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5期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纳络酮注射液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综合抗肝昏迷处理,治疗组42例在综合抗肝昏迷处理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治疗后肝昏迷计分值分别为1。...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纳络酮注射液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综合抗肝昏迷处理,治疗组42例在综合抗肝昏迷处理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2%,对照组为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肝昏迷计分值分别为1.17±0.34、0.70±0.22,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纳络酮是治疗肝性脑病的安全、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纳络酮;肝性脑病;疗效

肝性脑病是各种严重肝病的常见并发症,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欠满意,死亡率高。纳络酮作为阿片受体拮抗药,可竞争性阻断内源性阿片肽对神经功能的损害,改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保护神经细胞并有中枢催醒作用,近年来在治疗缺血性脑病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应用于肝性脑病则较少。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2004年1月开始使用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到2007年8月共治疗42例,与同期经其他抗肝昏迷治疗38例患者比较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肝性脑病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内科学》第6版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1]。男46例,女34例,年龄40~81岁;其中肝性脑病Ⅰ期19例, Ⅱ期28例, Ⅲ期23例, Ⅳ期10例。同病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诱发因素及肝功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病程分期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均给予包括保肝、限制蛋白摄入、净化肠道、抑制毒性物质的生成和吸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输清蛋白、血浆等综合治疗及谷氨酸钠或精氨酸抗肝性脑病。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溶液10ml加纳络酮0.4mg,静脉注射3次/d,连续用药3d。两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肝功能和血氨监测。

  1.3  观察项目及疗效判断标准  检测治疗前后的血NH3、肝功能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变化,疗效判断标准:显效:24h内安静,清醒,住院期间无肝昏迷发作;有效:48h内安静,清醒,住院期间无肝昏迷发作;无效:48h后安静,清醒或48h内安静,清醒,但住院期间多次肝昏迷发作,恶化。以显效+有效病例计算有效率。肝昏迷分0、Ⅰ、Ⅱ、Ⅲ、Ⅳ期,分别计0、1、2、3、4分, 记录治疗前后肝昏迷计分值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х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检验标准。

  2  结果
   
  治疗组42例,显效30例, 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对照组38例, 显效20例, 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现纳络酮的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肝昏迷计分值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性脑病计分值变化(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 01。

  3  讨论
   
  HE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体静脉间存在大量分流。目前关于HE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主要的学说有氨中毒学说,氨基酸代谢紊乱异常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γ-氨基丁酸学说及内源性的苯二氮卓类学说等。肝性脑病患者由于体内γ-氨基丁酸的增加,苯二氮卓类物质以及血氨的升高,胆红素、内毒素等对脑细胞线粒体的损害,干扰了脑细胞能量代谢,破坏血脑屏障,进而导致脑水肿。同时,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也可能与HE的发生有关[2]。已有研究证实,HE患者血浆β-内啡肽含量增高,且升高水平与HE程度一致。
   
  近年来提出肝功能衰竭发生机制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假说。内毒素能刺激机体产生内啡肽[3]。国外研究发现慢性肝病患者及肝硬化动物模型的血浆及组织中β-内啡肽含量升高,且证实此时体内阿片受体的敏感性增强[4]。β-内啡肽影响ATP代谢,致细胞膜离子转运障碍、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抑制中枢神经传入及传出通路,导致意识障碍,从而参与和加重肝性脑病。纳络酮为阿片受体的特异拮抗剂,可有效抑制三种阿片受体,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β-内啡肽等吗啡样物质,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解除内啡肽对心、脑、肺的抑制,阻断对精神及意识状态的抑制作用,同时可阻断β-内啡肽在机体内产生的病理生理作用。改善突触传递衰竭;增加脑血流灌注量,使缺血区微循环得以改善;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稳定缺血神经元细胞膜上Na+-K+-ATP酶的活性等,促进细胞代谢,使肝性脑病症状得以改善[5],从而达到催醒作用。纳络酮还可抑制S100蛋白表达,减少其毒性作用,减轻钙超载,保护脑组织,促进苏醒[6]。
   
  本组研究中,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总有效率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肝昏迷计分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肝性脑病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8.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29.

  [3] 李学文,高河源,林克荣.血浆内源性阿片肽肝硬化外周动脉扩张及腹水形成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5):400.

  [4] Watson RR.Cellular immune functions,endorphins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in meals[J].Alcoholism Clinical Experimental Research,1995,9:248

  [5] 孟庆林.纳络酮的基础学临床应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1.

  [6] 陈晓辉,许松青.纳络酮对心肺复苏犬脑组织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29~531.


作者单位: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海南 海口 570311.

作者: 苏玉严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