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文档库中医幻灯库

噎膈
刘汶
概述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可单独出现,也常为膈的前驱表现。临床往往以噎膈并称。

 

噎膈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阳结,谓之膈。”《素问·通评虚实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明确指出了发病脏腑与大肠、小肠、膀胱有关,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甚大。隋·巢元方将噎膈分为气、忧、食、劳、思五噎;忧、恚、气、寒、热五膈。唐宋以后始将“噎膈” 并称。

在病因方面,宋·严用和《济生方·噎膈》认为:“倘或寒温失宜,食饮乖度,七情伤感,气神俱扰……结于胸膈,则成膈,气流于咽嗌,则成五噎。”指出饮食、酒色、年龄均与本病有关,关于噎膈的病机朱丹溪在《脉因证治·噎膈》中指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并提出“润养津血,降火散结”的治疗大法。

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噎膈》中提出:“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注重从脾肾进行治疗。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噎膈》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并提出“化痰行瘀”的治法。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又明确指出噎膈的病机为“脘管窄貖。”这些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范围
根据噎膈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食道癌、贲门癌、贲门痉挛、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食道炎、食道狭窄、胃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噎膈的病因复杂,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久病年老有关,致使气、痰、瘀交阻,津气耗伤,胃失通降而成。
病因
1.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辛香燥热之品,致使胃肠积热,津液耗损,痰热内结;或饮食过热,或食物粗糙,或常食发霉之物,损伤食道、胃脘而致。
2.七情内伤 多由忧思恼怒而成。忧思则伤脾,脾伤则气结,水湿失运,滋生痰浊;恼怒则伤肝,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瘀血阻滞食道、胃脘而成噎膈。
3.久病年老 胃痛、呕吐等病变日久,饮食减少,气血化源不足,胃脘枯槁;或年高体衰,精气耗损,精血亏耗,气阴渐伤,津气失布,痰气瘀阻,而成本病。
病机
病理演变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病初期,以标实为主,由痰气交阻于食道和胃,故哽噎不顺,格塞难下,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三者交互搏结,胃之通降阻塞不通,因此饮食难下,食而复出。久则气郁化火,或痰瘀生热,伤阴耗液,病由标实转为正虚为主,病情由轻转重。如阴津日益枯槁,胃腑失其濡养,或阴损及阳,脾胃阳气衰败,不能输化津液,痰气瘀结倍甚,多形成虚实夹杂之候。预后与病情发展有关。
诊断依据
1.轻症患者主要为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燥或有紧缩感。
2.重症患者见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黏痰,严重时伴有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3.病人常有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等病史‘。
病证鉴别
1,噎膈与反胃
两者皆有呕吐的症状。噎膈多系阴虚有热,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
反胃多属阳虚有寒,主要表现为食尚能入,无吞咽困难。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2.噎膈与梅核气
二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噎膈系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
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

相关检查
胃镜检查,可在直视下观察食道、贲门、胃体的情况,以了解有无肿瘤及炎症、溃疡、夹窄等,若有肿瘤可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性。
x线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直接观察到食管的蠕动情况、管壁舒张度、食管黏膜改变、充盈缺损及梗阻程度等。
CT检查,可了解全食管壁的结构情况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帮助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早期轻症仅有吞咽之时哽噎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病情严重则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常复出,甚则胸膈疼痛,滴水难入。临床应辨标本主次。标实当辨气结、痰阻、血瘀三者之不同。本虚多责之于阴津枯槁为主,发展至后期可见气虚阳微之证。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权衡本虚标实的程度,酌情处理。初期重在治标,宜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主。然噎膈之病,病机复杂,多兼夹,当区别主次兼顾。
证治分类
1.痰气交阻证
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发作与情绪有关,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启膈散加减。本方有理气化痰解郁,润燥和胃降逆之功效,

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开郁利气;沙参、贝母润燥化痰;茯苓健脾和中;杵头糠治卒噎;荷叶蒂和胃降逆。 嗳气呕吐明显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增降逆和胃之力;泛吐痰涎甚多者加半夏、陈皮,以加强化痰之功,或含化玉枢丹;大便不通,加生大黄、莱菔子,便通即止,防止伤阴;若心烦口干,气郁化火者,加山豆根、栀子、金果榄以增清热解毒之功效。

