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第6卷第8期

邹城市控制白喉效果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摘要:China)白喉曾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急性传染病。随着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人群中形成了稳固的免疫屏障,邹城市自1975年以来连续29年无白喉病例发生。本文对历年来白喉发病、预防接种、白喉监测进行总结,分析评价白喉控制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2免疫监测方法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及锡克氏......

点击显示 收起

  Results in the control diphtheria in Zoucheng City.

  BO Xiang-guo,WANG De-ping.

  (Zoucheng Munici-pal Health and Anti-epidemic Station,Zoucheng273500,Shandong,P.R.China)
    
      
  白喉曾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急性传染病。随着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人群中形成了稳固的免疫屏障,邹城市自1975年以来连续29年无白喉病例发生。本文对历年来白喉发病、预防接种、白喉监测进行总结,分析评价白喉控制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情资料 来源于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法定传染病报告年报。
   
  1.2 免疫监测方法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及锡克氏试验。
   
  1.3 白喉带菌调查 采用咽拭子采样,用亚碲酸钾琼脂培养。
   
  1.4 疫情监测 根据全国法定传染病调查方案要求进行。

  2 结果
   
  2.1 白类疫苗接种 邹城市自1964年开始进行白类接种,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64~1974,由于疫苗供应量少,接种人数少,接种率仅30%~50%,对于降低发病率未起到明显作用。第二阶段为1975~1979年,疫苗供应充足,开展了儿童突击接种,人群免疫水平有了较大程度提高,对于控制和消除白喉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三阶段为1980年实行计划免疫至今,加强了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了免疫程序,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并保持较高水平,保持了消除白喉成果。
   
  2.2 免疫监测
   
  2.2.1 免疫成功率监测 1984~1994年采用间接血凝法对354名3~6月龄儿童进行了免疫成功率监测,成功率为98.24%。免疫后白喉抗毒素平均含量为0.6427IU/ml,超过了0.01IU/ml的保护水平。

  2.2.2 人群免疫水平
   
  2.2.2.1 白喉锡克氏试验 1983~1994对3249名1~39岁人群进行了锡克氏试验,保护率为89.56%,各 年龄组保护率为86.31%~92.57%之间。
   
  2.2.2.2 血清学监测 1984~1994年对1423名2~3岁人群进行了白喉免疫水平监测,抗体阳性率为92.2%,平均抗毒素为0.0451IU/ml。将监测对象按2~4,6~8,13~15,20~39分为4个年龄组,抗体保护率分别为97.54%,96.88%,92.8%,81.11%。
   
  2.2.3 白喉带菌调查 1989~1998年间连续对0~40岁之间的人群进行白喉带菌检索,共采集咽拭子3239份,均未培养出白喉杆菌。

  2.3 白喉发病及疫情监测
   
  2.3.1 发病情况 全市自1975年终止发病至今已连续29年无白喉病例,对有记载疫情年份(1956)以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全市共发病1929例,年均发病率20.4/10万,死亡194例,病死率10.06%,年均死亡率2.05/10万,整个流行过程可分为以下3个时期。高发病阶段(1956~1963),该时期无任何预防措施,疫情呈大流行,最高年发病率达164.2/10万,死亡率16.73/10万,病死率10.19%,年平均发病率为48.4/10万。低发病阶段(1964~1974),由于白喉类毒素的应用,发病率明显下降,疫情呈散发或局部小流行。年平均发病率为4.9/10万,死亡率为0.58/10万,病死率为11.79%。无发病阶段(1975年至今),该时期主要是加强了白喉类毒素的接种工作,其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均有显著提高,形成了牢固的人群免疫屏障,有效的阻止了白喉的发生和流行,见表1。
    
  表1 邹城市1956~2004年白喉发病及死亡统计(略)
   
  2.3.2 疫情监测 为严防白喉病例漏报,加强疫情监测,根据全国疫情漏报调查方案,邹城市自1982年以来,每年对全市各级医疗单位进行疫情漏报调查,共调查22次,未发现白喉病例。
   
  3 讨论
   
  白喉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在未开展白类接种前,白喉在邹城市广为流行,发病最高年份为1960年,发病率164.2/10万。自广泛开展白类接种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尤其是70年代后,随着全市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适龄儿童白类接种率逐年提高,使白喉发病得到有效控制。自1975年至今连续29年无白喉病例发生。这充分说明,通过对人群进行白类接种是消除白喉的根本途径。
   
  根据《全国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人群中白喉保护水平达到80%以上可控制白喉的流行,达到90%以上可以控制发病,血清中抗毒素达到0.01IU/ml,即对白喉有免疫力。本市1984~1994年的免疫水平监测中,血清中白喉抗毒素阳性率为92.2%,血清中平均抗毒素为0.0451IU/ml,说明邹城市在人群中已建立了较高的免疫屏障,达到了控制发病以致基本达到消灭白喉水平,这与29年来无白喉病例发生相吻合。
   
  由于多年无白喉病例,隐性感染机会减少,获得的免疫力随时间推移而下降。 [1] 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覆盖率,加强DT接种,确保人群高的免疫水平。同时,加强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高危地区和人群,保持我市无白喉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玉平,吴炳娟.白喉消除策略及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2,8(2):68.

作者: 薄祥国,王德平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