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防治肺心病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摘要:肺心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临床中内科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占因心脏病而住院患者的38%~46%,多由于气管、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继之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负荷加重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疾病。患者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根据本病特点,临床中多分急性发作期......

点击显示 收起

    肺心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临床中内科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占因心脏病而住院患者的38%~46%,多由于气管、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继之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负荷加重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疾病。患者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根据本病特点,临床中多分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为探讨中西医结合在肺心病全程治疗的优势,笔者开展了前瞻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内科2007年1月至2009年l2月诊断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93例,其中男48例,女45例,年龄45。81岁,病程6—21年,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中关于肺心病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标准。将93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治疗组)47例和西药治疗组(对照组)46例,其中治疗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5~80岁,平均(62.3±11.5)岁;病程6~21年,平均(12.6 4-3.5)年;心功能Ⅱ级l3例,Ⅲ级25例,Ⅳ级9例。对照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47—81岁,平均(62.8±11.7)岁;病程6~21年,平均(12.9±3.7)年;心功能Ⅱ级12例,Ⅲ级26例,Ⅳ级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急性期给予持续低浓度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联合运用抗生素抗感染,解痉平喘,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治疗右心衰竭和控制心律失常,以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必要时请其他科室会诊施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内服中药方用麻杏石甘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方药如下:麻黄l0g、杏仁l0g、茯苓20g、赤芍15g、丹参15g、党参20g、白术l0g、瓜蒌仁l0g、桂枝5g、甘草5g,痰浊壅滞者加紫苏子、莱菔子和白芥子各l0g,阳虚明显者加大桂枝用量为l0g,热邪盛者加黄芩l5g、石膏30g。待患者病情平稳,进入缓解期后,西药选用茶碱缓释片等对症处理,必要时加用抗生素等,内服中药方用补肺汤加减治疗,方药如下:桑白皮20g、熟地20g、党参20g、黄芪20g、紫菀l0g、五味子l0g、丹参15g、桔梗l0g、甘草5g,并以外用穴位敷贴,药用白芥子、甘遂、细辛等,碾末成粉,用时取适量用生姜汁和植物油调成膏状,置于输液贴上,贴在患者的大椎、定喘(双)、肺俞(双)、脾俞(双)和肾俞(双)穴,每5天贴l次,共贴3次,每次2~4h。 2.2对照组:参照治疗组的西医常规治疗手段治疗。     两组均以l月为l个疗程,均在治疗l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喘、咳、痰、肿及其他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对治疗有效(显效和有效)的患者均随访l年,统计l年内的复发率。 3.2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显效:喘、咳、痰、肿及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有效:喘、咳、痰、肿及其他症状明显好转,实验窒检查有所改善。无效:主症未见改善或恶化。 3.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l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脱落病例,随访1年期间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有3例患者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联系,视为脱落病例。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1年内复发或加重例数/复发率
治疗组 47 27 16 4 91.5% 20/48.8%
对照组 46 18 17 11 76.1% 26/81.3%
      表1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7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77,P<0.05);除去脱落病例,治疗组有20名患者在1年内复发或病情加重,而对照组有26名患者在1年内复发或病情加重.对照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130,P<0.05)。 4讨论     肺心病临床证候复杂,属于临床疑难危重疾病,其中呼吸道感染是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最主要诱因,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往往是合并症多,常可并发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等,急性期治疗的关键在于积极有效的控制感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心衰,西医药治疗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根据本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肺胀”、“喘证”等范畴,多为正虚邪实、痰瘀互结所致。肺心病病程较长,肺脾肾三脏俱虚,痰饮内生,复感外邪致肺气壅塞不通,终至肺气进一步闭郁,宣降失司,正如《诸病源候论·上气喘息候》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逆喘……”。因此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麻杏石甘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方中麻黄宣肺解表而平喘,配杏仁苦降肺气、伍瓜蒌仁加强止咳平喘之功,茯苓、白术、桂枝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善治中阳不足之痰饮,加以赤芍、丹参活血化瘀,党参健脾益气,另据邪气偏重加减,全方共奏豁痰平喘、化饮利肺之功效。     肺心病缓解期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或防止肺心病的急性发作。西药多用茶碱缓释片等对症处理,但效果并不见佳。根据本病缓解期肺肾气虚,本虚邪微的特点,笔者采取培补肺脾肾固其本,兼以祛痰活血治其标,方用补肺汤加减治疗,方中少用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丹参活血化瘀,使肺邪得泻,再用大量熟地、党参、黄芪补益肺脾。肾三脏,兼用紫菀润肺下气、消痰止咳,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桔梗引诸药达病所,全方补肺不留邪,驱邪不伤正,使肺邪得泻,肺脾肾得补。又以外用穴位敷贴来辅助治疗,有研究表明中药穴位贴敷能够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血清IL一4和IFN一1浓度,调节THl/TH2平衡,达到调节和提高血清体液免疫水平的目的。 笔者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较单纯西医治疗提高了有效率,在缓解期较西医治疗明显降低了复发率,因此中西医结合防治肺心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运用。
作者: 罗洪亮 2012-3-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