加全瓜蒌、陈皮,行气化痰;麦冬、玄参、花粉、白蜜生津润燥;旋复花、代赭石理气降逆;姜半夏、胆南星、急性子、全瓜蒌下气涤痰。嗳气加沉香、陈皮。
痰气郁结,痞塞满闷,可选四七汤、温胆汤、来复丹。

2.瘀血内结证 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着不移,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细涩。
证机概要: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通降失司,肌肤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代表方:通幽汤加减。本方有滋阴养血,破血行瘀作用,适用于饮食不下,生化乏源,气血不能充养肌肤之噎膈。

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滋阴养血;桃仁、红花、丹参、三七活血化瘀;五灵脂、乳香、没药、刘寄奴、蜣螂虫活血破瘀止痛;牛羊乳润其燥。海藻、昆布、贝母、瓜蒌软坚化痰。 瘀阻显著者,酌加三棱、莪术、炙穿山甲、急性子同煎服,增强其破结消癥之力;

呕吐较甚,痰涎较多者,加海蛤粉、法半夏、瓜蒌等以化痰止呕;或以二陈汤加白芥子、香附、韭汁、桃仁、五灵脂涤痰化瘀;呕吐物如赤豆汁者,另服云南白药化瘀止血;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含化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汤药。


3.津亏热结证
食人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胃失润降。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本方有滋阴养血,润燥生津的作用,适用于阴津枯竭,燥热内结证。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阴养血;乌梅、芦根、白蜜生津润肠;竹茹、生姜汁化痰止吐;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结。
五汁安中饮:韭汁、牛乳、梨汁、藕汁、生姜汁
胃火盛者,加山栀、黄芩、竹茹、枇杷叶、芦根、花粉、黄连清胃中之火;肠腑失润,大便干结,坚如羊矢者,宜加火麻仁、全瓜蒌润肠通便;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者,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泻热存阴。

4、气虚阳微证:
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肿,面色咣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概要:脾肾阳虚,中阳衰微,温煦失职,气不化津。治法:温补脾肾。
代表方:补气运脾汤加减。本方具有补气健脾运中的作用,适用于脾肾阳虚,中阳衰微证。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砂仁、茯苓、甘草温补脾气;陈皮、半夏,生姜、大枣,降逆祛痰,和中养胃。

胃虚气逆,呕吐不止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阳伤及阴,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者,可加石斛、麦冬、沙参滋养津液;泛吐白沫加吴萸、丁香、白蔻仁温胃降逆;阳虚明显者加附子、肉桂、鹿角胶、苁蓉温补肾阳。也可选用右归饮、桂附八味丸。气血两亏,形体羸瘦,肢倦气短、梗阻严重,水饮难下,以八珍汤加黄芪、丹参、天葵子、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补益气血,兼以散结。

预防与调护
1、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避免进烫食,吃饭太快,咀嚼不足以及喜食酸菜、泡菜。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如霉花生、霉玉米。管好用水,防止污染,减少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加强营养,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2、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白斑、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疤痕性狭窄、憩室、食管溃疡等,防止癌变。

3、加强护理,嘱病人每餐进食后,可喝少量的温开水或淡盐水,以冲淡食管内积存的食物和粘液,预防食管黏膜损伤和水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病人克服悲观、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关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4、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噎膈之病以吞咽困难,甚则食而复出为主要表现。病因虽有多端,但主要责之于情志内伤、酒食不节等因素,致使气、痰、瘀结食道,阻塞不通,故饮食难下,吞咽梗阻。继则郁火伤阴,生化乏源,而成阴津枯槁之证,病情由实转虚。终则阴损及阳,气虚阳微,病情危重。

由于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时当分本虚与标实之别。初期属标实,证见痰气交阻、瘀血内停、火郁热结,久则以本虚为主,见阴亏、气虚、阳微。若病情只停在噎证的阶段,其病轻,预后良好。若由噎致膈,其病重,预后皆为不良。在治疗方面,应根据具体病情立法遣方,并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情绪,少思静养,避免不良刺激,禁食辛辣刺激食品等。
临证备要

1.“噎膈”与“食道癌”不能等同。噎膈之病,症状表现与西医的食道癌不能完全等同。因噎膈是根据症状命名的,它还包括了贲门痉挛、食道炎,食道狭窄等病,它的范围比较广。而食道癌是根据局部病理命名的,症状表现只是诊断的床表现又类似于噎膈,因此说它属于噎膈的范畴,是噎膈范围中的一个疾病。

