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滨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29卷第1期

胶原酶溶核术前后诱发电位的临床分析

来源:滨州医学院学报
摘要:胶原酶溶核术。诱发电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有上升及年轻化趋势。胶原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其微创、简单、无痛苦、价格低廉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术后CT、MRI影像学改变与临床改善的表现不符,缺乏客观的疗效判断依据。我们用体位诱发电位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核术;诱发电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有上升及年轻化趋势。胶原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其微创、简单、无痛苦、价格低廉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术后CT、MRI影像学改变与临床改善的表现不符,缺乏客观的疗效判断依据。我们用体位诱发电位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术前、后检测进行对比,可准确的反映其疗效的可靠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8~59岁,其中L4~5 19例,L5~S1 16例,L5~S1,16例,L4~5并L5~S1 5例,病史3个月~8年。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且除外椎间盘及韧带钙化和骨质增生压迫所致。

  1.2  治疗方法 

  经侧隐窝旁路法盘内、外分别注入胶原酶1200 u(单间盘)或2400 u(双间盘)。术后输20%甘露醇250 ml,丹参注射液16 ml,每日1次,连输3 d,绝对卧床2周。

  1.3  检测方法 

  用广州产WOYa 2000C体感诱发电位仪,在L5皮节刺激点(第一跖趾关节内侧)、S1皮节刺激点(第五跖趾关节外侧),双下肢均接受检测,记录电极为针形电极,记录点为头颅CZ1点,刺激叠次300~500次,测定第一负相波N40的峰潜伏期变化。判断标准:①N40峰潜伏期延长超过正常参考值25倍标准差;②患侧峰潜伏期比健侧延长超过正常参考值25倍标准差。

  14  胶原酶溶核术疗效标准 

  参考Watts评定标准[1]Ⅰ级: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工作能力,无需服止痛药,病人及医生对疗效满意。Ⅱ级:症状和体症大部分改善,仅劳累后偶有疼痛,但不影响工作,偶尔服用止痛药。Ⅲ级:症状和体症有一定减轻,不能正常工作及活动,病人及医生不满意。Ⅳ级:体征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2.1  术前体位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40例患者中36例诱发电位异常(占90%),表现为N40峰潜伏期延长,其中L4~5椎间盘突出以L5异常为主,16例,2例S1异常。L5~S1椎间盘突出以S1异常为主,11例,3例L5异常。L4~5及L5~S1双间盘突出4例中2例L5~S1均异常,1例S1异常,1例L5异常。与影像学改变和临床表现基本一致,与何爱珊等[2](872%)报道结果相似。

  2.2  术后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疗效的关系 

  40例均行胶原酶溶核术治疗,术后诱发电位复查异常率明显减少为10%(4/40)。33例术前诱发电位异常,术后复查正常,N40峰潜伏期较术前明显缩短,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为有效组。3例术前诱发电位异常术后仍异常,临床症状及体征稍有改善,不能正常工作和活动为无效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胶原酶是一种溶解胶原蛋白的酶,将其注射到突出的髓核部位,使其分解为脯氨酸、羟脯氨酸等氨基酸,从而减轻对神经的刺激和压迫,使临床症状和体征得以改善,恢复神经功能。CT、MRI或脊髓造影等形态学检查只能检查神经根是否受压,而无法显示神经功能是否受损。笔者研究表明,胶原酶溶核术后2周,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但1个月复查CT、MRI无明显变化,而体感诱发电位有明显变化,且与临床症状的改善相一致。提示体感诱发电位对胶原酶溶核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可提供客观、有效的评价指标,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杨建勇,陈伟.介入放射学临床实践[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169~230

  2. 何爱珊,李佛保,陈裕先,等.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作用[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83

  桓台县人民医院  256400

  (收稿日期:20050221)

作者: 蔡勋 蔡曰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