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4期

人兽共患病预防控制概述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关键词】人兽共患病。曾一度引起当地人们的恐慌,这是来自人们身边的威胁,为此并结合相关的人兽共患病疫情,卫生部发出相关的关于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2],虽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目前属于动物疫病,仅是在动物中传播的疫病,但对动物疫病加强研究和关注,以防人兽共患,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目前预防控制人兽......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人兽共患病;控制

2007年上半年广东省云浮市发生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猪“高热病”疫情[1]。曾一度引起当地人们的恐慌,这是来自人们身边的威胁,为此并结合相关的人兽共患病疫情,卫生部发出相关的“关于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2],虽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目前属于动物疫病,仅是在动物中传播的疫病,但对动物疫病加强研究和关注,以防人兽共患,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目前预防控制人兽共患病的基本情况概括如下。

  1  概况

    动物源性疫病给人类带来难以估计的影响。有史以来,全世界死于鼠源性疫病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各次战争的人数,自公元520年至20世纪40年代,死于鼠疫流行的人数达1.5亿人。目前,我国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鼠传染发病人数每年达数万人,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威胁。人兽共患病除了源于家畜、家禽和饲养的宠物外,还可源于野生动物、鸟类、水生动物、节肢动物等。其中由野生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又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可在非人类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其传播可以不再依赖动物宿主;新出现的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新认识的,或者以前已经出现,但发病率不断升高,或者流行地区,宿主和媒介范围不断扩大的人兽共患病[3];新出现的人兽共患病一词,最早见于1992年美国国立科学医学院研究所(IOM)所作的一份题为“新出现的感染:病原微生物对美国公众健康的威胁的报告”[4],根据现有的疾病生态学知识,新发人兽共患病还会继续增加,应对突发人兽共患病事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3]。

    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并不新鲜,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历史而出现,国际文献记载的此类疾病约有近200种,其中数十种曾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大规模的传播。近年来,由于饲养方式、贸易全球化、气候变化、环境遭受人为性的破坏等原因,动物疫源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大致分类有病毒性人兽共患病、细菌性人兽共患病、寄生虫性人兽共患病及其他人兽共患病等。

  2  人畜共患病传播途径

  2.1  消化道传播 

  主要指吃入各种感染动物组织、肉类和昆虫,以及病原体从患者和动物排出后,污染食物、水和土壤,进入人的消化道而感染。如因进食福寿螺而引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2005年12月《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收治了5例来自北方城市的管圆线虫病人,皆因在当地吃了不熟的螺肉。

  2.2  呼吸道传播 

  生存在人和动物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当呼出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嚎叫等,病原体可随同黏液或渗出物的小滴而喷出体外,并以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较大的颗粒在空中停留较短,落于地面,与尘土混合形成尘埃。当人和动物吸气时,就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内而感染,如SARS疫情和流感

  2.3  经皮肤接触传播 

  经皮肤接触传播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如被狂犬病犬咬伤;被猫、狗舐、抓伤而感染等。

  2.4  经节肢动物传播 

  蚁、蝇、蟑螂、螨、蜱、虻、虱、蚤等在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传播方式分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类。前者当它叮咬人和动物时,把病原体带入皮肤内。生物性传播是指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繁殖,再感染人或动物,如黄热病、森林脑炎、西尼罗病毒感染等。

  3  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几种人兽共患病

  3.1  猫抓病 

  猫抓病是一种世界性流行病。猫是本病病原体惟一的自然宿主与传染源,这种病是由于人被猫抓伤或由猫的排泄物感染所致。人被感染后,表现为面部淋巴结发炎、肿大、疼痛、化脓,体温升高,四肢出现斑疹,有时甚至出现脑膜炎。出现这种症状后,应立即到医院就医,并对病猫进行捕杀,尸体焚烧或深埋。

