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6期

汕头市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及防制对策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探索适宜的防制对策。方法对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监测、实验室结果及疫情调查处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汕头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177例,发病率为18。疫情波及1区个8个镇(街道),病例集中在9~10月份,流行期为53d。...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探索适宜的防制对策。 方法 对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监测、实验室结果及疫情调查处理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汕头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177例,发病率为18.72/10万。疫情波及1区个8个镇(街道),病例集中在9~10月份,流行期为53d。临床表现以轻型登革热为主。在7份急性期病人的血标本中分离出3株登革Ⅰ型病毒。病例以多点散发流行为主。疫点媒介密度高,传染源未及时发现是造成传播扩散的主要因素;设立定点医院,开展地毯式病例搜索和清理伊蚊孳生地是疫情得到较快控制的主要措施。 结论 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疫情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的,病例临床症状轻。以疫情多发区为中心,以周边区为重点,采取加强传染源控制管理和清除蚊媒孳生地及疫点紧急灭蚊等综合措施,是较快扑灭疫情的有效防制对策。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 防制对策

  The prevalent situation of dengue fever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Shantou City in 2006.

  YAO Li-jun, HUANG Jian-yun, SHE Huan-zhao, et al.

  (Shanto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hantou 515031,Guangdong,P. 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dengue fever and control results in Shantou City in 2006 for formulating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Data concerning monitoring of dengue fever, laboratory results and management of infections in 2006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177 confirmed dengue cases with the incidence of 18.72/100 000. The prevalance of dengue fever lasted 53 days in 8 townships and a district. The symptoms of most cases were light. Three strains of dengue virus belonged to Dengue I virus were isolated. The cases were sporadically distributed. The main causes leading to the prevalent were high density of vectors, delay idenfication of sources of infection. The principal measures adopted were widely activie detection of infections and clearance of vector breeding sites.  Conclusion  This prevalence of dengue fever in Shantou City is due to infection of Dengue I virus. The  integrated measures are effective in the control of the prevalence of dengue fever in Shantou City.
   
  Key words:Dengue fever;  Prevalence;  Control measures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流行最为严重[1]。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南临南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登革热自1985年以来,多次发生不同程度的流行[2],是汕头市重点防治的急性传染病之一。为了进一步掌握我市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加强防治措施,现对我市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治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全市2006年登革热监测资料和登革热疫情现场病例个案调查、疫点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各项资料。常住人口资料来自国家统计局。

  1.2  调查与检测方法

  1.2.1  疫情现场由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进行病例个案和确定疫点的调查,组织社区灭蚊清源队伍进行疫点(区)处理。

  1.2.2  监测工作按照《全国登革热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项目进行操作。

  1.2.3  传染源管理凡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均送入定点医院和卫生院诊治和隔离观察。

  1.2.4  血清学检测  采集急性期病人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热病例IgM和IgG抗体;应用PCR对登革热病毒进行检测和鉴定。

  1.2.5  病毒分离鉴定  采集急性期病人血清,送至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C6/36细胞培养技术进行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然后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毒株鉴定。
  
  1.3  病例诊断标准及搜索病例定义  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 216-2001),进行病例确诊和临床诊断分类。开展疑似病例主动搜索的病例定义为:自2006年9月以来,出现发热、皮疹并伴有局部或全身酸痛症状的当地居民。

  2  结果

  2.1  疫情报告  2006年,全市报告确诊登革热病例177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4例),无发生死亡病例,发病率为18.72/10万(177/945 576)。病例均分布在澄海区,疫情波及5个镇3个街道27个村居。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澄海区莲华镇94例,东里镇64例,凤翔街道7例、澄华街道6例,盐鸿镇、广益街道各2例,溪南镇、莲上镇各1例。其中莲华、东里、盐鸿、溪南和莲上镇相毗邻。疫情以莲华镇、东里镇较严重。发生疫情较多的村庄在地理位置上连接在一起,部分居民区交错,人员来往密切。广益、澄华、凤翔为澄海城区街道,3个街道相邻,与莲华镇距离10多公里,疫情呈散发性,多为1户1例分布,177例病例分布在157户,平均每户1.13例,其中1户2例11宗,1户3例的有3宗,1户4例的有1宗。15宗1户多例的个案中,病例均在相同潜伏期内发病,家庭成员发病间隔最短的是1d,最长的是5d。

  2.2.2  时间分布  首例病例9月9日发病,最后1例在10月30日发病,流行持续时间53d。9月20日前病例处于散发状态,日发病数在2~4例,至9月20日病例逐渐出现上升趋势,日发病数超过4例,9月25日~10月9日为发病高峰,日发病数为4~12例不等,平均8.3例,10月10日起病例明显减少,每日发病0~3例不等(图1)。

  图1  汕头市2006年登革热发病日分布(略)

  2.2.3  人群分布  177例病例中男性72人,女性105人,男女比例为1:1.46。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78岁,5~20岁占病例总数的25.99%,30~55岁占病例总数的48.58%。病例职业分布集中在农民、家务待业人员和学生,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8.42%、22.60%和19.77%。疫情集中的莲华、东里镇中以农业人口居多,当地男性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因此妇女和少年儿童所占发病比例较高(图2)。

  图2  汕头市2006年登革热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略)

  2.2.4  临床特点  统计156例登革热住院病人症状,其中发热155人,占99.36%;有头痛肌痛或关节痛之一者146人,占93.59%;皮疹150人,占96.15%;颜面潮红77人,占49.36%;呕吐6人,占3.85%;结膜充血6人,占3.85%;淋巴结肿大1人,占0.64%。

