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4年10月第2期临床医学

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24例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治疗方法。方法对24例翼状胬肉,先切除胬肉,再在角膜上、下缘做带有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带蒂移植到巩膜创面上,缝合固定。结论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滑行移植是治疗胬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在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治疗方法。方法 对24例翼状胬肉,先切除胬肉,再在角膜上、下缘做带有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带蒂移植到巩膜创面上,缝合固定。结果 术后局部反应轻,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滑行移植是治疗胬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在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率困扰着临床医生。近年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指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复发的根源在于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障碍 [1]  ,这为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提供了新思路。我院自2000年1月开展将翼状胬肉切除后,采用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带蒂滑行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0年1月~2002年4月行显微手术治疗翼状胬肉24例(26眼),男19例(21眼),女5例(5眼),年龄40~71岁。胬肉头部侵入角膜内小于2mm者3眼,侵入角膜内2~4mm19眼,接近瞳孔缘或不同程度遮盖瞳孔者4眼,所有病例胬肉颈部遮盖角膜缘<1/4象限,术后随访6~24个月。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常规消毒铺巾,结膜囊表面麻醉后开睑器开睑,局部用2%利多卡因行胬肉下浸润麻醉。在距角巩缘3mm的胬肉表面球结膜上做垂直胬肉切口,宽度为略宽于其下方的胬肉,向胬肉根部与其下胬肉组织分离。用消毒的刮胡刀片自胬肉头部前0.5mm处小心分离,注意剥离深度。不残留胬肉组织且要求角膜创面光滑平整,切除胬肉病变组织。在巩膜创面上、下缘沿角膜缘做含0.5~1.0mm宽角膜上皮的切口,上缘可达12点,下缘可达6点,具体视巩膜创面大小而定。然后与角膜缘切口平行剪开球结膜形成宽约3mm的带蒂角结膜瓣。上下滑行至巩膜创面上,用10/0尼龙线带浅层巩膜固定缝合,瓣的球结膜创缘与相邻的球结膜创缘对位缝合。如结膜瓣遮盖角膜,可酌情剪开以减低张力。术毕涂抗生素眼膏,单眼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口服抗生素5天,每日换药,并滴用抗生素及典必殊滴眼液,术后10天拆线,继续用滴眼液3周。

     2 结果

  术后均无感染,局部反应轻,术后第3~5天角膜创面基本修复,上皮完全覆盖,角膜面光滑,10天拆线,结膜切口完全对位愈合。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极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对于其治疗目前以手术为主,但传统的手术方法复发率较高,虽几经改进,但仍不尽人意。近年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指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复发根源在于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障碍。根据这一理论,临床上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技术,取得满意疗效,杜振亚 [2]  采用此法进行手术治疗,无一例复发。谢立信 [3]  等亦做过尝试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这一术式通过移植过来的自体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不但修复受损的角膜创面,为角膜提供健康上皮,而且为病变后的结膜、巩膜提供正常的上皮干细胞,从而阻止胬肉的复发。

    由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多采用游离的植片,这就存在着植片术后水肿、皱缩、成活等一些问题。而带蒂的结膜瓣滑行移植术,由于带有正常的血液供应,术后移植瓣反应性水肿轻、皱缩小、成活率高,且术后无需双眼包扎。通过6~24个月的随访,26眼无一例复发,表明该术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便于推广,无植片脱落、坏死之虞。当然,此术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胬肉体部较宽时,滑行的移植瓣无法完全覆盖巩膜创面。

  参考文献

     1 孙秉基,徐锦堂.角膜病的理论与临床.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435-438.

     2 杜振亚,姜德顺,聂爱光.自体角膜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91.

     3 谢立信,胡龙基,张怡,等.角膜缘上皮和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中华实用眼科杂志,1996,14:538-539.    

  作者单位:116031辽宁大连新世纪医院眼科 

作者: 邓恩俐 马巨华 于晓兵 段嵘 2005-6-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