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31卷第1期

寄生虫病妄想3例临床分析

来源:《滨州医学院学报》
摘要:【关键词】寄生虫病妄想症。疑病性精神病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例1。女45岁,1年前出现外阴皮肤瘙痒及虫爬感,并渐发展至面部,为找小虫子曾在妇产科多次行妇科检查及分泌物涂片化验,无异常,并自用多种消毒液、止痒剂、妇科药物清洗无效,于2005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神志清楚,焦虑面容,称自已外阴及面部......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寄生虫病妄想症; 皮肤瘙痒;疑病性精神病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例1.女45岁,1年前出现外阴皮肤瘙痒及虫爬感,并渐发展至面部,为找“小虫子”曾在妇产科多次行妇科检查及分泌物涂片化验,无异常,并自用多种“消毒液、止痒剂、妇科药物”清洗无效,于2005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神志清楚,焦虑面容,称自已外阴及面部有“小虫子”,要求医生仔细为其检查。查体:面部、躯干、外阴皆无原发皮疹,妇科查体无明显异常。仔细询问病史,患者诉其丈夫1年前去逝,但之后去逝丈夫的灵魂常于夜间回家中,自已和“丈夫”报平安后,他也才会离开。导致其常常失眠、精神紧张。例2.男,52岁,半年前因全身起皮疹,伴瘙痒,在我科诊为“疥疮”,应用“硫磺软膏”等药物,皮疹消退。但之后出现全身皮肤游走性虫爬感,认为疥虫还没杀死,反复清洗内衣、裤、被褥,并用“消毒液浸泡”,在外间断应用“硫磺软膏、酒精、消毒液”无良效。多次来我科要求医生取皮屑行显微镜检查,未见螨虫、疥虫,但病人不相信,要求医生开其它有效的“杀虫药物”。查体: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干燥,未见明显原发皮疹,胸腹部可见少量抓痕。例3.女,38岁,半年前离异,近3个月来,面部常有虫爬感,虫咬感,呈游走性,并逐渐加重,往往于睡前较重,常难以入睡,于2006年2月为查找“小虫子”来就诊。患者话语较多,非常细致的描述虫爬的部位、过程,并反复捏住某一较硬的皮肤,让医生检查,总感觉医生没有看仔细。查体:面部皮肤干燥,粗糙。无明显原发皮疹。

    1.2  诊断及治疗  上述3例患者均诊为寄生虫病妄想症。治疗如下:①对3例患者进行心理疏导。②给予谷维素10 mg ,每天3次;多虑平25 mg口服,每天3次;Vit B1 0.1g、Vit B12 0.5 mg 肌肉注射每天一次。③外用肝素钠软膏缓解皮肤干燥,并进行暗示治疗,称所用药物皆有“杀虫止痒作用”。经治疗,例2、3患者皆明显好转。例1患者多次复诊疗效不佳,其家人又多次带其去外地就诊,亦无良效,之后又在精神科治疗1月,仍无明显疗效,最后失访。

    2  讨论

    寄生虫病妄想属于单症状性疑病性精神病,临床上少见。社会、心理因素如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孤独,在生活或工作中精神受到刺激,均可诱发本病。患者常常有一定文化程度,有高度道德原则,其人格特征为,精神紧张,敏感多疑、主观固执,平日对某种寄生虫危害人体的情况一知半解,便会促使其发病[1]。在过分焦虑的情况下,遇到皮肤偶有不适,便会引起其错误的理解,坐立不安,当医生否认其有皮肤寄生虫存在时,又难以使其相信。

    本文报告3例患者,其中2例女性,均有家庭上的精神创伤史,其中1例男性患者因对“疥疮”的错误认识导致其主观的认为疥虫还没杀死,并在皮肤内爬行的观念。在对其介绍疥疮疾病的知识后,收效不大时,采取暗示治疗,收到疗效。提示临床医生注意,对首诊患者应进行准确的疾病介绍,以防患者对疾病产生错误的认识。例1患者在经过多种治疗仍无疗效,考虑与患者顽固地坚持其错误信念有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16.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河口医院皮肤科 257200

作者: 禚炬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