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5期

187例青少年寻常痤疮合并糠秕孢子菌感染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糠秕孢子菌感染与青少年寻常痤疮相关性及治疗情况。方法对255例青少年痤疮患者作相关病原体检查,将合并有糠秕孢子菌感染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3例和对照组84例,前者在痤疮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真菌药治疗。后者仅按痤疮常规治疗。结果青少年寻常痤疮患者中检出糠秕孢子菌187例,阳性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糠秕孢子菌感染与青少年寻常痤疮相关性及治疗情况。 方法 对255例青少年痤疮患者作相关病原体检查,将合并有糠秕孢子菌感染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3例和对照组84例,前者在痤疮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真菌药治疗;后者仅按痤疮常规治疗。 结果 青少年寻常痤疮患者中检出糠秕孢子菌187例,阳性率为73.3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2%,与对照组(63.41%)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糠秕孢子菌在青少年痤疮感染中普遍存在,对痤疮有重要的病因学意义,在临床中应对病原体进行针对性治疗,才会收到满意效果。

【关键词】  寻常型痤疮;青少年;糠秕孢子菌;感染

痤疮俗称“粉刺”、“青春痘”,是皮脂腺与毛囊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颜面部位,是青少年常见的一种面部皮肤病,且病程较长。随着皮质类固醇激素、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由糠秕孢子菌引起毛囊炎日益增多[1,2],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痤疮和脂溢性皮炎均与皮脂分泌亢进有关,近年来有不少关于痤疮伴发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及抗真菌药物治疗痤疮之报道[3~5],而以往研究发现在脂溢性皮炎的受累部位可见大量卵圆形糠秕孢子菌。为探讨糠秕孢子菌在痤疮发病中的致病作用,笔者对本院的255例青少年寻常型痤疮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2005年3月~2006年9月本院门诊就诊的青少年痤疮患者,共255例,其中,男149例,女106例,年龄14岁~25岁,病程2周~8年,平均1.8个月。其中159病例为经过治疗未愈或复发者,但2周内未使用过其他药物或化妆品。按pillsbury[6]分类法将临床确诊的痤疮患者分为Ⅰ~Ⅳ度,即轻度、中度、重度、重度~集簇性。轻度为一侧面部(右或左)粉刺、丘疹、脓疱个数<30个;中度为一侧面部31~50个,或伴有1~2个结节或囊肿;重度为有粉刺,拌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性损害,分布广泛,总病灶数在51~100之间,有少数结节;重度~集簇性(Ⅳ级):除上述皮疹外,一侧面部>100个,又伴有结节与囊肿,多数有疼痛,形成囊肿,结节、囊肿在3个以上。

  1.2  临床病原体检查  局部使用75%的酒精反复擦拭,用痤疮挤压器取炎性丘疹或脓肿、囊肿内容物涂片,在油镜的一个视野内,发现8个以上糠秕孢子菌即为阳性。

  1.3  治疗  255例痤疮患者中男性占58.43%,女性占41.57%,结果检出糠秕孢子菌阳性的痤疮患者187例,阳性率为73.34%,其中男103例,占55.08%;女84例,占44.92%,男女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将糠秕孢子菌检查阳性的183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肝功能异常或近期拟生育者或不愿意接受内服药治疗者不列入观察对象。治疗组103例,对照组84例。两组间年龄、病程及性别构成均一致.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在痤疮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病原体进行相应治疗,使用伊曲康唑、酮康唑或氟康唑等药物;对照组仅按痤疮常规进行治疗。两组都使用外用治疗痤疮药物,疗程均为2wk,2wk后观察皮损变化。

  1. 4  疗效标准  痊愈:皮损消退90%以上,镜检呈阴性,随访4wk无复发;显效:皮损消退60%~90%,镜检呈阴性;好转:皮损消退20%~60%,镜检呈阳性或阴性;无效:皮损无变化,或皮损消退<20%,镜检呈阳性。总有效率=痊愈+显效。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结果见表1。在255例青少年痤疮患者中,检出糠秕孢子菌187例,占73.34%,以轻度、中度痤疮患者所占的比例较高。

  表1  痤疮分类调查结果(略)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2。治疗组治愈率为39.60%,总有效率为87.12%;对照组治愈率为19.51%,总有效率为63.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13.19,P<0.01)。两组的治愈率比较明显统计学意义(χ2=7.68,P<0.01)。

  2.3  复发情况  对两组的治愈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并进行糠秕孢子菌复查。结果治疗组复发3例(6.82%) ,其真菌检查均呈阴性;对照组复发7例(38.9%),其真菌学检查均为阳性。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寻常型痤疮是多因素所致毛囊、皮脂的慢性皮肤病。在毛囊寄生的细菌,特别是痤疮丙酸杆菌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当毛囊内皮脂受到微生物作用,生成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及毛囊周围产生炎症,出现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等痤疮损害。
   
  糠秕孢子菌为嗜脂性的条件致病菌,寻常痤疮的高脂分泌为该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重要场所。对痤疮的治疗,目前仍以抗生素、维甲酸类药物为主,长期大量的使用抗生素,加上部分患者自行购买皮质激素类药膏外用,引起菌群失调,造成糠秕孢子菌等条件致病菌大量生成繁殖而致病。惠州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空气潮湿,也有利于该类致病菌生长。曾凡钦等[7]研究也表明,糠秕孢子菌与皮脂分泌有密切关系,进而成为痤疮发病原因之一。
   
  通过对255例青少年寻常痤疮患者皮损内容物涂片镜检,187例(73.34%)患者合并有糠秕孢子菌感染,说明对糠秕孢子菌感染的机率较高;治疗观察显示,对查出有糠秕孢子菌感染的痤疮患者,加用抗真菌药物的治疗组,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也较低。提示糠秕孢子菌对寻常痤疮有重要病因学意义。因此,在治疗寻常痤疮时,特别是青少年痤疮患者,应重视可能存在的糠秕孢子菌感染,针对病原体进行用药,才会收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岑桂芹,鲁长明.痤疮并发糠秕孢子菌毛囊炎[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3,7(1):47.

  [2] 黄少丹.糠秕孢子菌和毛囊虫检查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00,21(1):61~62.

  [3] 蒋忠达.酮康唑治疗寻常痤疮70例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1992,14(4):41.

  [4] 徐学武,陆海莲,高贵元,等.2%酮康唑霜治疗135例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3,22(3):133.

  [5] 汤红峰,林燕辉,张玉新,等.235例痤疮患者并糠秕孢子菌感染特点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3,10(3):175~l76.

  [6]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1996,834~850.

  [7] 曾凡钦,席丽艳,鲁长明,等.青少年面部糠秕孢子菌与皮脂分泌的关系探讨[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7(6):369~370.


作者单位:惠州市皮肤病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1.

作者: 张小军,陈丽梅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