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7期

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研究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复发率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55例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复发率及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55例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Ag)、VIII促凝活性(Ⅷ :c);35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 结果 AT:A、PLG:A、t-PA:Ag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LG:A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A、D-D、VIII:C、vWF、TM:Ag 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l:A、D-D、VIII:C、vWF、TM:Ag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痊愈组AT:A、PLG:A、TM: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D下降幅度最大。 结论 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可反映患者疗效,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复发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溶栓 标志物 凝血 抗凝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s thrombosis DVT)存在多种致病因素,其中静脉血流淤滞、静脉壁损伤和血液呈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其多见于四肢,尤其是下肢,急性期可导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而且很多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栓患者经过溶栓后血栓发生率仍较高,有研究报道可达22%[1],因此,及时了解疗效,预防并发症和复发显得非常关键,本实验通过检测DVT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凝血功能、纤溶活性的改变与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发生率及疗效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2006年6月~2007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普三科DVT患者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61岁。所选病例均经静脉造影术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明确诊断,患者主要症状有患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紫或花斑样发绀,皮肤可触及压痛的条索状静脉,Homan阳性,并排除急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妊娠或口服避孕药物者,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尿激酶50万U患肢滴入,共7~10d。同时配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右旋糖酐、扩血管药物,无禁忌症者在溶栓第3d开始给予华法令治疗。正常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59岁,均为健康体检正常者,均无心脑血管疾病、肝病、高血压糖尿病史。

  1.2  方法

  1.2.1  标本收集  采集DVT患者溶栓治疗前后静脉血1.8ml,注入含0.2ml 109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塑料试管,混匀后3 000r/min离心10min,分离乏血小板血浆于另外塑料试管中,均于2h内测定完毕。正常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方法同上。

  1.2.2  测定方法  血浆AT:A、PLG: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血浆D-D及vWF含量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VIII:C测定采用一期法;上述项目的检测均在日本SYSMEX CA6000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配套试剂由美国德灵公司提供;t-PA:Ag、PAI:Ag、 TM:Ag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美国ADI公司提供试剂盒,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疗效观察[2]  痊愈:患肢肿胀完全消失、无疼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主干完全畅通。有效: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患肢周径与健肢差<2c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主干部分畅通,有侧支循环建立。无效:患肢症状无明显减轻,甚至有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

  2  结果

  2.1  溶栓治疗疗效  痊愈12例 (21.8%),有效33例(60.0%),无效10例(18.2%),总有效率81.8%。

  2.2  DVT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凝血、抗凝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的结果比较  AT:A、PLG:A、t-PA:Ag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LG:A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A、D-D、VIII:C、vWF、TM:Ag 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l:A、D-D、VIII:C、vWF、TM:Ag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2.3  DVT患者溶栓治疗后痊愈、有效、无效组凝血、抗凝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的结果比较

  2.3.1  痊愈组AT: A、PLG:A、TM: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Al:A、D-D、VIII:C、vW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t-PA:A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2  有效组AT: A、PLG:A、t-PA:A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Al:A、D-D、VIII:C、vWF、TM:A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2.3.3  无效组AT: A、PLG:A、t-PA:Ag水平非常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Al:A、D-D、VIII:C、vWF、TM:Ag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表1  DVT患者溶栓治疗前后AT:A、D-D、VlII:C、vWF含量与正常对照结果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溶栓前比较,★P<0.05,★★P<0.01。

  表2  DVT患者溶栓治疗前后PLG:A、t-PA:Ag、PAI:Ag、TM:Ag含量与正常对照结果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溶栓前比较,★P<0.05,★★P<0.01。

  3  讨论
   
  DVT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失衡在其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3]。血栓分子标志物可反映血液的凝血状态及纤溶系统活性,还可作为疗效的有效指标。经过溶栓、低分子肝素和右旋糖酐、扩血管等药物的综合治疗,本研究病例总有效率为81.8%,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证实。而痊愈组AT:A、PLG:A、TM: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D-D也大幅度下降,表明以上血栓分子标志物对疗效有高灵敏性,与彩超检测结果一致。
   