  3.2 弓形体病 

  猫感染此病后,通常无明显症状,个别有体温升高、下痢、呼吸困难和肺炎等症状。孕妇接触病猫被感染后,会造成胎儿先天性畸形,智力缺陷,甚至会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出现这类情况时,目前通常使用磺胺嘧啶或乙胺嘧啶,也可二者配合使用,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情况严重时,要立即到医院就医。

  3.3  旋毛虫病 

  这是一种多种动物共患的寄生虫病。已知约有100多种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感染旋毛虫病,包括肉食兽、杂食兽、啮齿类和人,是由旋毛线虫引起,流行于哺乳类动物间,在疫区,以猪的带虫率为最高,其次是狗。人因生吃或半熟食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等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痛、水肿和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出现这种症状后,目前大多采取一般治疗常规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例如服用苯咪唑类药物其中以阿苯达唑为首选,有一定疗效。

  3.4  狂犬病 

  又名恐水症,也叫疯狗病,是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此病最初由疯狗引起,疯狗咬伤人或其他动物,因其唾液带毒,使人感染致病。人感染后,潜伏期最长可达半年以上。病初起时表现为头痛、疲劳、恶心和呕吐,被咬伤部位发热、皮痒、有蚁走感,多泪、流涎、呼吸和吞咽困难,继而出现极度兴奋、恐慌不安,遇水则出现恐惧,死亡率高。人一旦被病狗、病猫咬伤,应尽快进行伤口处理和就近注射狂犬疫苗,可有效地控制发病。

  3.5  鹦鹉热 

  因为鹦鹉羽毛和粪便带有一种使人致病的鹦鹉热衣原体,人若感染此病,会引起高热、寒颤、头痛、咳嗽、肺部发炎或精神异常等症状,进而危及生命。金丝鸟、白鸽、鸡、鸭等均可携带这种病原体。带菌或患病的观赏鸟类和家禽的分泌物、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场所、羽毛和尘埃均可成为传染源。在公共场所或家中饲养的外观健康但却排菌的鹦鹉、鸽类、金丝雀通常是重要的传染源。鸟类和家禽养殖场、宰杀和拔毛剔脏车间、羽毛加工厂,甚至信鸽调教基地,以及鸟类和家禽的市场、集散与运输场地,或装载运输工具,都可能成为传染源。自然界带菌的野生水鸟对与之有接触的家鸭和人群也构成危险,而城乡的众多鸽类,作为传染源有普遍威胁性。感染此病后的肺炎病人咳出的痰有传染性。采取检疫和进行隔离观察等措施预防疾病传播。治疗可用四环素族、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

  3.6  兔热病 

  兔热病由土拉杆菌引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常在兔形目和啮齿目等野生动物中流行。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接触、昆虫叮咬以及消化道摄入传染,另外也可由气溶胶经呼吸道或眼结膜进入人体。感染者的临床表现类似感冒,主要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眼结膜充血及溃疡、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及毒血症等。抗生素一般能有效治疗兔热病[6]。

  3.7  人-猪链球菌感染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但血清2型目前是从病猪和患者中分离最多的一种致病菌。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猪链球菌病可以通过伤口、消化道等途径传染给特定人群,并可致死亡,危害严重。人感染猪链球菌后,视细菌侵入部位不同会引发不同的疾病,通常有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和永久性耳聋、化脓性关节炎,眼内炎等疾病。本病从感染到发病最短2h,最长7d,一般在2~3d。多数病例发病初期均出现畏寒、发热,伴有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严重者临床上主要分2个类型,即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如果1wk内有与病猪、死猪的密切接触史,并出现畏寒、高热、头痛、皮肤有出血点、瘀点瘀斑和呕吐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就诊。
   
  猪链球菌感染人的主要途径是屠宰、加工、销售病死猪肉时,猪链球菌通过伤口等途径传染给人,个别情况下,可通过食用未熟的猪肉等导致发病。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会通过完整的皮肤感染人,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人可以通过呼吸道被传播。人感染猪链球菌引起的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症虽为感染性疾病,但迄今未发现人传人的现象。人吃了病死猪肉或者猪肉没有煮熟有可能导致猪链球菌感染到人,曾有报道因食用未熟的病死猪肉导致胃肠炎的病例,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比较小[7]。

