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8期

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主要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截至2005年,全球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大约为3500万,其中我国的感染人数就占1500万。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是一种流行面积很广、感染率较高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主要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截至2005年,全球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大约为3 500万,其中我国的感染人数就占1 500万。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是一种流行面积很广、感染率较高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病 流行概况 防治 对策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即肝吸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性疾病,也称为肝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又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群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和粘膜下血管,再加上虫体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的作用,可引起胆道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可表现为胆管炎、胆囊炎和胆结石等,重者可发生肝硬化。一些资料不断提示华支睾虫感染与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1~3]。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和东南亚国家。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大约在3 500万,其中我国的感染人数就占1 500万[4]。该病在我国是一种流行面积很广、感染率较高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2006年,该病被卫生部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现就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作一综述。

  1  流行概况

  1908年Heanley首次在我国发现华支睾病人。考古研究发现湖北省江陵县西汉古尸、战国楚墓古尸及荆门古尸体内均有华支睾吸虫虫卵,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5]。

  1.1  地理分布  1988~1992年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简称“首次寄调”)结果显示,华支睾吸虫感染呈现随水系流域分布的规律,我国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于外流区域的太平洋流域,以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及五大淡水湖泊为主,而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则无感染[6~9]。在我国大陆,除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未见华支睾吸虫病例报道外,其余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管理区都有该病流行或病例报道[4]。

  1.2  人群感染情况  首次寄调时,我国人群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0.365%,依此次调查结果推算,全国约有470万感染者。到2001~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简称“二次寄调”)时,我国人群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0.58%,较首次调查时有所上升,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推算,全国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约为1 249万[10]。华支睾吸虫流行较严重地区的有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东北三省朝鲜族居民聚住地,其中又以广东和广西两地流行最为严重。广东省是华支睾吸虫流行的重灾区之一,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824%[11]。1985~1995年伍德娥等对广东省南海市、佛山市及顺德市进行了一次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发现人群粪检虫卵阳性率为30.3%,最高的达57.3%[12]。“二次寄调”时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16.42%,位居全国之首[10]。广西也是华支睾吸虫病的重流行区之一,“首次寄调”时广西20个县100个调查点人群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1.20%(623/51 883);“二次寄调”时广西9个县(市)27个调查点的人群平均感染率是9.76%(1 365/13 990),二次调查感染率比首次调查时升高了7.1倍[13]。1992年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调查了45个县 (市),粪检虫卵平均感染率为15.70% ,其中宾县感染率高达67.58%[14],这在国内的报告中是较高的。蔡连顺等[15](2002)在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乌苏里江部分流域(三江平原地区)进行了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共调查了9个县1个市9 016人次,人群感染率为6.96%~66.85%,平均感染率为31.5%。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低或仅有散发病例的地区有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山西省等。如山西调查26个县市,仅在1个县发现有该虫感染,总感染率为0.002%,陕西也只有散发的病例报道。北京、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和湖北等省开展过大范围调查,这些省市华支睾吸虫感染也较为普遍,除个别地区感染较重外,其它地区感染率多在10%以下[16]。华支睾吸虫病在安徽省广泛存在,其中以淮北平原较为严重。徐伏牛等[17](1992)抽查24个县(市)102个点,共检查54 392人,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者784人,感染率为1.44%。其中淮北平原片644人,江淮丘陵片61人,大别山区片3人,皖中平原片46人,皖南山区片30人,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皖北平原、皖东丘陵、皖中平原、皖南和大别山区,其感染率分别为3.55%、0.53%、0.52%、0.36%、0.04%。朱玉霞等[18](2001)在淮南市区调查渔民和农民274人,其中男140人,女134人,经粪检华支睾吸虫卵阳性者116人,检出率42.3%,男女分别为51.4%和32.8%。

