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7期

某厂噪声作业工人连续4年听力损伤纵向监测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某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情况4年的连续监测,了解其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情况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某厂2001~2004年有接受听力检查并无明显内耳疾患的噪声作业人员为观察对象,统计区间发病率、患病率,并对不同年份的患病率及不同工龄组的工人听力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某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情况4年的连续监测,了解其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情况的动态变化。 方法 选择某厂2001~2004年有接受听力检查并无明显内耳疾患的噪声作业人员为观察对象,统计区间发病率、患病率,并对不同年份的患病率及不同工龄组的工人听力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随着噪声接触时间的增加,患病率逐年上升,2001年患病率为45.00%,2002年患病率为49.17%,2003年患病率为55.83%,2004年患病率为60.00%,2001年与2004年的患病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损伤率随工龄延长而升高(P<0.05)。 结论 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损伤程度与其噪声暴露的年限存在剂量- 反应关系。

【关键词】  噪声 听力损伤 患病率

  工业噪声是噪声作业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之一。噪声作业人员受噪声危害而引起听力下降的报道较为多见,但对其进行连续观察的报道则甚少,为探讨噪声作业工人在连续几年内的听力损伤的变化,从2001~2004年,对某厂的120位噪声作业工人进行连续4年的听力监测,并将所得资料做纵向调查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造纸厂2001~2004年有接受听力检查并无明显内耳疾患的120名噪声作业人员(其中男112人,女8人)为观察对象。受检人员的工种包括排锯、压榨、投料、磨木、切片等,接触噪声强度为85dB(A)以上的稳态噪声,时间为每天8h,每周5d。

  1.2  方法  ①听力测试:采用丹麦GSI-16听力计,在工人脱离噪声岗位至少12h后,在周围环境噪音小于30 dB(A)的隔音室内进行测试,并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听力损害,按照GBZ49-2002《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进行年龄修正后,对结果进行判定。②噪声测定:采用ND10型声计级,按照《工业企业噪声测试规范》要求,对噪音车间环境进行测试。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Excel进行收集分类汇总,并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噪声监测结果  将4年所得噪音数据输入SAS8.0,从残差图可观察出数据具有方差齐性,采用SNK法进行多重比较,得出4年的噪音均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接触噪声工人患病率  对不同年份的患病率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2001年的患病率与2004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4,P=0.020<0.05),其余各年份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1  某造纸厂噪声测定结果(略)

  表2  某厂120名接触噪声工人患病率(略)

  2.3  不同工龄组噪声作业人员4年听力测定综合情况  对不同工龄组听力损害情况进行χ2分析,显示工龄组之间听力损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3,P=0.004<0.05),10年以下的工龄组与其它两个工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11,P=0.008;χ2=11.034,P=0.001;P均<0.05),10~20年与>20年这两个工龄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P=0.723>0.05)。见表3。

  表3  不同工龄组噪声作业人员测定综合情况(略)

  3  讨论
   
  生产性噪声普遍存在于生产作业场所,随着中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噪声性听力损伤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噪声引起听力损伤早期主要在高频,继而累及语频,出现语言听力障碍。从该厂4年来的噪声环境监测资料看,噪声的平均值没有显著改变。在噪声作业人员听力监测资料方面:在该厂4年观察期中,共有病例64个,以高频听力损伤为主。随着噪音接触时间的增加,患病率逐渐上升,2001年患病率为45.00%,2002年患病率为49.17%,2003年患病率为55.83%,2004年患病率为60.00%,2001年的患病率与2004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4年的噪音接触中,噪声对工人们的听力损伤是比较严重的,其余各年份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噪声对工人们的影响是需要一定噪音暴露量的积累才可出现显著性差异,而这个噪音暴露量的确定则有待继续作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此外,还发现有6名工人由高频轻度损伤发展到高频中度损伤,1名工人由高频中度损伤发展到高频重度损伤,还有1名发展到轻度语频损伤,提示工人的听力损伤程度在不断加重。在按工龄组将噪声作业人员分组后分析(表3),听力损伤率随工龄延长而提高(P<0.05),这和有关报道[3]是一致的。而10年以上的两个工龄组差异未见有显著性,原因可能为:一是接触噪音开始10年听力损伤进展快,以后逐渐缓慢[4];二是噪声作业人员随着工龄的延长,特别是发生听力损伤后,自我防护意识得到加强[5]。噪声对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损伤程度与噪声暴露的年限存在剂量- 反应关系趋势,因此该厂在加强个人防护以及噪声声源和传播过程的控制的同时, 应对噪声作业工人定期做噪声听力损伤监测,对已发现听力损伤者应及时缩短工作时间或调离接触噪声工作岗位,防止其听力损伤加重。

【参考文献】
    [1] 覃静,欧阳裕贞,黄永福.某厂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情况的连续观察及分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5,3(1):24~25.

  [2] 潘明伟,卢旭,麦兆生.噪声作业工人12例听力受损5年的追踪观察[J]. 职业与健康,2001,10(10):13~14.

  [3] 谢美意.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9,25(5):306.

  [4] 顾学箕,王兰.劳动卫生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56~159.

  [5] 王龙义,董恒兰,张伟.棉纺织业噪声危害状况的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2(6):364~365.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广州 510700; 广州市黄埔区卫生监督所,广东 广州 510700.

作者: 黄昱,林耀琪,甘圳尧,孙颖颖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