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5年第5卷第3期

三叉神经部位带状疱疹的联合治疗效果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China)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主要侵犯皮肤和神经系统,三叉神经部位的带状疱疹所占比率较小,临床多见于老年人,症状严重、疼痛剧烈、常合并多种严重的并发症。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近5年来选用无环鸟苷、地塞米松(对照组)和伐昔洛韦、胸腺肽、地塞米松与He-Ne激光联合(治疗组......

点击显示 收起

  Analysis of results of combined treatment of trigenminal herpes zoster.WANG Zhen,ZENG Hui-ming,WANG Wei.(Department of Dermatosis of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College,Haikou570102,Hainan,P.R.China)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主要侵犯皮肤和神经系统,三叉神经部位的带状疱疹所占比率较小,临床多见于老年人,症状严重、疼痛剧烈、常合并多种严重的并发症。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近5年来选用无环鸟苷、地塞米松(对照组)和伐昔洛韦、胸腺肽、地塞米松与He-Ne激光联合(治疗组)治疗85例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5例患者均为门诊及住院病人,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将患者按就诊日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发病时间最短2d,最长8d,平均7.4d。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发病时间最短3d,最长7d,平均6.5d。   

  1.2 临床表现 两组患者的临床皮损疼痛程度、病程,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病例中75例患者为簇集性水疱,伴单侧或双侧眼脸水肿,严重者出现血疱坏死;10例患者仅见红色丘疹、丘疱疹。发病部位:侵犯三叉神经眼支60例;侵犯三叉神经上颌支者15例,侵犯三叉神经下颌支者5例;其中三叉神经眼支与上颌支同时被侵犯3例;三叉神经上颌支与下颌支同时被侵犯者2例。   

  1.3 治疗方法 随机单盲分为二组,第一组为治疗组:①伐昔洛韦胶囊(四川明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0.15g/粒)0.3g,2次/d;②胸腺肽针剂(吉林玉皇药业有限公司50mg/支)100mg静脉滴注或肌注,1次/d;③地塞米松针5mg静脉滴注或肌注1次/d,5d后逐渐减量;④HN-1660氦氖激光治疗仪穴位及疼痛部位照射,每次每穴位照射10min,1次/d,总疗程为9d。第二组为对照组:①阿昔洛韦针剂0.5g静脉滴注,1次/d;②地塞米松针5mg静脉滴注或肌注,1次/d,5d后逐渐减量。9d为一疗程。两组用药期间,均辅以甲 氰咪胍,及消炎痛口服,于用药后第3d、第9d观察疗效。   

  1.4 疗效判定 疗效标准 [1] :痊愈为皮疹完全消退,但可遗留色素沉着或干燥痂皮,局部痛痒感觉消失;显效为皮疹消退≥70%,局部痛痒明显减轻;有效为皮疹消退≥30%,局部痛痒减轻;无效为皮疹消退不足30%或加重,局部痛痒感无减轻,甚至加重。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伐昔洛韦组显效率为95.65%,阿昔洛韦组显效率为74.36%,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治疗组发生10例占21.7%,对照组24例占46.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两组病例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三叉神经是面部的重要感觉神经,被病毒侵犯时,由于其发病部位特殊,常常合并较严重的并发病症 [2] 。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口服后能迅速转化为阿昔洛韦和L-缬氨酸,其生物利用度可达65%,较口服阿昔洛韦高3.5~5.5倍,且血浆浓度接近于静脉注射阿昔洛韦 [1] 。目前认为机体对水痘—带状疱疹的特异性免疫是细胞免疫 [3] ,表现为辅助T细胞减少,抑制性T细胞增多,许多学者发现带状疱疹患者IL-2水平低于正常人群 [4] ,胸腺肽作用于T淋巴细胞,促进T淋巴细胞的成熟分化,并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IL-2,TNF干扰素等淋巴因子,产生免疫调节作用 [5] 。皮质类固醇激素能迅速抑制神经节和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的充血、水肿和坏死,防止粘连形成,减轻神经组织的炎症损伤,从而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6] 。He-Ne激光是一种光辐射能,具有生物刺激和调节作用,穴位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促进损伤神经恢复的作用 [7] 。本文伐昔洛韦组联合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起到抗病毒起效快,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从而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本组观察结果表明,在早期选择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    

  [1]谷沅珉,熊腊元,曹富英.万乃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29(1):43.   

  [2]吕俊文,藏晋华.眼带状疱疹合并病毒性脑炎一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6):373.   

  [3]冯永山,顾绍裘,王月贤,等.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外围血细胞促凝血活性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0,23(3):169.   

  [4]钱起丰.带状疱疹患者血清白介素-2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28(4):242.   

  [5]张符光,刘佃辛.胸腺和胸腺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6,4:137.   

  [6]解晓宪.斯奇康联合泼尼松治疗带水疱疹30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4,26(1):25~26.   

  [7]秦法军,王海兰,王林静,等.中药与He-Ne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8):38~39.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海口 570102.

作者: 王珍曾慧明汪伟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