  1.3  中间宿主种类及感染情况  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由Masatom Muto于1918年发现[19]。在我国已证实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有4科6属9种,分别是纹沼螺、中华沼螺、长螺旋沼螺、赤豆螺、槲豆螺、长角涵螺、方格短沟蜷、瘤似黑螺、琵琶拟沼螺,其中尤以纹沼螺、长角涵螺和赤豆螺分布广泛,更为重要。这些螺均为坑塘、沟渠中小型螺类,适应能力强,这些螺的存在是造成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不可缺少的条件[5]。各种螺感染华支睾虫程度各地报道不同。李雪翔[20](1982)观察安徽阜阳地区纹沼螺和长角涵螺的感染率分别为15.45%和1.51%;李富春等[21](1998)报道广东韶关地区的纹沼螺和长角函螺的感染率分别为2.8%和0.8%;蔡连顺等[15](2000)报道纹沼螺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感染率为0.13%;李树林等[22](2002)调查表明广西省赤豆螺、纹沼螺、长角涵螺和赤豆螺的感染率分别为1.38%、0.45%、2.58%和1.99%。另外,有研究表明,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的毛蚴感染率与季节有密切关系。如安徽阜阳的现场调查表明,赤豆螺和纹沼螺的自然感染率以夏季为最高,秋冬季均为阴性。在四川安岳县,华支睾吸虫毛蚴感染赤豆螺以5~10月为最高,11~3月感染率几乎为0,这可能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也与当地在3月份大量施放人粪有关。在螺体内,华支睾吸虫一般只发育至尾蚴阶段,但也有报道华支睾吸虫在螺体内能发育成囊蚴,这可能是尾蚴成熟后因环境变迁,螺不能在水内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进一步发育为囊蚴[5,23]。   

  华支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由Kobayasai于1915年发现[24]。华支睾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性不强,一般淡水鱼均可作为其第二中间宿主,国内已证实的淡水鱼宿主有12科39属68种。但从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角度看,养殖的淡水鲤科鱼类,如草鱼、青鱼、鲢鱼、大头鱼、鲮鱼、鲤鱼、鳊鱼、鲫鱼等特别重要。各地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克氏鲦鱼)感染率较高。在台湾省日月潭地区,上述两种小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达100%[23]。王宽[25](1987)在安徽合肥调查淡水鱼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麦穗鱼(100%)、鲢鱼(0)、鲫鱼(30.0%)、鲤鱼(33.3%)、棒花鱼(54.0%)、草鱼(0)。魏风华等[26](2000)在对武汉近郊集贸市场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调查时发现,麦穗鱼感染率高达98.8%。朱玉霞等[27](2001)在安徽淮南地区调查淡水鱼的感染率分别为麦穗鱼(33.3%)、鲫鱼(15.8%)、鲤鱼(3O.0%)、鲢鱼(8.3%)、鳊鱼(6.7%)、黑鲩鱼(7.5%)、白鲩鱼(7.5%),淡水虾(5.8%)。蔡连顺等[22](2002)调查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麦穗鱼、鲫鱼等9种淡水鱼的平均感染率为61.3%,其中麦穗鱼感染率也为100%。综合以上资料表明,华支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在不同地区感染率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华支睾吸虫囊蚴可分布在鱼体的各部分,如肌肉、皮、头、腮及鳞等,一般以鱼肌肉最多,尤其在鱼体中部的背部和尾部较多。除淡水鱼外,淡水虾如细足米虾、巨掌沼虾等也可有囊蚴寄生。

  1.4  保虫宿主种类及感染情况  国内已报道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有33种,包括猫、狗、猪、狼、獾、貂、鼠类、狐狸、兔、牛等,其中猫、狗和猪是其主要的保虫宿主,感染率均较高。李雪翔等(1964)在阜阳地区检查猫、狗、猪、田鼠、鼬的感染率分别为50.0%、45.4%、70.5%、5.7%、20.0%。段淑梅等[28](2000)在黑龙江省l5个市(县)共调查了34只猫、375条犬,感染率分别为100% 、60.53%;李树林等[22]在广西检查78只猫和110条家犬,感染率分别为64.10%和56.36%。华支睾吸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凡是人群感染率高的地方,保虫宿主的感染率也高。

  1.5  流行特点  刘宜升[29](1999)报道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是:①南北两端感染率高,原因是广东、广西和湖南等省、自治区的一些地区以及吉林省朝鲜族居民喜食生鱼,而其它地区的感染主要是食鱼的方法不当或儿童嬉食小鱼所致。② 在有食生鱼习惯的地区,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嬉食型方式感染则以儿童和青少年感染率较高。③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呈点片状分布,不同地区、不同县乡、甚至同一乡内的不同村庄感染率差别也很大,除人们饮食习惯的因素外,地理和水流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余志金等[30](2003)认为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具有以下特点:①疫区分布范围和人群感染率总的来说呈现由大变小、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但也有个别地区不下,甚至还有回升。②我国华支睾吸虫分布呈点、片或线状分布。在无河流,仅有池塘或小沟的地区,流行以点状分布为主;而在有河流地区,常沿河流域呈线、片状分布,并认为这种分布特点与本虫中间宿主系水生动物有关。③不同地区流行程度和感染方式不同。其中当地的自然环境、居民的饮食、生活和卫生习惯,特别是吃鱼的方法和频率是决定各地流行程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二次寄调”结果显示,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者多为成人,且男性感染率(2.96%)高于女性(1.81%);不同职业人群感染情况也不同,以商人和工人居高;从感染人群的文化程度来看,华支睾吸虫感染以高、中专文化程度者居高;从感染人群的民族分布来看,少数民族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一般较高[10]。