  4  防护措施

  4.1  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 

  保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迁移与迁徙地区,不破坏自然环境,杜绝或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致使动物病原体向人类转移[8];不抓捕野生动物;外出旅游,不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

  4.2  家养禽畜的防护 

  搞好家养禽畜的环境卫生,例如通风、采光、饲养密度、环境定期消毒杀虫等;避免人畜混住一室。发现家养禽畜的异常死亡,及时报告畜牧兽医部门,并采取无害化处理。不要让爱宠舔伤口,接触宠物后要及时洗手;如果您经常带爱宠去户外活动,要经常检查它们身上是否有虱类寄生;宠物鼠所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极多,容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隐患,如曾在美国甚为流行的猴痘,鼠类就是其重要的携带传染源。所以在饲养宠物鼠时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提前做好各种防护措施。

  4.3  把好病从口入关

  不宰杀、不加工、不销售、不食用病(死)动物。购买经过正规屠宰检验程序的肉类,皮肤有伤口者应避免接触生肉类或动物,处理生肉后要洗手,食品加工应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而且肉制品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一旦怀疑患病后要及时就医。

  4.4  保护好水源 

  防止动物的分泌和排泄物污染水源,做好集中式供水以及使用井水、河水地区的水缸消毒,防止动物源性疫病通过水传播给人类[7]。

  4.5  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新发动物源性疫病中病毒性、细菌性疫病多见。病毒性疫病在近年来,无论是发生的频率还是影响范围都是十分突出的,如AIV/ADS、SARS等等,这些病毒性疫病与现实中滥用抗生素导致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不无关系,减少滥用抗生素,有利于生态平衡[4]。

  5 目前国家有关控制人畜共患病的主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应对SARS和禽流感等新发人兽共患病的主要经验是卫生、农业、林业、环保、工商和公安等多部门的配合协作。其中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了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公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还有《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都有明文规范畜禽生产经营、养殖、运输、质量保障等活动。在2005年11月,国务院公布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在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准备、检测、报告、公布、应急处理等方面确立了一系列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在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工作中的职责,以及不履行职责应当承担的责任。
   
  社会上除了弘扬爱护野生动物的良好习惯,同时,明确政府有关部门对偷猎野生动物违法行为的打击。加强海关检疫等措施,提高全社会防范动物源性疫病的意识。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动物疫苗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技术被列为重要课题[5]。除了弘扬爱护野生动物的良好习惯,同时,明确政府有关部门对偷猎野生动物违法行为的打击。

  6 小结

    总的来说,全社会建立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部门协调和配合,提高全社会防范动物源性疫病的意识。对各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人们的预防意识,一旦出现疫情,相应职能部门及时提出相应预警方案和预防控制措施,才能更好的保护人们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姚润丰,徐清扬.广东省云浮市的猪“高热病”疫情[OL].新华网,北京:2007年5月9日

  [2]卫生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R].卫疾控传防便函〔2007〕47号

  [3]柯昌文,邹丽容,颜瑾.新发人兽共患病及其预防控制策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1):92~93.

  [4]孙好学,王俊东,吴艳云,等.新现野生动物源性疫病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6.

  [5]常爱玲.我国卫生防疫体系积极面对人畜共患病考验[OL].新华网,北京:2006年3月12日

  [6]马艳平.慎防人畜共患疫病[J].养殖天地·河南农业,2004,1:27.

  [7]沈建中,阎丙中.“重症猪链球菌感染”防制初探[J]. 医学动物防制,2004,(20)10:595~596.

  [8]张习坦.新发传染病的威胁与对策[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31(1):2~5.


作者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300.

作者: 朱展鹰,黄国超,骆杰,李东悦,罗焕金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