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6期

中药保留灌肠治溃疡性结肠炎43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3例予中药处方煎液灌肠,对照组37例予内服柳氮磺胺吡定0。灭滴灵100mg,地米塞松5mg灌肠,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疗效。...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3例予中药处方煎液灌肠,对照组37例予内服柳氮磺胺吡定0.5mg,每日3次;灭滴灵100mg,地米塞松5mg灌肠,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中医药疗法 灌肠

  慢性非特异结肠炎是临床多见的疑难杂病之一,病情不稳,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治疗较为棘手[1]。我们于2000~2006年,对4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煎液保留灌肠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详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及部分住院患者,观察病例共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3例,男性23例,女姓17例,年龄在19~67岁之间,其中20岁以下3例,21~40岁20例,41~50岁16例,51岁以上4例。对照组37例,男性21例,女姓16例,年龄在18~64岁之间,其中20岁以下2例,21~40岁9例,41~50岁14例,50岁以上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以统计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9月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2],均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下粘液或脓血病病史。急性发作期可有10余次,伴大便滞下不爽,里急后重,舌苔多厚腻或黄腻。

  1.3  辅助检查  全部病例患者治疗前均检查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免疫球蛋白、结肠镜等,大便常规见粘液或脓血便,镜检红、白细胞满视野28例,其余白细胞20个以上,红细胞均在6个以上。大便培养未见细菌生长,结肠纤维镜:病灶局限于直肠者30例,直肠及乙状结肠者34例,全结肠者4例;结镜下见: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有散在出血点7例;伴见较密集出血斑、片、粘膜糜烂者37例,粘膜溃疡者38例,病理检查为慢性炎性改变。

  1.4  治疗  按急、慢性的临床症状相应按急性发作期、缓解期给予中药煎液保留灌肠治疗。

  1.4.1  急性发作期  症见:大便次数增多10余次每日,伴见脓血、粘液,大便粘滞难排,里急后重,舌边红,舌苔多厚腻,脉象弦滑数。治疗组:予清热燥湿,活血和络法保留灌肠治疗[3],处方组成:白头翁15g、苦参10g、大黄15g、公英15g 、槐花15g、赤芍15g,以上方药加水400ml煎沸15~20min取汁100ml待煎液温度为39℃左右,每晚睡前1次灌保留1h。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0.5g,灭滴灵0.4g,配合地塞米松5mg,灭滴灵100mg灌肠7d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

  1.4.2  缓解期  症见:腹闷痛、腹泻,每日3~4次,或伴见大便3~4d一解,大便胶粘伴粘液,口干,舌尖红,苔白或薄黄腻,脉弦滑。治疗组予健脾益气活血法保留灌肠治疗[4]。处方组成:党参15g、北芪15g、赤芍15g、大黄10g、淮山15g、白芨10g,治疗方法同上。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片0.5g,每日2次,以巩固疗效。以2wk为疗程。

  1.5  疗效标准  根据《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学术研讨会疗效标准制定》[2]疗效标准评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粘膜基本正常,停药6个月后,观察无复发病理检查未见炎性改变。好转:临床症状消失,结肠粘膜糜烂或溃疡消失,肠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份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粘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43例,临床治愈17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8%;对照组37例,临床治愈10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7.5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结果表明中药灌肠治疗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略)

