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4年11月第3期临床医学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70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3年,平均25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视力:眼轴27~30mm组术后视力0。眼轴大于30mm组术后视力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70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3年,平均25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术后视力:眼轴27~30mm组术后视力>0.8的8眼占15.7%,0.5~0.8的20眼占39.2%,0.3~0.5的19眼占37.3%,0.1~0.3的4眼占7.8%。眼轴大于30mm组术后视力>0.8的1眼占3.4%,0.5~0.8的2眼占6.9%,0.3~0.5的6眼占20.7%,0.1~0.3的20眼占69.0%。其中3眼术后视力与术前相同,其余病例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并发症:1例发生后囊破裂人工晶体未能Ⅰ期植入,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高度近视随着年龄的增加易并发白内障,使原来较差的视力继续下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高度近视眼配戴框架镜视觉干扰症状明显,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放弃戴镜。我院自2000年1月~2003年4月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70例80眼均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0例80眼。男22例,女48例,年龄52~88岁,平均67.9岁,眼轴长度27.22~31.04mm,平均28.7mm,其中27~30mm51眼,大于30mm29眼,晶体核分级Ⅰ~Ⅲ级,术前视力手动~0.3。

  1.2 手术方法 术前以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球周麻醉,颞上方(右眼)或鼻上方(左眼)巩膜隧道切口,2点半透明角膜辅助切口,4号自制截囊针行直径5mm的连续环形撕囊,充分水分离,使用劈核钩技术双手超声乳化吸除晶体状体核(超声仪为storz公司的protege)超声能量设定范围20%~50%,术中实际超声能量为4%~33%,平均15.1%,超声时间0.73~6.33min,平均1.99min,吸除残留皮质,囊袋内植入storz光学面直径5.5~6mm一体式人工晶体,关闭切口,电凝复位球结膜瓣,检查切口无渗漏,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包扎术眼。术后随访1~3年,平均25个月,定期检查视力、后囊及眼底情况。

  1.3 人工晶体计算方法 记录患者术前视力,角膜表面曲率半径,眼轴长度,经SRKII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并按眼轴长度作调整:27.0~28.9mm者加+1.0D,>29.0mm者加+2.0D,按患者需要术后保留正视至-2.0D。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眼轴27~30mm组术后视力>0.8的8眼占15.7%,0.5~0.8的20眼占39.2%,0.3~0.5的19眼占37.3%,0.1~0.3的4眼占7.8%。眼轴大于30mm组术后视力>0.8的1眼占3.4%, 0.5~0.8的2眼占6.9%,0.3~0.5的6眼占20.7%,0.1~0.3的20眼占69.0%。其中3眼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相同,其余病例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

  2.2 手术并发症 1例发生后囊破裂,人工晶体未能Ⅰ期植入,5眼术后出现角膜水肿经激素局部全身治疗,3d内均消退,未见前房内纤维样渗出。

  3 讨论

  白内障在高度近视患者中往往发生较早,发展较快。高度近视也称病理性近视。除白内障外常合并不同程度的网膜病变。再加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长,巩膜壁薄,晶体悬韧带异常等眼球解剖因素常导致手术难度大,手术并发症多。尤其是视网膜脱离发生率高,使这一手术让人们望而却步。随着现代晶体超声乳化技术的日臻完善,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术后网膜脱离的发生率降至1%以下。我们高质量的超声乳化技术不但可以达到摘除混浊晶体的手术目的,还可用于患者屈光不正的矫治。后房型人工晶体完全囊袋内植入对预防术后视网膜脱离和黄斑水肿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组患者70例,80眼,男22例,女48例,年龄52~88岁,均采用超声乳化技术在摘除混浊晶体的同时又矫治了高度近视。本组有3例农村患者术后第一次换药时惊喜的说:“自有生以来未见如此精彩、清晰的世界!”术后视力: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而好,散光小而稳定的优点。视力恢复程度与眼轴长度及眼底改变直接相关。眼轴越长,眼底病变越重,则术后视力恢复越差 [1]  。本组病例眼轴27~30mm组,术后视力≥0.5者占54.9%。而眼轴超过30mm组术后视力≥0.5者仅为10.3%,明显低于前者。其原因为眼轴超过30mm者均有广泛高度近视眼底改变,后巩膜葡萄肿和黄斑病变。本组观察结果显示,只要视网膜病变未累及黄斑中心凹,术后就能获得较满意的视功能。本组患者术中仅1例发生后囊破裂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期内也未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人工晶体偏位等并发症,疗效较好,更远期的疗效需要更多病例和更长时间的随访。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严重的并发症—后囊破裂。手术过程中要考虑到患者脆弱的悬韧带和晶体囊膜承受力是手术顺利完成的保证。我们的体会标准化的隧道小切口,灌注抽吸同 步进行有利于保持手术过程中前房深度的稳定,眼内容积和压力的稳定。完整的5.5~6mm直径的中央环形撕囊和充分的水分离减少操作过程中对悬韧带的压力。充分应用高负压,低能量,囊袋内操作等乳化技术,本组80眼仅1例发生后囊破裂。残余皮质吸取干净、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保持后囊膜生理性的后凸,减少玻璃体的前后移动,高质量顺利完成整个手术过程是保证手术长期安全性的关键。〗高度近视眼患者要降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必须重视术前检查。常规散大瞳孔使用B超、三面镜、眼底镜检查玻璃体、眼底情况,以防治视网膜变性、裂孔等眼底病变。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向患者交待术后视力恢复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使患者对手术的风险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尽可能保持后囊膜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降低后囊混浊的发生率和激光后囊切开率。笔者选用的人工晶体光学直径5.5~6mm对后囊膜的稳定和术后眼底病变的激光治疗有重要的作用。术后定期随访,混浊晶体的摘除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眼底病变。综上所述,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不仅摘除混浊的晶体,而且预测性较强的人工晶体植入矫治了高度近视,但必须掌握手术时机,高质量顺利完成手术,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岩,赵守梅,陈彤,等.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手术分析.中华眼科杂志,1996,32:285.

  作者单位:225500江苏省姜堰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 

作者: 郁建平 梅小飞 洪 流 徐常山 2005-6-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