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文档库中医幻灯库

泄泻
刘汶
概述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人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历史沿革
本病首载于《内经》。有骛溏、飧泄、注下之称。
病因病机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病变部位
《素问·宣明五气》”大肠小肠为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者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难经·五十七难》”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治法
《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三气为最”“凡泄泻之病,多有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一曰升提……;一曰清凉……;一曰疏利……一曰甘缓……一曰酸收……一曰燥脾……一曰温肾……一曰固涩”
病因
病机
基本病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脾失健运,肠道不能分清泌浊,传导失司。
病位在肠,关键在于脾失健运,与肝肾相关。
病理因素:主要为湿,可挟寒、热、滞等。
病理转归:急性
诊察要点
诊断依据
1、大便性状:大便稀溏或如水样,或完谷不化;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
2、常兼腹痛腹胀,或肠鸣、纳呆。
3、急性腹泻:起病急,多有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史。
慢性腹泻:起病缓,迁延日久,时发时止,常因外感、饮食、情志因素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1、泄泻与痢疾:
痢疾: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
2、泄泻与霍乱
霍乱:上吐下泻,预后不良。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突然腹痛,继而吐泻交作,所吐为不消化食物,气味酸臭;所泻为粪水;或吐下如米泔水。常伴发热、恶寒。或津液耗伤,迅速消瘦,腹中绞痛;或津竭阳衰,面白目陷,汗出肢冷。
相关检查
便常规、便培养、结肠镜、钡灌肠造影、腹部B超、CT,内分泌功能等。
辩证要点
首先辨清虚实寒热,证候特点。
实证:病势急骤,脘腹胀痛,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
虚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腹部喜按,口不渴,小便利;
寒湿证:粪质清稀,腹痛喜按,完谷不化;
湿热证:粪便黄褐,臭秽难闻,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脾虚证:久泻不愈,倦怠乏力,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即发作。
肝郁克脾:反复不愈,情志不遂即复发。
肾阳不足: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
轻证:饮食如常,脾胃未败,预后良好。
重证:不能饮食,形体消瘦,或暴泄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

治疗原则
治疗大法:运脾化湿。


暴泄发作,禁用固涩,以防闭门留寇;
久泻不止,禁分利太过,以防浩劫津液。
虚实寒热互相兼夹或互相转化,当灵活辩证用药。不可墨守成规。
证治分类
(一)暴泄
1、寒湿内盛
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纳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病机:寒湿困脾,清浊不分。
治法:散寒化湿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加减:
表寒重,加荆芥、防风疏风散寒;
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加纯阳正气丸温中散寒,理气化湿;
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改为胃苓汤健脾行气祛湿。

2、湿热伤中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机: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请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兼风热表证,加银花、连翘、薄荷疏风清热;
挟食滞,加焦三仙消食导滞;
湿邪偏重,加藿香、厚朴、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祛湿;
发病在夏热暑湿之际,有外感暑湿迹象如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者,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表里同治,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3、湿滞肠胃证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病机:宿食停滞,阻碍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食积较重,脘腹胀满,用枳实导滞丸;
食积化热,加黄连清热燥湿止泻;
兼脾虚,加白术、扁豆健脾祛湿。

(二)久泻
1、脾胃虚弱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用理中丸温中散寒;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用补中益气汤健脾止泻,升阳举陷。

2、肾阳虚衰
黎明即泻,便前腹痛肠鸣,便后缓解,完谷不化,腹部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脐腹冷痛,加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
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脱肛等中气下陷者,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益气升阳。
泻下滑脱不禁,或虚坐怒责,改用真人养脏汤涩肠止泻。
寒热错杂,兼有心烦嘈杂、大便夹有粘冻,改服乌梅丸。

肝气乘脾
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病机: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者,加柴胡、木香、郁金、香附疏肝理气止痛;
兼神疲乏力,纳呆,脾虚甚者,加党参、茯苓、扁豆、鸡内金等益气健脾开胃;
久泻反复发作加乌梅、焦三楂、甘草酸甘敛肝,收涩止泻。
预防调护
慎起居、避风寒,调情志。
节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生冷辛辣肥甘与不洁净、难消化或润滑通便食物。
慢性腹泻食疗:薏苡仁、山药、扁豆、莲子、芡实、焦三楂等。
急性腹泻给与流食或半流食,严重者禁食补液、补充电解质。鲜牛奶不耐受者改服酸奶;

小结
泄泻的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泄泻的病因病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及禀赋不足引起脾胃运化功能障碍。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脾病湿盛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机。

