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4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1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多易与其他疾病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判断可能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立即加用干扰素肌注,静脉使用更昔洛韦,抗生素换用青霉素,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2讨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EB病毒感染所致,以高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点击显示 收起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多易与其他疾病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18岁,因“咽痛、高热6天”于2004年9月9日入院。入院前6天,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咽部疼痛,为持续性疼痛,吞咽时加重,严重时进食困难,伴有畏寒、高热,热型呈弛张热,夜间为重,自测体温40 ℃。伴头昏、头痛及全身关节疼痛,但无活动障碍。无咳嗽、咳痰,无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心慌、心悸,无腹胀、腹痛、腹泻,无尿急、尿频、尿痛。曾在单位卫生所检查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白血病?”,给予青霉素等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进一步加重。病前无类似病人接触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8 ℃,脉搏11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10/70 mmHg。口咽部黏膜充血、水肿(++),悬雍垂、咽腭弓、舌腭弓充血、水肿,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白色分泌物,易拭去,试取出部分后表面可见糜烂。颌下、颈部、腹股沟可扪及多枚1~2 cm大小肿大淋巴结,质中压痛,周围组织水肿,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肝肋下2 cm,剑下3 cm,质中偏硬,有压痛,脾肋下3 cm,质中。院外查血常规WBC 2.4×109/L,幼稚细胞50%。入院考虑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白血病。因院外给予青霉素治疗效果差,故入院后给予头孢呋辛抗感染及超声雾化、降温、对症支持治疗,并拟于病情稳定后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入院第2天,复查血常规WBC 23.9×109/L,L 0.70,其中变异淋巴细胞0.50,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正常。B超结果显示为颈淋巴结肿大,肝、脾中度肿大。判断可能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立即加用干扰素肌注,静脉使用更昔洛韦,抗生素换用青霉素,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经积极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咽痛明显减轻,入院1周后体温正常。入院时查血培养(-),咽拭子培养为牛链球菌(为消化道正常菌群,判断可能为机会感染)。出院时复查血常规正常,肝功能检查除谷丙转氨酶110 u/L外,其余均正常。继续给予转移因子胶囊出院口服,出院2周后复诊血常规、肝功能、腹部B超均无异常。

    2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EB病毒感染所致,以高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多见。血中变异淋巴细胞大于10%,血清嗜异凝集试验(+)有确诊意义。

    此病例患者平素体健,在单位卫生所就医时医生对此病认识不够,此为导致此病误诊的主要原因。虽血常规报告“幼稚细胞”有一定误导作用,但此病临床表现十分典型,若能及时联系专科会诊,则一定能做到早诊断,并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在基层医院,基层医生对此病常缺乏认识,一般以上呼吸道感染处理,咽峡炎明显者常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故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是减少此病误诊的主要途径,可以尽早给予有效治疗,同时可以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基层医院一般较重视临床医师队伍建设,而不重视医技科室的建设,检验、影像等科室医师或技师一般都未经院校正规培训,所以才有检验技师将变异淋巴细胞误认为幼稚细胞的事情发生。所以加强基层医院医技建设亦很重要。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1~2周。治疗一般采用抗病毒、增加免疫力等,故早期的治疗一般效果不明显,造成病员及家属对治疗的不满意及焦虑情绪产生。同时,医师若对此病的发病机制了解不够,便会认为抗生素耐药,盲目用高档抗生素,极大地浪费了医疗资源,同时也有可能造成耐药菌株的形成。

  作者单位: 1 614100 四川夹江,解放军第42中心医院

    2 614100 四川乐山,乐山军分区卫生所

   (编辑:巨  杨)

作者: 陈德林,陈奇,张继红,王光德,钟登祥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