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5期

输入性登革热5例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关键词】输入性登革热。临床特征丽水市中心医院于2003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输入性登革热5例。2例从柬埔寨回国后3~5d发病。2例在柬埔寨发病后回国。...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输入性登革热;临床特征

丽水市中心医院于2003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输入性登革热5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住院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21、21、22、34、35岁。2例从柬埔寨回国后3~5d发病; 2例在柬埔寨发病后回国;1例在苏里南发病后回国。

  1.2  流行病学资料  柬埔寨和苏里南均有登革热流行,5例均为第一次发病,发病季节分别为7、8、9、10、11月各1例。

  1.3  临床表现  主要有:发热5例,皮疹4例,乏力4例,头痛3例,肌肉关节痛3例,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恶心、呕吐2例,腹泻、腹胀2例,出血3例,肝、脾肿大3例,腹水2例。

  1.3.1  发热  是登革热主要症状。以高热为著,热型以不规则为主,2例为双峰热。发热持续时间7~30d不等。

  1.3.2  皮疹  于发病后第3~10d出现。皮疹多分布于四肢、躯干为主。皮疹表现呈多样性,以红色斑疹及针尖大小皮下出血点为多见。

  1.3.3  疼痛  出现头痛、骨关节痛、肌肉和眼眶痛。

  1.3.4  出血  消化道出血3例。1例出血量大,血红蛋白下降至77g/L;另2例表现为大便潜血+。

  1.3.5  肝脾肿大  3例中出现腹水2例,1例病程第20d左右出现大量腹水,1月后腹水消退。

  1.4  实验室检查  5例入院时化验检查详见表1。

  表1  5例登革热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略)

  白细胞减少最低为2.1×109/L,血小板最低为15×109/L,两者均在7~10d左右恢复,5例肝功能均异常,ALT 81~377U/L、AST 91~454U/L,15~28d左右恢复。5例肾功能均正常,蛋白尿1例。3例骨髓检查其中2例网状细胞反应性升高,1例感染性骨髓象。5例患者的血清均送至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采用荧光法检测登革热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均阳性。

  1.5  治疗与预后  急性期卧床休息,在有防蚊设备病房中隔离至完全退热,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适当补液,血小板严重减少者输血小板,及抗病毒、护肝等治疗。5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4~28d。未发现有第二代登革热病例。

  2  讨论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头痛、乏力、皮疹、肌肉骨关节剧烈疼痛、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主要在东南亚及中南美等地区流行。本组5例登革热患者以发热、皮疹、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为主要表现,3例WBC减少、5例均BPL减少,与过去报道的登革热临床特征基本相符[1]。本组5例均伴有肝功能损害(已排除病毒性肝炎等),登革热患者肝脏损害的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形成的病毒抗体复合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近年我国澳门、广东、福建福州、浙江慈溪等地出现爆发流[2,3]。随着流动人口增加、交通便利,不断报告有登革热输入病例[4]。遇有类似病例,应提高警惕,尽早发现、隔离,及时治疗,以防疫情的扩散蔓延。

【参考文献】
  1] 李刚.登革病毒感染.见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0~63.

  [2] 陈耀球,董绮虹,朱雪茵,等.澳门登革热989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5,23(1):43~45.

  [3] 张复春,卢业成,陈燕清,等.2002~2003年广州及周边地区1 032例登革热的临床特征[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5,23(2):121~124.

  [4] 谢淑云,王臻,杨仕贵,等.浙江省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疾病检测,2005,20(7):353~355.


作者单位:丽水市中心医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作者: 李慧敏,陈卡娅,朱建丽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