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要点。
痢疾: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
霍乱:上吐下泻,预后不良。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突然腹痛,继而吐泻交作,所吐为不消化食物,气味酸臭;所泻为粪水;或吐下如米泔水。常伴发热、恶寒。或津液耗伤,迅速消瘦,腹中绞痛;或津竭阳衰,面白目陷,汗出肢冷。

 

寒热虚实鉴别要点:
实证:病势急骤,脘腹胀痛,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
虚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腹部喜按,口不渴,小便利;
寒湿证:粪质清稀,腹痛喜按,完谷不化;
湿热证:粪便黄褐,臭秽难闻,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脾虚证:久泻不愈,倦怠乏力,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即发作。
肝郁克脾:反复不愈,情志不遂即复发。
肾阳不足: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
轻证:饮食如常,脾胃未败,预后良好。
重证:不能饮食,形体消瘦,或暴泄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

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暴泻切忌骤用补涩,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久泻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分利不宜太过。
泄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暴泻
1、寒热内盛: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3、食滞肠胃:消食导滞,保和丸
久泻
1、 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寒热夹杂,虚实互见:温中清热,扶正祛邪,乌梅丸
临证备要
一、升阳助中气,风药胜湿邪
脾升则健,脾气升发,谷气上升,清阳四布,元气充沛,生机旺盛。
脾为湿困,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并走于下,发为泄泻。
“风能胜湿”:故健脾药常佐以风药。但量大可耗伤脾气。
风药:羌活、防风、升麻、柴胡

二、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湿轻者,芳香化之;湿重者,苦温燥之;水湿聚于肠道,大便洞泄不止,惟分利小便。但久泻不可分利小便。
芳香化湿:藿香、佩兰、白蔻
淡渗除湿:茯苓、薏米、白扁豆
苦温燥湿:半夏、厚朴、苍术、草果
利水祛湿:猪苓、泽泻、车前子草

三、暴泻不可骤涩
暴泻须健脾、燥湿、消导、分利;久泻多温补、升提;寒热错杂者,寒热并用,补消兼施。泄泻日久不愈,可用固涩。
涩药:椿根皮、秦皮、石榴皮、乌梅、五倍子

四、久泻未必纯虚
久泻往往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临床应明辨何者为本,何者为标。标实本虚宜先消后补,再补肾健脾。
标实:食积、痰湿、气滞、瘀阻
五、先消后补,以通为治
慢性泻泄不宜纯用温补,宜先投疏导通利以调理气机,先治标病,使邪有出路,再予健脾和中等法治之。

六、补脾不过甘,清热不过苦
泻泄多脾伤积湿,甘味虽利于脾,但不利于祛湿,暴泻少用纯甘,多用苦温燥脾、苦寒化湿。泄泻日久,脾气已衰,湿邪不盛,多用甘温悦脾,如黄芪、山药、扁豆、莲子、薏米、芡实。
清热燥湿用黄芩、黄连、黄柏,苦寒可败胃,故不宜过用久用。


七、泻久宜丸散,药补食疗兼施
补脾先开胃,药补不如食补。
八、“健脾”与“运脾”酌情而用
脾虚宜健,方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类。
湿邪困脾,气化遏阻,清浊不分,宜运脾胜湿,用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等药,如苍术、厚朴、藿香、白豆蔻等。

一、感染性腹泻
二、吸收不良
主要是脂肪吸收不良,其次为糖类、蛋白质吸收不良,粪便为淡黄色,油腻糊样,有恶臭。
三、渗透性腹泻
口服不宜吸收的多价离子盐或糖类均可引起。

四、分泌性腹泻
肠毒素、双羟胆酸、羟脂肪酸
肿瘤:分泌素、VIP瘤、低血钙素、结肠绒毛状腺瘤
五、渗出性腹泻
除各种感染外,肿瘤、各种炎症如局限性肠炎、放射性肠炎、溃结等。

六、肠道运动异常
运动减弱或停滞可引起细菌过长而发生腹泻。
肠道蠕动亢进,减少通过时间,影响吸收而发生腹泻。常见于肠道炎症如阑尾炎、憩室炎等;部分肠梗阻也会反射性蠕动亢进引起腹泻。


急性腹泻
1、感染性腹泻
2、急性中毒
3、肠道疾病
4、全身性疾病
5、泻剂和药物
6、功能性腹泻


慢性腹泻
1、肠道感染
2、肠道肿瘤
3、小肠吸收不良
4、肠道病变
5、全身性疾病
6、泻剂滥用或药物
7、功能性腹泻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