部分,事物的整体是本原性的,因而具有不可分解性,这是中医的整体观的思想渊源。二是有机论。元气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气分阴阳,阴阳互根、互生、互化、互用,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源泉在自身内部,是自生自化。这些思想是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的思想基础。

  古希腊哲学对世界物质本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是原子论,认为世界的物质本原是原子,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颗粒,即“莫破质点”,世界和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组合而成的。另一种是元素论,认为世界的物质本原是水、火、土、气这4种元素,世界及万事万物都是由这4种元素组合而成。这两种理论对世界物质本原的回答不同,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却有着十分一致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相比较,也有两点特别突出:一是组合性。无论元素还是原子,都是分散存在的粒子、实体,事物是由这些粒子组合而成的,本原的粒子性和整体的组合性很自然地转化为思维方式的“分解—还原”原理。二是机械论。元素或原子都是不可分割的最小质点,没有内在矛盾,组合成事物依赖于外部力量,很自然形成注重外力、外因的机械观点。这些思想对西医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东西方哲学思想的这种差异是原则性的,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医学,而且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医学,是造成中西医现有差异的思想根源,它对中医和西医的影响之深重,人们至今仍然估计不足。

  (3)认识自然同工异曲   中国和欧洲在两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对自然的研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角度,对于同一领域或同一对象往往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或理论。

  在数学上,中国古代侧重于数量关系的研究,代数学较为发达;欧洲则侧重于空间形式的研究,几何学较为发达。对“天”和宇宙的研究,中国的认识贯穿着元气论思想,出现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影响最大的是浑天说,东汉张衡以元气论对浑天说进行了集大成性的发展。而欧洲的认识则明显地带有组合式和几何型的特征,托勒密按地心说构筑了他的宇宙层次体系。在物理学领域东西方同样各有偏重,在光学、声学研究上东西方不相上下,但中国发现了磁石的指南性,在磁学方面有较高成就;而欧洲的突出贡献是力学,最有名的是阿基米德的浮体定律和杠杆原理。

  中国和欧洲研究自然界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的差异是深刻而典型的,李约瑟博士经过系统比较研究归结了3点:有机论与机械论的差异;代数学与几何学的差异;波与粒子的差异。这些差异都直接、间接地渗透到医学中。

  2.宝贵的内在一致性

  医学研究都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还没有发展到实验研究。临床经验是医学知识的主要来源,虽然间或有些原始实验,但远没有把实验方法上升为常规,带有明显的经验医学的特点。

  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整体层次,还没有把人体打开去了解人体内部的细节,东西方医学都提出了自己的整体观点。中医的整体观已为大家所熟悉;古希腊时期的医学同样注重人的整体性,希波克拉底强调病人比疾病更重要,疾病首先而且总是全身性的,如果不认识整体,就无法认识局部。

  在疾病的治疗上,都注重人的机体对疾病的自然抗御,推崇自然疗法,强调医生的治疗不过是为这种“自然本性”服务。中国的张仲景提出了著名的“阴阳自和”论,希波克拉底的箴言称“并不是医生治愈了疾病,而是人体本身战胜了疾病”。  

  3.中医与西医学术差异开始萌发  中医与西医的学术差异在这个时期开始萌发出来,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显示出其深刻的性质。

  (1)学术思想各有偏执  中医学吸收了周易的、道家的、儒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把元气论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吸收转化为医学理论,用以理解和阐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现象和规律。《黄帝内经》是秦汉之际新道家的“黄帝书”之一,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渗入了周易、儒家的有关思想,开始形成有机论的、朴素系统论的思维方式。而欧洲医学则吸收了古希腊的元素论、原子论,并把它转化为医学理论,用以理解和阐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现象和规律。古希腊的医学家几乎都是元素论或原子论者,阿尔克玛翁认为构成人体的元素处于和谐状态就是健康,和谐被破坏就是疾病;恩培多克勒把四元素说发展为著名的四体液说,认为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这4种体液关系和谐就健康,否则就发生疾病;希波克拉底按照元素论进一步发挥了四体液说,论述了4种体液与人的生理、病理、心理的基本关系。

  (2)整体观的内涵不同  中国和古希腊医学都注重人的整体性,但由于哲学观点不同,对于人的整体性的理解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是以元气论观点来理解人的整体性,一方面强调人与客观环境的统一性,把人看作自然之气演化的产物,以母子关系与自然环境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外邪六淫等理论;另一方面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把人的整体理解为本原性的、先天的,整体内的诸部分是由整体分化出来的,因而受控于整体,从这种理解提出了气形、形神、藏象、经络等理论。西方则以元素论和原子论观点来理解人的整体性,所理解的整体是由原子或元素组合而成的,因而是可分解的,从逻辑上讲,只要把整体分解、还原到作为其本原的原子或元素,就可得到最终的解释,由此发展了四体液理论并强调解剖研究。

  (3)诊治疾病仁智迥异  中医注重功能性病变,发展了辨证论治。《内经》、《难经》具体而明确地记载了中医解剖研究的成就。但那个时代的解剖还没有发展到病理解剖,不能直接为临床诊治服务,因此中医学没有受它的限制,以临床为基础走上了功能病理的研究道路,着重研究了气机失常病机和调理气机治则、阴阳失调病机和调理阴阳治则、正邪交争病机和扶正祛邪治则等。西医注重解剖研究的传统这时开始形成,四体液学说包含着深刻的结构性病理思想,亚里士多德已有了较多的解剖研究,盖仑达到了那个时代解剖研究的高峰,他一生没有亲自解剖过人体,努力把动物解剖的知识用于对人的研究。盖仑把解剖研究推向一个高峰,对于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作者: 祝世讷:中西医学的早期差异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