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5期

雷州市2006年登革热蚊媒监测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病人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病人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3份。蚊媒标本50只检测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9.61、3.68、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 结论 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关键词】  登革热;蚊媒;监测;分析

雷州市地处沿海地区,曾发生登革热的两次流行。近几年间虽无登革热病例报告,但作为全国登革热重点监测地区,为掌握登革热的流行动态,及时做好登革热防治工作,我们在原疫区一直坚持进行登革热的监测。现将2006年对雷州市开展的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在原登革热流行区雷州市企水镇设置监测点,对人群抗体水平、媒介孳生地与蚊虫密度进行监测,收集监测资料和专题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2  病原学检测  在流行季节的高峰期(6~10月份)每月捕捉伊蚊成蚊(10只为一组),蚊标本上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登革病毒。

  1.3  血清学检测  在流行季节的高峰期(6~10月份)采集可疑发热病人的血清标本100份,流行前期(6月份)与流行后期(12月份)分别随机采集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40和52份,应用ELISA法进行登革热血清学检测。

  1.4  蚊媒监测

  1.4.1  幼蚊密度调查  每月中旬对雷州市企水镇进行定人、定时、定点开展伊蚊分布、种群、孳生环境调查,计算伊蚊幼虫指数房屋指数(HI),容器指数(CI),布雷图指数(BI)及千人指数计算蚊幼虫指数。BI=合计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CI=合计阳性容器数/合计容器数×100;HI=阳性户数/调查户数×100;千人指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检查房屋内人数×1 000。

  1.4.2  成蚊密度调查  在流行季节的高峰期每月用人工捕蚊法开展成蚊密度监测,统计其人工小时捕捉的伊蚊成蚊数。按广东省卫生厅的要求开展了一次登革热传播媒介分布的专题调查。

  2  结果

  2.1  病原学检测  在流行季节共采集伊蚊成蚊标本50只送往湛江市疾控中心,分别进行接种C6/36细胞分离病毒,结果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

  2.2  血清学检测  根据《监测方案》要求在登革热旧疫区采集流行前、后期健康人群、流行期发热疑似病人血清标本共192份,送往湛江市疾控中心进行IgG、IgM检测。结果在发热病人血标本中检出一份IgM阳性,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3份IgG阳性,其余血清标本均为阴性。

  2.3  蚊媒监测

  2.3.1  幼蚊密度  在企水镇全年监测12次,共调查1 155户居民、4 869人,蚊幼阳性有111户。其中BI最高9月份为21.5%,最低2月份为0.99%,全年平均10.48%;CI最高9月份为9.5%,最低1月份为0.38%,全年平均4.01%;HI最高9月份为20.6%,最低2月份为0.99%,全年平均9.61%;千人指数最高9月份为55.7%,最低2月份为2.2%,全年平均25.3%。全年监测数据显示,4~9月间幼虫较容易孳生,期间4~6月和8~9月各出现一个高峰;1~ 2月和11~12月间幼虫相对较少,各项监测指数相对较低。

  2.3.2  伊蚊幼虫孳生环境  共调查容器3 015个,阳性121个,总阳性率为4.01%。其中永久性容器1 907个,阳性94个,阳性率为4.93%;暂时性容器1 108个,阳性27个,阳性率2.44%。阳性容器中以永久性容器为主,占77.69%,永久性容器占22.31%。

  2.3.3  成蚊密度调查  在流行季节的高峰期每月开展成蚊密度监测,在企水、乌石二镇用人工捕蚊法进行捕捉,在房前、房后选择东、西、南、北、中5个捕蚊点。每点12min,统计其人工每小时捕捉的伊蚊成蚊数。6~10月监测结果是:6月份5只/人工小时、7月份5只/人工小时、8月份为1.5只/人工小时、9月份3只/人工小时、10月份为1只/人工小时;捕获全部都是白纹伊蚊。

  2.3.4  蚊种构成  2006年对雷州市进行了一次伊蚊分布专题调查,共调查了5个乡镇,采集蚊标本进行蚊种鉴定。鉴定结果主要有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微小按蚊、以及极少数的骚扰阿蚊和刺骚伊蚊,致倦库蚊和微小按蚊为优势种,其次白纹伊蚊的数量也较大。这次调查调查发现企水镇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同时分布,其中白纹伊蚊数量占优势,乌石镇只调查到埃及伊蚊而无白纹伊蚊。

  3  讨论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2]。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伊蚊为传播媒介,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多以埃及伊蚊为主[2]。本次调查数据显示,雷州市近年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已取代埃及伊蚊为优势蚊种。
   
  雷州市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调节,降雨多集中于5~9月的台风季节,监测数据显示,雷州市布雷图指数在 5~9月间出现升高,平均在15%以上,伊蚊幼虫孳生环境调查结果也显示阳性容器中以永久性容器为主。表明5~9月间蚊虫较容易孳生,原因可能与台风季节降雨量增加,加上雷州市农村群众喜欢在家庭大院内种树、养猪、养鸡等习惯,使得缸、盆、罐、瓶等小型积水容器到处可见,因而白纹伊蚊的孳生地也随之增多,密度也相应增加。雷州市作为沿海开放地区,与东南亚、台湾等地经济联系密切,特别是乌石镇、企水镇等地渔民常到泰国、越南等地区附近海域作业,双方渔民交往密切,人员来往频繁,传染源输入的可能性较大,加上媒介蚊种密度高,人群免疫水平低,因此,存在登革热爆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广东的登革热有好几例是外来病例,表明全球化的趋势也导致了疾病的全球快速传播。

【参考文献】
  [1] 陈敏红,卞榕峰,黄春文,等.2005年福州市登革热监测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5):457~458,460.

  [2] 罗会明,何剑峰,郑夔,等.广东省1990~200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6):427~430.

  [3] 方美玉,林立辉,刘建伟.虫媒传染病[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102~125.

  [4] 陆宝麟.中国登革热媒介及其防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1999,240~241.

  [5] 张海林,张云智,冯云,等.云南省2005年登革热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6(7):1162~1163.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广东 东莞 523808; 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雷州 524200.

作者: 林华胜,张薇,王树文,陈和盛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