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8期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流变相关参数的观察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流变相关参数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血流变仪对75例患者治疗前同时进行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流变相关参数检测。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除血浆粘度外各项指标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急性期患者除MPV、Fg和血浆粘度外各项指标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流变相关参数的变化和意义。 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血流变仪对75例患者治疗前同时进行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流变相关参数检测。 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除血浆粘度外各项指标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急性期患者除MPV、Fg和血浆粘度外各项指标均与恢复期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监测血小板膜蛋白和血流变学的变化,可及早发现和防治脑梗死,同时对预测病情演变、合理用药治疗脑梗死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膜糖蛋白 血流变学

脑梗死(Cerebral infraction, CI)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居世界前位,脑梗死病因复杂,血管内血栓形成是其重要病理基础。本文观察了75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及血流变参数的变化情况,旨在探讨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3月在本院住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根据其发病及治疗情况分为急性期(入院3d内)和恢复期(治疗3周后)。男42例,女33例,年龄51~86岁,平均年龄(62.5±10.3)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脑水肿,出血、占位和房颤、严重感染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健康对照组为本院体检健康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2~70岁,平均(60.5±5.83)岁,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志愿者。各组在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仪器和试剂  鼠抗人CD62p-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CD63-FITC荧光单克隆抗体及鼠IgG1-PE荧光抗体。该试剂购自法国公司。PAC-1-FITC荧光单抗及鼠IgM-FITC购自美国BD公司。流式细胞仪为美国Coulter公司EPICL-XL型。血流变仪为普利生LBY-N6C全自动血流变仪。

  1.2.2  检测方法  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成员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肝素锂抗凝血检测血流变。EDTA-K2抗凝血以500r/min离心5min,吸取200μl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至1ml TEN缓冲液中,混匀后吸取200μl到200μl的2%多聚甲醛固定20min,分别吸取50μl血小板悬液和10μl的CD62p-FITC,CD63-FITC,PAC-1-FITC荧光单抗及各自阴性对照IgG1-FITC,IgM-FITC,在室温避光放置15min,加1ml TEN缓冲液上FCM测定。测定前用Flow-Check液进行光路流路标定,将CV值调整在2%以内,细胞根据前向散射光侧向散射光设门血小板调阴性对照管,调整非特异性结合在1%左右。每测定管收集10 000个以上细胞记录CD62p、CD63、PAC-1的表达率。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用SPSS13.0软件处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PAC-1和相关参数的变化  见表1。

  2.2  血流变指标的变化  见表2。

  表1  各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PAC-1和相关参数检测结果(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与恢复期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抗纤溶机制互相平衡,保证了血液在体内正常流动,研究表明凝血-抗凝失衡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小板的质与量的变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正常人的血小板基本处于静息状态,而在生理和病理性的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过程中,血小板发生活化反应,激活的血小板可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以及表达多种分子标志物,促进血管内血栓的形成。结果表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PLT明显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可能是血小板参与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大量消耗了血小板,导致了血小板数量的减少。恢复期患者PLT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PLT减少,反馈性引起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产生的新生PLT较多。新生PLT体积较大,MPV增大,同时含有较多的α颗粒,能释放更多的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血小板更易于聚集和黏附[1],在血液流变学改变时易形成血栓,加大梗死面积。

  表2  各组血流变指标测定结果(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与恢复期组比较,▲P<0.05。  

  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别是CD62p、 CD63 、PAC-1是衡量血小板活化的理想指标,其测定较为灵敏,能特异的反映血栓疾病的发生发展。CD62p通过血小板P-选择素介导血小板黏附于内皮细胞及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连接,从而促使中性粒细胞激活,血管活性物质、氧代谢产物释放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启动血栓形成过程。CD63为溶酶体完整膜糖蛋白,在活化血小板膜和表面连接的小管系统膜上大量表达,作为活化分子,其可介导活化血小板,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结合后,参与早期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肿瘤转移等病理过程[2]。PAC-1的存在是血小板聚集的必要条件。正常情况下,虽然90%PAC-1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但没有与配基结合的能力。血小板活化后,其形态结构和空间构象及周围微环境发生改变,PAC-1的配基结合位点暴露,产生受体活性,与多种黏附蛋白结合完成黏附、伸展、释放和聚集过程。本研究表示,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 CD63 、PAC-1阳性表达率和脑梗死恢复期CD62p、 CD6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脑梗死血小板活化异常,在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 CD63 、PAC-1有显著性差异,故血小板膜糖蛋白对脑梗死不同病期血小板功能的初步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血液流态、流速的异常是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之一,观察血流变学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微循环灌注状况。血流变的变化与血液有形成分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成分有密切关系。同时Fg已被公认为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水平的Fg可严重影响血液凝固和血流变学。据Hickenbottom等[3]报道,Fg与全血粘度有关。Fg的降解产物可直接损伤血管壁[4],Fg也可在损伤血管壁表面上沉积,这不仅为凝血过程提供了较高水平的酶促反应底物,同时使血液粘滞性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流动性降低,血液流动性降低与血管因子一起促进血栓的形成。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期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急性期Fg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处于高稠,高黏和高凝状态,血液流动性降低,而恢复期患者低切全血粘度和Fg与对照组仍有显著性增高。
   
  因此,对中老年人,应加强对血小板膜蛋白和血流变学的监测,对临床防治脑梗死有重要意义,动态监测血小板活化程度以及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对预测病情演变、合理用药治疗脑梗死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Jurk K, Jahn U R, Van A H, et al. Platele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re exhausted and refractory to thrombin, due to cheavage of the seven-trans-Membrane thrombin reeptoy(PAR-1)[J]. Thromb-Haemost, 2004,91(2):334~344.

  [2] 施寅铨,潘伟民.冠心病患者血小板糖蛋白CD62p达和血黏度的临床研究[J].临床中老年保健,2003,3(1):11.

  [3] 马西.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性的观察[J].中华血液学,1996,17(3):135.
 
  [4] Hickenbottom SL, Barsan WG.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rapy[J]. Neurol Clin,2000,18:379~397.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3;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 湛江 524003.

作者: 钟毓琼 陈玲 梁淑连 易伟莲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