  2.2.5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测:从澄海区莲华镇7份急性期病人的血标本中分离出3株登革Ⅰ型病毒。血清学检测:在报告的177例登革热病人中,登革热病毒抗体IgM阳性171例,登革热病毒荧光PCR检测4例,其中阳性2例(4例为临床诊断病例)。血常规检测:177例病人中白细胞减少82人,占52.56%;血小板减少30人,占19.23%。

  2.3  监测情况

  2.3.1  血清学监测  主动监测采集疑似登革热病例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血清,进行登革热特异性抗体检测,全市金平、龙湖、澄海和潮阳4个区共送检的发热病人血清标本117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M阳性6份,阳性率为5.13%,阳性样本全部来自澄海区(疫区)。另我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在流行前期采集健康人群血清100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阳性1份,阳性率为1.00%;在流行后期采集健康人群血清100份,检测结果全部阴性。

  2.3.2  蚊媒监测  疫情发生早期,26个疫点蚊媒密度较高,其中19个疫点布雷图指数在40以上,个别疫点最高的达89。疫情发现初期,由于防蚊灭蚊措施落实不到位, 10月9日,50%以上疫点的布雷图指数仍超过警戒值20;经采取反复地毯式清除孳生地的环境综合治理,到10月下旬,其他疫点包括发病较集中的莲花镇和东里镇布雷图指数才降至5以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4  控制措施及其效果

  2.4.1  设立定点医院,控制传染源  指定澄海区人民医院和东里镇卫生院做为登革热定点免费收治医院(病人医疗费由政府负责)。所有的病人和疑似病例均送定点医院进行明确诊断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15d,传染源管理得到全面落实。定期对隔离区周围100m范围进行灭蚊,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疫情传播。

  2.4.2  确定病例定义,开展主动搜索  疫情发生后,由市、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组成防控队伍对每个个案进行调查,、核实,严格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疑似病例的主动搜索,累计搜索居民4 594户14 610人,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299例,均免费住院隔离治疗,减少二代传播的出现。

  2.4.3  加强疫情报告,开展效果评估  及时向各级医疗机构通报疫情,严格报疫制度。疾控部门及时分析疫情发展趋势。开展病例疫区、疫点环境媒介密度监测工作,市、区二级疾控中心对新发疫点每3天进行一次布雷图指数监测,及时评价灭蚊效果,提出防控措施。

  2.4.4  成立清源队伍,清除孳生地  针对各疫点早期布雷图指数普遍较高的特点,成立以村居为队伍的清源专业队伍,对疫点(疫区)采用敌敌畏进行彻底的紧急灭蚊和清除孳生地工作,按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原则,重点对家庭水生植物、闲置积水容器、在建停建工地、公共绿化带等易积水的地方进行地毯式的灭蚊与清源工作,及时降低蚊媒密度,减少蚊媒传播,这是疫情得到控制的直接原因。

  2.4.5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开展广泛持续的宣传,发动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疫区群众经过宣传教育后,由开始的不关心转为理解配合,最终主动投入到灭蚊清源活动中去。

  3  讨论
   
  本次疫情的流行因素分析:①汕头市从上次(2002年)发生登革热流行至今已有4年,人群的抗体水平已明显下降,这可以从一般健康人群流行前期血清学监测登革热IgG抗体水平仅为1%得以印证。提示易感人群大量积聚,人群普遍易感。②气候条件适合媒介伊蚊的繁殖。2005年定点监测8~10月份是我市白蚊伊蚊的密度高峰期[2,3]。本年调查显示:疫情发生早期媒介伊蚊的密度较高,一旦出现传染源,易造成疫情的暴发或流行。③本次疫情是由临床表现最轻型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的,多数病人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以轻型为主[4],且登革热特异性抗体在发病后4~5d才能检出,致使传染源难以及时发现。四、疫情发生在农村,人口居住密集,群众的防蚊意识不高,有种养水生植物习俗,卫生环境较差,蚊媒孳生地较多,居民住宅大多缺乏防蚊设施,传播途径难以在短时间内切断,造成疫情易于扩散。
   
  汕头市在1985年、1987年、2000年、2002年分别发生四次不同程度的登革热流行,2006年是登革热在我市第五次流行,从流行的间隔期分析,登革热在我市2~4年呈现一个流行高峰(除第二次至第三次流行的间隔较长外)。提示在今后在的防制策略上,要高度重视在流行高峰到来前的预警和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发病率和流行强度。
   
  登革热在我市流行的地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性。1985年发生在金园区,1987年疫情集中在澄海区;2000年病例主要分布在金园区和澄海区,2002年主要发生在金园区,2006年疫情又局限在澄海区。金平区和澄海区已反复多次发生登革热疫情,在今后的防制策略上应建立以多发区为中心,以周边区为重点的监控防线,在流行季节到来前,综合治理媒介伊蚊,对伊蚊媒介的防治应从卫生部门包办转变为社区群众人人参与的活动。重点做好平时的防治工作,有效把布雷图指数控制在20以下;加强基层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疗和防疫人员对登革热诊疗水平和疫情调查、处理技术,增强疫情报告意识;扩大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血清学监测范围,及时发现传染源。在流行期,在加强疫情报告、控制工作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及时开展控制策略的评估,及时调整并采取更具针对行的措施,在短时间内(疫点在5d内,疫区在15d内)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蒙中秋.全球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的流行态势及我国口岸监测管理[J].中国热带医学,2005,5(7):1463~1468.

  [2] 陈建东,陈婉,陈红英,等.2005年汕头市登革热定点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402~1403.
  
  [3] 罗会明. 登革热防治手册[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4] 陈敏红,王依妹,林艳,等.福州市2004年登革热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6,12(1):95~96.


作者单位:汕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汕头 515031.

作者: 姚丽君,黄建云,佘焕昭,张旭彬,许璐,廖朝晖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