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7期

162例服毒轻生患者的原因及干预效果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服毒轻生患者的致成原因,为制订相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62例患者服毒轻生的原因及心理状态等方面资料,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服毒轻生患者主要存在家庭纠纷(占43。2%),其次是婚恋挫折、人际冲突、身心疾患等引起自卑绝望、情绪不稳、抑郁悲观等心理特点,针对采取诱导宣泄、认知......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服毒轻生患者的致成原因,为制订相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162例患者服毒轻生的原因及心理状态等方面资料,并进行描述分析。 结果 服毒轻生患者主要存在家庭纠纷(占43.2%),其次是婚恋挫折、人际冲突、身心疾患等引起自卑绝望、情绪不稳、抑郁悲观等心理特点,针对采取诱导宣泄、认知疗法、心理疏导等措施对恢复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和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结论 对服毒自杀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消除负性情绪,提供家庭和社会支持,可以转变思维模式,增强应激能力,预防再自杀。

【关键词】  自杀 原因 心理干预

轻生自杀是一种自己造成的蓄意危及生命的自残行为,对家庭和社会构成严重的危害,也是日渐受重视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自杀行为多在自杀者情绪低落和极度绝望无助的情况下发生[1]。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竞争的日益激烈,自杀人群及原因也发生了变化,发生轻生形式多种,服毒轻生为最常见一种。因此,研究自杀行为的动态变化对预防自杀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03年5月~2006年12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各种服毒自杀患者162例,其中男性36例(占22.2%),女性126例(占77.8%),男女之比为1:3.5;年龄16~75岁,其中16~30岁112例;31~45岁35例,46~75岁15例。职业:学生12例,工人38例,农民35例,干部8例,服务员31例,无业人员38例。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单独访谈和侧面了解相结合的方法,采取临床治疗和心理干预相结合方式,并经患者家长或监护者知情同意,收集全部患者服毒自杀的原因及心理状态的资料,所得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162例服毒自杀者的原因分析  见表1。

  表1  162例服毒自杀者的原因(略)

  2.2  临床抢救治疗  本组162例服用镇静催眠药107例(66%),有机磷脂类18例(11%),杀鼠药16例(9%),其他21例(13%),经常规急诊洗胃、解毒抢救治疗及心理护理,治愈159例,顺利出院,另死亡3例。

  2.3  心理支持治疗  通过认知疗法,加强心理疏导,提供家庭和社会支持,使服毒患者消除负性情绪,转变思维模式,增强应激能力,经跟踪随访未出现再次自杀现象。

  3  讨论

  3.1  基本情况  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是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根据社会对个人关系及控制力的强弱,把自杀分为利他性自杀、自我性自杀、失调性自杀和宿命性自杀等4种类型。我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本组162例中女126例,占77.8%,明显多于男性,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与男女生理及性格特点不同有关,从生理上讲,女性随着月经周期变化,体内激素有一定波动,导致女性在月经前、中出现心理不愉快、烦闷、精神紧张等表现。从性格特点来讲,女性较男性内向、脆弱、多思多虑,与易于感情冲动。如果遇到不良刺激,易于产生自杀念头[2]。本组16~30岁年龄组最多,共112例(69%),与这个时期性格尚未成熟,急燥、易冲动有关,这个年龄组一般面临升学、就业、恋爱、经济、父母离异、人际关系等社会应急问题较多,当遇到挫折时,不能妥善处理因而采取过激行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自杀与教育水平关系中,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也较一致,即教育水平与自杀呈负相关。学者们认为,低教育水平人群的高自杀率与孤独易遭受应激、行为冲动,应付方式不良、缺乏社会支持因素有关[3]。

  3.2  服毒原因分析  在收集自杀轻生的五大原因中,以家庭纠纷占首位(43.2%),与有关文献报道相似[4]。因为经济问题、婚外恋、赌博或其他生活琐事问题引起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不和睦;或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彼此缺乏沟通而发生误解,或父母管教过于严格,子女承受不了而选择自杀。婚恋受挫44例(27.2%),人际冲突、身心疾病和突发事件分别占11.1%、10.6%和8.1%。

  3.3  心理干预

  3.3.1  加强心理疏导、认知和宣泄诱导  心理因素是病人服毒自杀的主要因素,宣泄可以使自杀患者压抑心中的恶性情绪得以释放。认知疗法是通过帮助患者改变认知不合理成分,调整其错误、歪曲的思维、想象、信念,摆脱消极观念,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以消除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反应[6]。
   
  自杀未遂后,患者往往有羞耻感和悲观厌世情绪。心理上痛苦和不良情绪依然存在,诱导其发泄情绪,指导其消除负性情绪,帮助调整思路,改变认知,唤起对生命的兴趣和希望,让其感情尽情发泄,想哭就让其痛哭,想说就让其诉说;并耐心听其诉说内心感受,真诚的表现出对他处境的理解和同情,以减轻其内心的痛苦;鼓励病人相信自己能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去承担孝敬父母、抚养子女、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应对挫折,重新面对人生。针对不同的病人,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地做心理疏导工作,使其摆脱悲观厌世的情绪,努力克服自身弱点,增强生活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坦然地面对各种始料不及的失败和心理压力,在失败中成长、进步,做生活的强者。

  3.3.2  提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病人自杀的原因来自社会的诸多方面,取得社会支持和家庭的配合,从根本上解决服毒自杀者的心理障碍,杜绝再次轻生。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启动学校、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家属、朋友和师生的关爱、帮助,使他(她)们产生对社会及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3.3.3  加强健康教育,做好自杀的危机干预  据调查约60%以上的病人自杀前都有征兆[7]。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和行为异常,这实际上是向人们发出的求救信号。这时周围人员尤其是家庭成员若能及时发现,实施干预,常可阻止悲剧发生。因此,加强以家庭为单元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自杀的重要途径之一[8]。我们要努力提高危机干预技巧,教会社区人群在压力下如何正确释放情绪,提高人们对自杀前驱症状的认识,做到早发现,及时将自杀欲念消灭在萌芽状态。

  3.3.4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自杀的发生  预防自杀应从改善社会环境和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入手,妥善解决婚姻家庭纠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人们的基本权利,增强心理应激能力是防止自杀的关键所在。同时加强农药和安眠药的生产、销售及存放的管理,也是预防自杀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肖水源.自杀行为.见:杨德森主编.行为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3~224.

  [2] 杨淑琴,蔡小莹.186例服毒病人临床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2,8(8):19~20.

  [3] 杨洪,王雪.综合医院急诊内科5年间自杀患者的对照研究[J].中国精神科杂志,2001,34(2):111.

  [4] 赵万里,门新栋,席小玲.药物中毒者心理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1995,10(8):34~35.

  [5] 王长虹,从中.临床心理治疗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63.

  [6] 黄丽,罗健.肿瘤心理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8~133.

  [7] 王锌凌.服毒自杀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学论坛,2003,10:3.

  [8] 王疗珍.中国人自杀问题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484.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 海口 570102

作者: 符燕妹 王峥 邱秀媚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