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7期

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及酶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酶学指标测定在各型肝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比色法对125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总TB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总T......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酶学指标测定在各型肝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酶比色法对125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总TB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 表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总TB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急性肝炎最高、肝硬化与肝癌次之、慢性肝炎较低。 结论 提示血清总TBA是一项反映肝功能损害较灵敏的早期检查指标,尤其是在肝功能常规指标改变不明显时,对各种肝病,特别是肝硬化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总胆汁酸 酶学 肝病患者

肝脏不仅是人体内生物合成胆固醇最多的器官,也是胆固醇转化与排泄的主要场所,血清总TBA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以及肝肠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其生成和代谢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1]。血清总TBA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项灵敏指标[2]。因此,血清总TBA的检测已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本文检测了正常人及各类肝病患者血清总TBA及酶学,探讨其肝病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肝脏疾病患者组  本文125例肝病患者均取自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中医科住院病人。男性72例,女性53例,年龄17~42岁。其中急性肝炎42例,慢性肝炎29例,肝硬化34例,肝癌20例。均经B超和实验室检查证实或病理检查证实。

  1.2  正常对照组  共计60例,取自该院健康人员体检,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18~46岁,均无肝脏疾病。

  1.3  测定方法和仪器  血清总TBA采用酶比色法,试剂购买自上海蓝怡科技有限公司;ALT、AST、GGT、ALP均采用速率法,试剂购买自广州标佳科技有限公司。仪器为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LX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2  结果

  2.1  各组肝病患者TBA测定结果及异常率见表1。

  表1  各组肝病患者TBA测定结果及异常率(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各组肝病患者ALT、AST、GGT、ALP测定结果及异常率见表2。

  表2  各组肝病患者ALT、AST、GGT、ALP测定结果及异常率(略)

  3  讨论
   
  在肝实质病变中,判断活动性肝细胞损害最常用的实验室指标是血清酶活力测定,而临床最常用的酶是ALT、AST、GGT和ALP,由于这些酶分布广泛,缺乏特异性,测定获得的信息往往存在交叉重叠。血清总TBA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产物,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最大的有机酸,它的生成及代谢与肝脏关系密切[3]。TBA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良好指标,当肝内炎症,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肝细胞对TBA的摄取及代谢功能降低,外周血中总TBA浓度极易升高,其升高幅度与肝实质损害程度密切相关,是一项极其敏感而又特异的肝功能指标[4~6]。血清TBA的测定作为一项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生化指标,已被临床所广泛采用。有文章报道,血清总TBA浓度的升高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但与反映肝功能的常见酶学指标相比,有无差异未见报道。现对125例肝病患者及60例正常体检者的血清总TBA与反映肝功能的常见酶学指标进行了测定。总结如下。
   
  表1中,60例正常体检者TBA异常人数仅为1例,说明此方法测定特异性非常好。四种肝病患者血清总TBA水平显著升高。其升高的幅度依次为急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慢性肝炎的异常率分别为88.1%和82.8%,而肝硬化及肝癌的异常率分别为97.1%和95.0%。
   
  由表2中可以看出,在四种酶学相关生化指标中,异常率最高的是ALT。其中在急、慢性肝炎中ALT异常率分别为71.4%和65.5%,而在肝硬化和肝癌中仅为30.0%和38.2%。GGT和ALP的异常率,只有在肝癌时较高,分别为75.0%和65.0%,而另外三种肝病的GGT和ALT的异常率均<36.0%。综合上述,血清总TBA检测的异常率均比四种酶异常率显著增高,说明在四种肝病中血清TBA的检测比其四种酶更敏感,更能反映出肝细胞的受损程度,是评价肝功能的一项较敏感的指标。对各型肝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念跃.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胆疾病中的意义[J].江苏医学,1994,20:672~674.

  [2] 魏有仁,孙先高,蔡湄,等.血清总胆汁酸的酶法测定及其评价[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3,16(1):11.

  [3] Caestecher JS, Jazrawi RP. Direct assessment of the mechanism for a raised serum bile acid level disease[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5,10:61~65.

  [4] 郭冬招.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广州医学,1997,28(1):52.

  [5] 周日清,陈方帆.肝胆疾病诊断中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意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7,12(2):84.

  [6] 梁敏坚,罗敏琪,陈雪娟,等.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2000,21(2):87~88.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海南 海口 570102.

作者: 蔡仁平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