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5年第5卷第4期

中药内外兼治湿、热和瘀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China)慢性盆腔炎,中医并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散见于古籍中的“带下病”、“热入血室”、“瘕”、“妇人腹痛”、“不孕”、“痛经”等症。慢性盆腔炎往往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方法很多,有一定疗效,但存在疗程长、复发率高等问题。为了探讨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在辩证论治的基......

点击显示 收起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used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moist heat pelvic inflammation.

  LI Zhao-ping.

  (Hainan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Medicine,Haikou570203,Hainan,P.R.China)
    
    慢性盆腔炎,中医并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散见于古籍中的“带下病”、“热入血室”、“瘕”、“妇人腹痛”、“不孕”、“痛经”等症。慢性盆腔炎往往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方法很多,有一定疗效,但存在疗程长、复发率高等问题。为了探讨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了中药内服、外敷、保留灌肠、电磁波照射(TDP)与单纯中药汤剂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海南省中医院2001年1月~2004年1月门诊病人。入选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平均年龄(35.7±4.5)岁,病程(4.5±2.1)年;重度40例,中度22例,轻度8例,其中有盆腔炎性包块者20例。对照组62例,平均年龄(32.1±3.7)岁,病程(3.6±1.9)年;重度36例,中度19例,轻度7例,其中有盆腔炎性包块18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确诊,并根据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湿热瘀结证的诊断标准选择病例。

    1.3 评分标准 子宫活动受限、压痛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5分;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5分;下腹腰部酸痛下坠3分;带下增多1分;低热1分;经期腹痛1分;病程每增加1年加0.5分。以上累积分在15分以上者为重度;10~14分为中度;5~9分为轻度。

    1.4 疗效的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恢复正常,积分为0分。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治疗 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后无改善。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①内服中药以《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处方: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各9g。热甚者加蒲公英15g,痛甚者加蒲黄、五灵脂各9g,下腹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9g,每日1剂,水煎服。②外敷《医宗金鉴》金黄散,由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原朴、甘草、天花粉10味药组成。研细末,以水蜜煮调温热外敷双侧下腹部疼痛部位。每次250g,每天1次。③TDP照射患处。④保留灌肠是以海南省中医院妇产科协定灌肠处方:银花藤、虎杖、紫花地丁、皂角刺、丹参各20g,大黄10g,延胡索、败酱草各15g,水煎煮,取汁150ml,温度37℃,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约14cm,至少保留30min以上,每日1次。治疗均以10d为1疗程。

    1.5.2 对照组 单一内服中药治疗,方剂疗法同治疗组。

  2 结果

    2.1 1疗程后2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表1 1疗程治疗后2组治疗结果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疗程后2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2。表2 2疗程治疗后2组治疗结果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的病因主要以感受外邪湿热毒为主,病位在胞宫、胞脉,湿浊热毒雍盛,瘀阻胞脉,气滞血瘀,日久成,乃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发病机理。

    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仍是目前妇产科疾病临床治疗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途径是其重点内容。通过临床检验,采用中药内服、外敷,FDP照射,中药灌肠是治疗慢性盆腔炎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依据辩证施治的原则,运用桂枝茯苓丸为主方随症加减,中药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方中桂枝温通血脉,茯苓利湿健脾,以助祛瘀行血化湿,牡丹皮、芍药、桃红活血化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茯苓丸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抗炎、镇痛、镇静及雌激素样活性作用 [1] 。金黄散为院内制剂,功用:清热化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中药灌肠由银花藤、虎杖、紫花地丁、皂角刺、丹参、大黄、延胡索、败酱草组成,且有活血化瘀、清热祛瘀之功。TDP照射,其理论依据是电磁波对生物体微量元素存在状态下有强烈影响的理论。TDP治疗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调节生理机能及消炎、镇痛效果,同时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有利于药物吸收。

    通过临床验证,中药内、外兼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较单一内服中药更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
    
  收稿日期:2005-04-10
  作者单位:海南省中医院,海南海口 570203.

作者: 李兆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