2.治疗勿伤津损胃。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除根据具体病情立法用药外应顾护津液及胃气。疾病初期,阴津未必不损,故治疗当顾护津液,辛散香燥之药不可多用,以免生变。后期津液枯槁,阴血亏损,法当滋阴补血。但滋腻之品亦不可过用,当顾护胃气,防滋腻太过有碍于脾胃,胃气一绝,则诸药罔效。所以养阴,可选用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等,不能用生地、熟地之辈,以防腻胃碍气,并配合生白术,生山药、木香、砂仁~健脾益气,芳香开胃。

3.祛邪应重痰瘀气热毒结。噎膈之病病机复杂,多兼有瘀血、顽痰、气滞、热郁诸多因素,阻碍胃气,单一证型出现的机会很少,所以在治疗时应统筹兼顾。若久病瘀血在络,化瘀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宜配合虫类药物搜络祛邪。方中可加用全虫、蜈蚣、蜂房、壁虎等,搜剔削坚,散结避恶解毒。若顽痰凝结,宜咸味药,可加用海藻、昆布、海蛤壳、瓦楞子等以化痰消积。若气机阻滞,胸膈痞满者,可加用枳实,厚朴,柿蒂、刀豆子开胸顺气,降逆和胃。若津伤热结者,可加白花蛇舌草、菝葜、冬凌草、山慈菇、半枝莲、山豆根、白英等清热解毒,和胃降逆。


4.及早检查,确定病性。噎膈的病变范围较广,故应及早做相关检查,明确疾病性质。食道痉挛属于功能性疾病,治疗以调理气机、和胃降逆为主。食道炎、贲门炎属于炎性疾病,治予清热解毒,理气和胃之法。食道癌、贲门癌则为恶性肿瘤,早期无转移或并发症,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配合中药益气扶正、化痰活血、解毒散结。因疾病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预后转归也不同,须把握病性,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小结
噎膈的概念:
噎膈临床特征:是吞咽之时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
噎膈的原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
病机关键:气、痰、瘀交阻,热毒互结、食管狭窄、干涩。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与脾胃、肝肾、气血津液关系密切。

噎膈与反胃的鉴别要点:两者均有呕吐,区别点在于:(1)有无吞咽困难(2)食后呕出的时间
噎膈的演变规律:初起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气、痰、瘀互结,正虚邪实,使阴津枯槁,精血耗竭,进一步发展则阴损及阳,气虚阳微。

噎膈的辨治原则:初起标实,重在治标,根据气结、痰阻、血瘀之不同而给予理气、化痰、消瘀,并稍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根据津血及阳气亏虚的情况而给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法,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品。


噎膈各证的治疗: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
(2)瘀血内结:滋阴养血,破结行瘀,通幽汤加减
(3)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加减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加减
方剂趣记
启膈开郁化痰灵,金沙丹鹤杵贝壳。
曲径通幽二帝皇,红桃麻鬼干瘀血。
沙参麦冬育花粉,甘桑养阴生扁豆。
补气运脾六君子,黄芪将遭杀人运。
反胃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返出之病。《金匮要略》称为胃反。《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称为“反胃”。指出: “夫反胃者,为食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后世也多以反胃名之。

本病的病因多由饮食不当,饥饱无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上脾胃,中焦阳气不振,寒从内生,致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入胃,停留不化,逆而向上,终至尽吐而出。如《景岳全书·反胃》所说: “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

治疗原则在于温中健脾,降逆和胃。若反复呕吐,津气并虚,可加益气养阴之品;日久不愈,宜加温补肾阳之法。
脾胃虚寒证
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则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饮食不化,停滞胃中,逆而尽吐。
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代表方:丁香透膈散加减。本方具有温中和胃、健脾补益、降逆理气作用。

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丁香、半夏、木香、香附降气和胃;砂仁、白豆蔻、神曲、麦芽醒脾化食。
胃虚气逆,呕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镇逆止呕;若肾阳虚弱者,加附子、肉桂益火之源;吐甚而气阴耗伤者,去丁香、砂仁、蔻仁,酌加沙参、麦冬养胃润燥。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