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3期

健脾益气活血治萎方治疗萎缩伴HP感染性胃炎40例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关键词】萎缩性胃炎。健脾益气活血治萎方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胃镜受检人数的13。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对萎缩性胃炎、胃癌前后变的组织形态学、病因学及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入,但是由于萎缩病灶是灶性镶嵌分布,故为腺体萎缩、胃粘膜上皮肠腺化生及胃粘膜细胞异型增生的病理......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健脾益气活血治萎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胃镜受检人数的13.8%,其突变胃癌的发生率28.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对萎缩性胃炎、胃癌前后变的组织形态学、病因学及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入,但是由于萎缩病灶是灶性镶嵌分布,故为腺体萎缩、胃粘膜上皮肠腺化生及胃粘膜细胞异型增生的病理改变,逆转难度很大。近年随HP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深入,发现与多种胃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相关性,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但近期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仅为对症治疗为主,甚至仅停留在每年的追踪观察。而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以气虚为本,气滞,湿浊、血瘀等邪实为标,治疗上以祛邪扶正为两大原则。现以中西医结合辩证施行健脾益气活血治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HP感染胃炎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7年2~10月住院病人70例,均符合2000年5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井冈山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意见标准[1], 按198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试行标准[2],其中医证侯诊断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5个证型。全部患者均经胃镜以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且经HP检测,HP阳性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20~69岁,平均年龄38岁,发病时间6月~20年,平均8年,症状积分(8.53±2.37),合并HP感染40例,胃粘膜腺体轻度萎缩11例,中度25例,重度4例。肠腺上皮无化生9例,轻度化生13例,中度化生10例,重度化生8例(证侯分型:肝胃不和10例、脾胃气虚7例、脾胃湿热6例、胃阴不足8例、胃络瘀血9 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1~68岁,平均37.8岁,发病时间8月~19年,平均7.8年,症状积分(8.46±2.41),合并HP感染25例,胃粘膜腺体轻度萎缩8例,中度萎缩19例,重度萎缩3例。肠腺上皮无化生6例,轻度化生11例,中度化生8例,重度化生5例(证侯分型:肝胃不和6例、脾胃气虚7例、脾胃湿热7例、胃阴不足4例、胃络瘀血6 例)。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HP阳性、胃镜及病理活检情况、主症分布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排除标准 

  (1)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2)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4)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自拟“健脾益气活血治萎方”为基本方:太子参30g,茯苓15g,淮山15g,白芨10g,陈皮12g,炮山甲10g,佛手10g,白勺15g,甘草10g,蒲公英6g,按辩证分型相应加减:脾胃不和加柴胡疏肝散,脾胃湿热型加清中汤,脾胃气虚型加归脾汤,胃阴不足型加一贯煎,胃络瘀血型加失笑散,以汤剂治疗,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温服,连续治疗2月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复查胃镜; 对照组以“六味木香胶囊”组成:木香、栀子、石榴皮、闹羊花、豆寇、筚芨,由成都希医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每粒0.4g,口服4粒,每日2次。

  1.4  观察指标 

  (1)安全性观测:①一般体检项目检查;②血、尿、便常规检查;③心、肝、肾功能检查;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检测指标。(2)疗效性观测:①相关症状与体征;②相关理化检查及特殊检查项目: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

  1.5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198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2]。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分值≥8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或明显减轻,症状分值≥20%且≤8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症状分值<20%。病理疗效标准:显效:粘膜萎缩改善2个级差以上或改善2个级差,同时改善肠化生1个级差或粘膜萎缩改善一个级差,同时改善肠化生2个级差或消失;有效:粘膜萎缩,肠化生各改善一个级差或单纯改善1个级差;无效:病理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治疗组40例中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30例中显效3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健脾益气活血治萎方有HP抑制作用 
  
  治疗组40例,其中有29例HP转阴,转阴率为72.5%,而对照组30例,有9例HP转阴,转阴率为30.0%,可见本方健脾益气活血治萎方有明显的HP抑制作用。见表1。表1  治疗后两组HP阳性及症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略)注: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其他观察指标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一般体检无异常。

  2.4  安全性评价 

  (1)不良反应:治疗组40例病例中,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2)安全性检查:治疗组40例病例中,血、尿、大便常规治疗后无异常变化;治疗后心电图无明显变化;40例病例做ALT、BUN检查,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

  3 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以气虚为本,气滞,湿浊、血瘀等邪实为标,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痞满隐痛,纳差、嗳气乏力等,一般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
   
  祛邪即是消除病因,抑制胃粘膜炎症,阻止腺体的进一步萎缩,扶正即固本,胃粘膜腺体的萎缩是正气虚弱的表现,因此,扶正祛邪,促进胃粘膜腺体的生长与再生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根本,且临床上以脾胃气虚合胃络瘀血多见,表现为虚中夹实,故以此为立法定方,以健脾益气活血为则,自拟“健脾益气活血治萎方”兼肝郁,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者临症加减治疗,方中太子参、黄芪、陈皮、淮山、茯苓健脾益气,佛手、白勺、甘草理气,白芨、炮山甲活血化淤,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抗HP作用,全方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化淤功能 ,故能扶正同时祛邪,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故该方对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亦有较强的HP杀抑作用,在减轻炎症、治疗腺体萎缩的同时,有一定的逆转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作用,且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表现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着得天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萧树东,许国铭.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0,(3):192~201.

  [2]周建忠,陈泽民,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119.

作者: 周海新,吴仕文作者单位:海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海南 2013-9-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