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31卷第4期

腹壁切口皮肤及皮下间断全层缝合60例临床分析

来源:《滨州医学院学报》
摘要:【关键词】腹部手术间断全层缝合我院2006年1&mdash。12月,对腹部手术病人采取皮肤、皮下脂肪间断全层缝合法,观察60例,并与2005年同期的60例病人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2缝合方法观察组60例病人腹壁切口均为下腹正中纵切口。缝合腹壁时缝针选择皮肤三角针,缝线选择4号丝线。...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腹部手术 间断全层缝合


    我院2006年1—12月,对腹部手术病人采取皮肤、皮下脂肪间断全层缝合法,观察60例,并与2005年同期的60例病人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2006年1—12月间60例开腹病人,均为妇科病人,其中子宫切除手术30例,卵巢肿瘤手术18例,宫外孕手术12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7岁;测脂肪厚度在1~2 cm者9例,2~3 cm者41例,≥4 cm者10例。对照组:2005年1—12月间60例开腹手术病人,也均为妇科病人,其中子宫切除手术32例,卵巢肿瘤手术17例,宫外孕手术11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5岁;测脂肪厚度在1~2 cm者10例,2~3 cm者40例,≥4 cm者1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病情状况、脂肪厚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对比性。

    1.2  缝合方法  观察组60例病人腹壁切口均为下腹正中纵切口。缝合腹壁时缝针选择皮肤三角针,缝线选择4号丝线。缝合前按常规进行彻底有效止血,然后用角针穿4号丝线全层间断缝合皮下及皮下脂肪。缝合时一定要注意兜底,进针距切口边缘1~1.5 cm,针距为1.5~2 cm,逐一缝合,待全部缝合完毕后一起打结,间断褥式外翻缝合皮肤切缘,有齿镊子整齐对合皮肤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即用1号丝线分别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且每缝完一针即由助手打结。

    1.3  术后处理  术后6 h内放置小砂袋压迫切口,术后3 d常规行腹部切口换药一次,于术后7~8 d拆除缝线,如有感染,提早拆线。

    1.4  结果  观察组60例中有4例于术后4 d发现有轻微缝线反应,但无1例腹壁切口出现红肿、硬结,亦无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感染或裂开。拆线全部甲级缝合,甲级愈合率达100%。对照组60例中,脂肪液化2例,红肿、硬结2例,感染1例,甲级愈合55例(91.67%),乙级愈合4例(6.67%)。两组甲级愈合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讨论

    由于女性脂肪分布的特点,妇科下腹部纵切口常因皮下脂肪厚及其他因素引起非感染性裂开。其原因与自身愈合能力低如合并贫血、极度营养不良、肝肾疾病、糖尿病等使局部组织愈合力减弱有关;张力性因素如各种原因致腹压增加,使切口处于不稳定状态也是愈合不良的原因;此外,皮肤、皮下脂肪的缝合方法及缝合材料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关键,如缝合不当,致组织坏死,引起渗液,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影响切口愈合,甚至切口裂开,缝合线选择不当,缝合时线头过多,异物刺激也影响伤口愈合[1]。所以说腹部切口愈合成为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虽然切口愈合与许多因素有关,但手术时缝线技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往传统缝合法用1号丝线分别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皮下组织内留有缝线,丝线结异物刺激较大,缝合针数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若脂肪层缝得一边高、一边低,影响切口愈合,打结后切口基底部暴露不清,容易遗留死腔,故红肿、硬结、脂肪液化、感染的发病率高,且一旦感染换药时间长,如不清除线头,切口不易愈合,且易形成窦道管。与之相对比,采用皮肤、皮下间断全层缝合法后,缩短了手术时间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切口甲级愈合率。我们认为皮肤、皮下间断全层缝合法有以下几点优点:①术中省时,组织暴露时间短,明显缩短手术时间;②不容易遗留死腔;③腹部切口缝合线少,切口平软,异物刺激小,甲级愈合率高;④疤痕组织小,日后不易出现线头排斥反应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中秋.下腹部纵切口皮肤皮下脂肪全层缝合56例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5):95.


作者单位: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257000

作者: 刘文化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