  2  防治对策

  华支睾吸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有广泛的流行区,保虫宿主种类较多,而且存在自然疫源地。因此,要想有效预防该病,就必须针对各个流行环节,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方法[31~33]。

  2.1  政府领导,部门参与  华支睾吸虫病是我国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在我国流行范围广,局部地区感染情况严重,要有效地预防该病,降低发病率,最终实现疾病控制的目标,必须要由政府出面,建立健全防治组织,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的防疫卫生网的作用,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2.2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因此,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在流行区,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系统介绍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知识,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改变不文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不生食或半生食鱼虾,提倡科学的烹调方法,加强餐具、炊具的卫生管理,防止误食囊蚴,把住“病从口入”关。

  2.3  控制传染源  积极治疗病人和带虫者是有效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流行区,对重点人员和高发人群要重点查治。在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要开展全民性的普查普治工作。此外,要加强对保虫宿主的管理,对于家养的动物如猫、狗、猪等,首先要防止其感染,不用生鱼虾喂食这些动物。一旦发现这些动物感染,要及时给予治疗,必要时捕杀。另外,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灭鼠工作。

  2.4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虫卵入水  加强粪便管理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是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预防本病的关键环节。可采用堆肥或发酵、高温等措施处理粪便,以杀死虫卵、防止人粪和部分保虫宿主(猪、狗等)的粪便入水。不在池塘边建厕所或畜圈;改善人粪喂鱼的习惯;教育群众不随地便溺,避免虫卵污染水源,以防螺类和鱼类受感染。

  2.5  适当控制第一中间宿主  对于呈点状分布的流行区,鱼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塘内螺的密度较高。可考虑采用灭螺措施。在春季螺开始繁殖前,采用药物灭螺,以切断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环节。

  2.6  加强流行病学调查  对发病情况尚不了解的乡、村或可疑的流行区,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病原学调查,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华支睾吸虫病疫源点分布图,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2.7  综合防治  由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环节复杂,对其采取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如在重流行区,可以采取全民普查普治与卫生宣传教育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在轻度和中度流行区,可以采取以宣传教育为主,以人群查治为辅的防治措施;对于渔民可以采取人群查治、宣传教育、净化鱼塘、粪便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即肝吸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性疾病,也称为肝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又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群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和粘膜下血管,再加上虫体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的作用,可引起胆道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可表现为胆管炎、胆囊炎和胆结石等,重者可发生肝硬化。一些资料不断提示华支睾虫感染与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1~3]。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和东南亚国家。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大约在3 500万,其中我国的感染人数就占1 500万[4]。该病在我国是一种流行面积很广、感染率较高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2006年,该病被卫生部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现就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作一综述。

  1 流行概况

  1908年Heanley首次在我国发现华支睾病人。考古研究发现湖北省江陵县西汉古尸、战国楚墓古尸及荆门古尸体内均有华支睾吸虫虫卵,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5]。

  1.1 地理分布 1988~1992年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简称“首次寄调”)结果显示,华支睾吸虫感染呈现随水系流域分布的规律,我国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于外流区域的太平洋流域,以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及五大淡水湖泊为主,而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则无感染[6~9]。在我国大陆,除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未见华支睾吸虫病例报道外,其余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管理区都有该病流行或病例报道[4]。