  AT:A是体内生理抗凝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抑制丝氨酸蛋白酶防止其过度活化,当受到某种刺激激活了凝血系统时,抗凝系统也同时会被激活而消耗;本研究显示DVT患者AT:A于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溶栓后痊愈组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彩超结果一致,但有效与无效组仍低于对照组;溶栓后AT:A呈低值势必增加血栓再形成的风险。TM是由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抗凝作用,当血管内皮损伤后,其水平明显增加, 目前认为它是了解血管内皮损伤的最好指标.vWF为储存在血管内皮棒管状小体成分之一,与VIII:C(VⅢ 促凝活性)结合形成因子VIII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内皮损伤使内皮成分暴露启动凝血机制,两者含量或活性的增加使凝血加快,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近来研究表明VIII:C的高水平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本实验显示VIII:C、vWF、TM在溶栓前均高于对照组,溶栓后显著下降仍高于对照组,提示溶栓后DVT患者血管内皮仍可能存在较大的损伤,应积极消除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因素[4]。
   
  溶栓药物的主要作用是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激活纤溶,使血栓溶解。因此溶栓药物可加速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使血浆D-D含量增加,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征性产物,为反映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标志物[5]。溶栓治疗过程中,因血栓迅速溶解而使血中其水平明显增高,随后持续下降,表明凝血过程减缓或终止,治疗有效,如继续呈高水平状态,多提示药物用量不足,本研究显示痊愈组其含量下降幅度最大,有11例患者其值均<0.5mg/L,由于D-D检测的高敏感性,DVT诊断时,用<0.5mg/L作为阴性排除指标[6],故它作为痊愈的疗效指标具有高度灵敏性。血浆中t-PA、PAI活性及含量的变化与血栓形成等疾病有密切关系,关键性纤溶因子t-PA与PAI之间存在着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纤溶系统的活性; PAI对这一平衡起决定作用,机体纤溶功能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内皮细胞t-PA/PAI-1的相对比例[7],PAI是t-PA的快速抑制物,两者之间互为节制,共同调节纤溶系统的平衡作用,若失衡,将导致许多严重的病理变化;本研究显示PAI:A、D-D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溶栓后下降,但PAI:A、D-D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LG:A、t-PA:Ag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溶栓后升高,但PLG:A仍低于对照组,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表明DVT患者溶栓前纤溶一抗纤溶系统严重失衡,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溶栓后t-PA:Ag恢复正常而PAl:A仍高于正常水平,故纤溶一抗纤溶系统仍处于失衡状态,纤溶活性比溶栓前虽下降仍高于对照组,表明体内高水平的纤溶系统抑制物使纤溶活性仍处于低活性状态,血栓难以被清除,故较易导致血栓栓塞症;但在一些因素作用下仍可使纤溶系统被激活溶解交联纤维蛋白产生D-D,同时PLG:A降低[8,9]。
   
  综上所述, DVT患者溶栓前处于血栓前状态并继发纤溶亢进;溶栓与综合药物治疗以后机体凝血系统机能仍然紊乱、纤溶一抗纤溶系统还存在失衡与溶栓后血栓复发可能有密切相关;对有效和无效病例应继续治疗,根据病人情况采取加大剂量、换药等有效治疗手段,同时动态彩超和血栓分子标志物监测,对痊愈者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并门诊密切随访,预防血栓的再次形成。

【参考文献】
    [1] 姜剑军,赵询德. 复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4):215~216.

  [2] 黎瑞,汤成刚.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5例分析[J]. 中原医刊,2007,34(24):37~38.

  [3] Ho CH,Chan WK.CAtlIS of venollS thrombolism Chinese patients[J].Am J Hematol,2002,64(2):74.

  [4] Andreozzi GM.Effectiveness of mesoglycan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J]. Minerva Cardioangiol, 2007,55.

  [5] 高洪国 ,张颖,崔颖. DIC、DVT、PE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意义[J]. 血栓与止血, 2006,12(3):126~127.

  [6] 谭齐贤,张树平.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3~276.

  [7] 武文心,朱广遭.PA1-1合成与释放的基因调控[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2,1:47.

  [8] Illinqworth C,Timmons S.An audit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 in the prophylaxis of asymptomatic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J].J Perioper Pract, 2007,17(11):522~524, 526~528.

  [9] Henke PK.Plasmin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system i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resolution[J].Vascular, 2007,15(6):366~371.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5.

作者: 谢妮 丁芳林 廉翠红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