  3  典型病例
   
  林某,女,36岁,干部,2001年11月21日,就诊。主诉反复发作性腹痛,伴且脓血便6年,加重5d。6年前因湿雨天,进食生凉食物后突然觉腹痛,腹胀大便次数日10余次,见脓血粘液,曾在社区卫生所予复方新诺明、灭滴灵、黄连素等内服,症状减轻。渐见劳累后或阴雨天则易发作,症状反复,多处求医,收效甚微,近日余又见腹部闷痛,近5d来症状加重,腹部绞痛不适,大便次数增多,伴见脓血及粘液,里急后重,纳呆,肢倦乏力,舌质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大便常规:脓血便,红、白细胞满视野;大便细菌培养3次无菌生长。结肠检查:直肠—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可见2外浅表溃疡,约0.5×0.4cm大小,底部白苔附着,周围粘膜红肿、糜烂,肠腔可见部分粘液,横结肠4处可见0.3cm×0.4cm球形隆起,色泽鲜红,病理活检:①慢性炎性细胞改变②结肠息肉,西医诊断为①溃疡性结肠炎②结肠息肉,中医诊断为:痢疾。辨证为湿热蕴结,肠络失和,法拟清热燥湿,活血和络,予处方:白头翁15g、苦参10g、大黄15g、公英15g 、槐花15g、赤芍15g。以上方药加水400ml煎至100ml,待温度降到39℃时于每晚睡前2h灌肠,保留1h。用药期间忌服油腻辛辣燥热之品。7d后,腹痛减轻,脓血便消失,仍存粘液便,大便溏烂不爽,排便不畅感,纳转佳,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继予缓解期治疗,予健脾理气、活血法,处方:党参10g、北芪10g、白芨10g、赤芍10g、淮山15g,大黄10g煎药及灌肠法同前,2个疗程后,大便形态基本正常,每日1次,腹部疼痛胀闷,便时不畅感诸症消失。复查纤维结肠镜:肠粘膜正常,病理检查无异常,嘱服参苓白术丸巩固。追访2年病情未见复发。

  4  讨论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不甚明确,多将其归于免疫异常,遗传、感染、精神因素、过敏等。
   
  中医则将其归属于腹痛、泄泻、痢疾、滞下、肠辟等[3],范畴据临床治疗来看,病因病机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外感六淫之邪,加之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水湿内生,浊邪内蕴,相互胶结,大肠气机失常,脉络受损,则见腹痛,便带脓血粘液,气机升降失调,故见里急后重感,滞下不爽。本病病位在脾、胃、大肠,属本虚标实之证,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治疗予清热燥湿和络,健脾益气活血。本篇选用灌肠的方药中,白头翁清热燥湿,凉血止痢,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除了解毒止痢疾作用,还具有镇痛作用[6];大黄清热燥湿,活血祛痰止血,现代药理认为可明显降低结肠炎大鼠的死亡率,减轻结肠重量,缩小溃疡面积[5];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止痢,研究认为可提高小鼠细胞免疫和非物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6];槐花清热祛肠风,止血,现代药理认为其可明显缩短实验小鼠的出血和凝血时间[6];苦参清热燥湿,其含苦参碱有轻微镇痛作用[6];北芪益气健脾生肌,现代药理认为其可改变细胞免疫系统,黄芪苷具有镇痛作用[6];党参健脾益气补中,可改善机体的免疫[6];淮山健脾、益气养阴补五脏,其煎剂对白兔离体肠管节律性活动有明显作用。白芨生肌止血,《福建药物志》:“具化瘀止血治便血作用”。现代药理认为其具有止血作用[6],《本草纲目》认为其:“益肾气,健脾肾止痢”。赤芍活血散瘀,现代药理认为其有镇痛作用[6]。综观全方药物主要功效,紧密切中病因病机,通过灌肠方式,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药物的效能。每用之则如桴击鼓,病疴得解。

【参考文献】
    [1] 柳文,沈琳.乌梅丸合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1):35~36.

  [2] 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病学术研讨会[J].中华消化杂志,1993(6):354.

  [3] 林健.整肠汤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35例[J].河南中医2003,(3):22

  [4] 吴之祥. 益气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8例[J].江苏中医,1995,(11):13.

  [5] 刘莉. 王志鹏. 大黄多粘对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CD4+T细胞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1):41.

  [6] 实用中药辞典[A].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65), (2022), (2028), (2082), (1072), (1570), (526), (132).


作者单位: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 湛江 524003

作者: 陈怡君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