  1.2 人群感染情况 首次寄调时,我国人群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0.365%,依此次调查结果推算,全国约有470万感染者。到2001~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简称“二次寄调”)时,我国人群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0.58%,较首次调查时有所上升,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推算,全国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约为1 249万[10]。华支睾吸虫流行较严重地区的有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东北三省朝鲜族居民聚住地,其中又以广东和广西两地流行最为严重。广东省是华支睾吸虫流行的重灾区之一,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824%[11]。1985~1995年伍德娥等对广东省南海市、佛山市及顺德市进行了一次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发现人群粪检虫卵阳性率为30.3%,最高的达57.3%[12]。“二次寄调”时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16.42%,位居全国之首[10]。广西也是华支睾吸虫病的重流行区之一,“首次寄调”时广西20个县100个调查点人群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1.20%(623/51 883);“二次寄调”时广西9个县(市)27个调查点的人群平均感染率是9.76%(1 365/13 990),二次调查感染率比首次调查时升高了7.1倍[13]。1992年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调查了45个县 (市),粪检虫卵平均感染率为15.70% ,其中宾县感染率高达67.58%[14],这在国内的报告中是较高的。蔡连顺等[15](2002)在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乌苏里江部分流域(三江平原地区)进行了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共调查了9个县1个市9 016人次,人群感染率为6.96%~66.85%,平均感染率为31.5%。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低或仅有散发病例的地区有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山西省等。如山西调查26个县市,仅在1个县发现有该虫感染,总感染率为0.002%,陕西也只有散发的病例报道。北京、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和湖北等省开展过大范围调查,这些省市华支睾吸虫感染也较为普遍,除个别地区感染较重外,其它地区感染率多在10%以下[16]。华支睾吸虫病在安徽省广泛存在,其中以淮北平原较为严重。徐伏牛等[17](1992)抽查24个县(市)102个点,共检查54 392人,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者784人,感染率为1.44%。其中淮北平原片644人,江淮丘陵片61人,大别山区片3人,皖中平原片46人,皖南山区片30人,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皖北平原、皖东丘陵、皖中平原、皖南和大别山区,其感染率分别为3.55%、0.53%、0.52%、0.36%、0.04%。朱玉霞等[18](2001)在淮南市区调查渔民和农民274人,其中男140人,女134人,经粪检华支睾吸虫卵阳性者116人,检出率42.3%,男女分别为51.4%和32.8%。

  1.3 中间宿主种类及感染情况 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由Masatom Muto于1918年发现[19]。在我国已证实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有4科6属9种,分别是纹沼螺、中华沼螺、长螺旋沼螺、赤豆螺、槲豆螺、长角涵螺、方格短沟蜷、瘤似黑螺、琵琶拟沼螺,其中尤以纹沼螺、长角涵螺和赤豆螺分布广泛,更为重要。这些螺均为坑塘、沟渠中小型螺类,适应能力强,这些螺的存在是造成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不可缺少的条件[5]。各种螺感染华支睾虫程度各地报道不同。李雪翔[20](1982)观察安徽阜阳地区纹沼螺和长角涵螺的感染率分别为15.45%和1.51%;李富春等[21](1998)报道广东韶关地区的纹沼螺和长角函螺的感染率分别为2.8%和0.8%;蔡连顺等[15](2000)报道纹沼螺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感染率为0.13%;李树林等[22](2002)调查表明广西省赤豆螺、纹沼螺、长角涵螺和赤豆螺的感染率分别为1.38%、0.45%、2.58%和1.99%。另外,有研究表明,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的毛蚴感染率与季节有密切关系。如安徽阜阳的现场调查表明,赤豆螺和纹沼螺的自然感染率以夏季为最高,秋冬季均为阴性。在四川安岳县,华支睾吸虫毛蚴感染赤豆螺以5~10月为最高,11~3月感染率几乎为0,这可能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也与当地在3月份大量施放人粪有关。在螺体内,华支睾吸虫一般只发育至尾蚴阶段,但也有报道华支睾吸虫在螺体内能发育成囊蚴,这可能是尾蚴成熟后因环境变迁,螺不能在水内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进一步发育为囊蚴[5,23]。

  华支睾吸虫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由Kobayasai于1915年发现[24]。华支睾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性不强,一般淡水鱼均可作为其第二中间宿主,国内已证实的淡水鱼宿主有12科39属68种。但从华支睾吸虫流行病学角度看,养殖的淡水鲤科鱼类,如草鱼、青鱼、鲢鱼、大头鱼、鲮鱼、鲤鱼、鳊鱼、鲫鱼等特别重要。各地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克氏鲦鱼)感染率较高。在台湾省日月潭地区,上述两种小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达100%[23]。王宽[25](1987)在安徽合肥调查淡水鱼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麦穗鱼(100%)、鲢鱼(0)、鲫鱼(30.0%)、鲤鱼(33.3%)、棒花鱼(54.0%)、草鱼(0)。魏风华等[26](2000)在对武汉近郊集贸市场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调查时发现,麦穗鱼感染率高达98.8%。朱玉霞等[27](2001)在安徽淮南地区调查淡水鱼的感染率分别为麦穗鱼(33.3%)、鲫鱼(15.8%)、鲤鱼(3O.0%)、鲢鱼(8.3%)、鳊鱼(6.7%)、黑鲩鱼(7.5%)、白鲩鱼(7.5%),淡水虾(5.8%)。蔡连顺等[22](2002)调查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麦穗鱼、鲫鱼等9种淡水鱼的平均感染率为61.3%,其中麦穗鱼感染率也为100%。综合以上资料表明,华支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在不同地区感染率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华支睾吸虫囊蚴可分布在鱼体的各部分,如肌肉、皮、头、腮及鳞等,一般以鱼肌肉最多,尤其在鱼体中部的背部和尾部较多。除淡水鱼外,淡水虾如细足米虾、巨掌沼虾等也可有囊蚴寄生。

