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滨州医学院学报2007年第30卷第2期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

来源:滨州医学院学报
摘要:【关键词】腓肠神经。修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由于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2005年1月—2006年11月,我们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根据皮瓣设计,先切开皮瓣近端达深筋膜下,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腓肠神经;皮瓣;修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由于手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2005年1月—2006年11月,我们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7~53岁,平均31岁。致伤原因:车轮轧伤7例,重物砸伤3例,挫伤2例,烧伤感染1例。均伴骨质或肌腱外露。皮肤缺损面积4 cm×6 cm~10 cm×15 cm。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给予清创、换药、抗炎治疗至创面新鲜。在硬膜外麻醉和气囊止血带条件下,常规消毒,彻底清创。取外踝上7 cm为旋转点,以外踝与跟腱中点至月国窝中点的连线为轴线,两侧不超过小腿内、外侧中线,蒂部可携带皮瓣蒂,以形成明隧道的顶。根据皮瓣设计,先切开皮瓣近端达深筋膜下,于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找到腓肠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将其切断,近端止血。在该神经内侧寻找、保护小隐静脉,切断后结扎近端,将远端包含皮瓣内,切开皮瓣侧方在深筋膜下分离,向皮瓣轴线逐步会师,至旋转点可见腓动脉穿支,直径约1 mm,注意保护。切开创面至旋转点处皮肤,向两侧游离后,转移皮瓣修复创面。本组皮瓣切取范围6 cm×12 cm~15 cm×20 cm。供区取对侧大腿中厚皮片移植覆盖。

  2  结果

  本组13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皮瓣下积血,经引流后好转。随访3个月,足背外形、皮肤颜色及弹性良好。供区外观恢复良好。

  3  讨论

  3.1  应用解剖  小腿后面没有纵贯全长的皮动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血供主要靠腓肠神经自身营养血管系统及周围肌肉穿支形成的供血网;静脉回流主要通过小隐静脉、深筋膜静脉网、蒂部的穿支动脉伴行静脉完成。

  3.2  手术注意事项  患肢合并腓骨骨折时,术前需做多普勒超声探测,排除腓动脉及穿支损伤情况;依据创面情况设计皮瓣,切取范围宁大勿小,至少超过创面20%;皮瓣较大时,应将位于外侧的腓肠外侧皮神经包含在皮瓣内,该神经较腓肠内侧皮神经直径细,位置浅,易辨认;部分患者腓肠神经穿行肌肉内,应仔细分离,确保皮瓣包含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切开皮瓣近端锐性剥离时,随时缝合皮瓣边缘的深筋膜及皮下组织,防止撕脱;至蒂部用锐刀沿皮瓣轴线切取,至少保留3 cm皮肤或血管筋膜,无须完全显露血管;皮瓣旋转时,注意蒂部保持宽松,勿使受压或扭转;皮瓣与创面皮缘应无张力缝合,皮瓣下置引流物;术后给予保暖及抗凝治疗。

  33  该皮瓣的优点  ①皮瓣蒂部可长可短,面积可大可小,最大可切取至月国窝,修复范围广泛,可修复自小腿中段至跖骨头以近创面。最大切取面积达20 cm×16 cm;②手术操作简单,解剖层次清楚,有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两个明显标志,皮瓣的中轴很易把握;③皮瓣血运可靠,血运丰富,抗感染效果好,成活率高;④该手术不损伤下肢主要血管,在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损伤的情况下仍可应用,不进入肌间隙,创伤小,恢复快;⑤皮瓣设计灵活多样,顺行、逆行切取均可,神经及筋膜蒂长,转位方便,可作交腿皮瓣移植;⑥皮瓣修复效果良好,厚薄适中,质地耐磨。

  参考文献

  1. 林松庆,张发惠.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1):4749

  2. 黄汉伟,林建华.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感觉重建的解剖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1):4446

  3. 蔡锦方,丁自海,陈中伟.显微足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102

  阳信县中医院  251800;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者: 商建磊 张东林 孙胜房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