  1.4 保虫宿主种类及感染情况 国内已报道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有33种,包括猫、狗、猪、狼、獾、貂、鼠类、狐狸、兔、牛等,其中猫、狗和猪是其主要的保虫宿主,感染率均较高。李雪翔等(1964)在阜阳地区检查猫、狗、猪、田鼠、鼬的感染率分别为50.0%、45.4%、70.5%、5.7%、20.0%。段淑梅等[28](2000)在黑龙江省l5个市(县)共调查了34只猫、375条犬,感染率分别为100% 、60.53%;李树林等[22]在广西检查78只猫和110条家犬,感染率分别为64.10%和56.36%。华支睾吸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凡是人群感染率高的地方,保虫宿主的感染率也高。

  1.5 流行特点 刘宜升[29](1999)报道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是:①南北两端感染率高,原因是广东、广西和湖南等省、自治区的一些地区以及吉林省朝鲜族居民喜食生鱼,而其它地区的感染主要是食鱼的方法不当或儿童嬉食小鱼所致。② 在有食生鱼习惯的地区,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嬉食型方式感染则以儿童和青少年感染率较高。③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呈点片状分布,不同地区、不同县乡、甚至同一乡内的不同村庄感染率差别也很大,除人们饮食习惯的因素外,地理和水流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余志金等[30](2003)认为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具有以下特点:①疫区分布范围和人群感染率总的来说呈现由大变小、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但也有个别地区不下,甚至还有回升。②我国华支睾吸虫分布呈点、片或线状分布。在无河流,仅有池塘或小沟的地区,流行以点状分布为主;而在有河流地区,常沿河流域呈线、片状分布,并认为这种分布特点与本虫中间宿主系水生动物有关。③不同地区流行程度和感染方式不同。其中当地的自然环境、居民的饮食、生活和卫生习惯,特别是吃鱼的方法和频率是决定各地流行程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二次寄调”结果显示,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者多为成人,且男性感染率(2.96%)高于女性(1.81%);不同职业人群感染情况也不同,以商人和工人居高;从感染人群的文化程度来看,华支睾吸虫感染以高、中专文化程度者居高;从感染人群的民族分布来看,少数民族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一般较高[10]。

  2 防治对策

  华支睾吸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有广泛的流行区,保虫宿主种类较多,而且存在自然疫源地。因此,要想有效预防该病,就必须针对各个流行环节,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方法[31~33]。

  2.1 政府领导,部门参与 华支睾吸虫病是我国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在我国流行范围广,局部地区感染情况严重,要有效地预防该病,降低发病率,最终实现疾病控制的目标,必须要由政府出面,建立健全防治组织,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的防疫卫生网的作用,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2.2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因此,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在流行区,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系统介绍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知识,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改变不文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不生食或半生食鱼虾,提倡科学的烹调方法,加强餐具、炊具的卫生管理,防止误食囊蚴,把住“病从口入”关。

  2.3 控制传染源 积极治疗病人和带虫者是有效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流行区,对重点人员和高发人群要重点查治。在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要开展全民性的普查普治工作。此外,要加强对保虫宿主的管理,对于家养的动物如猫、狗、猪等,首先要防止其感染,不用生鱼虾喂食这些动物。一旦发现这些动物感染,要及时给予治疗,必要时捕杀。另外,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灭鼠工作。

  2.4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虫卵入水 加强粪便管理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是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预防本病的关键环节。可采用堆肥或发酵、高温等措施处理粪便,以杀死虫卵、防止人粪和部分保虫宿主(猪、狗等)的粪便入水。不在池塘边建厕所或畜圈;改善人粪喂鱼的习惯;教育群众不随地便溺,避免虫卵污染水源,以防螺类和鱼类受感染。

  2.5 适当控制第一中间宿主 对于呈点状分布的流行区,鱼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塘内螺的密度较高。可考虑采用灭螺措施。在春季螺开始繁殖前,采用药物灭螺,以切断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环节。

  2.6 加强流行病学调查 对发病情况尚不了解的乡、村或可疑的流行区,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病原学调查,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华支睾吸虫病疫源点分布图,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2.7 综合防治 由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环节复杂,对其采取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如在重流行区,可以采取全民普查普治与卫生宣传教育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在轻度和中度流行区,可以采取以宣传教育为主,以人群查治为辅的防治措施;对于渔民可以采取人群查治、宣传教育、净化鱼塘、粪便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单位: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安徽 芜湖 241000.

作者: 操治国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