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10期

25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脑囊虫病临床与CT诊断价值。CT为西门子欢星+CT机。结果根据CT分型,检查结果为脑实质型20例。结论典型的临床症状,CT扫描出现不规则低密度水肿影或囊泡加头节,增强扫描出现点状、结节状、环状及壁结节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重要依据,CT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临床与CT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病例进行分析。CT为西门子欢星+CT机。扫描厚/距5~10mm,大部分病例平扫后行增强扫描。结果 根据CT分型,检查结果为脑实质型20例。其中急性脑炎型2例,多发、单发囊型(囊泡)单发结节型及环状强化型16例,脑室型1例,脑膜型2例。结论 典型的临床症状,CT扫描出现不规则低密度水肿影或囊泡加头节,增强扫描出现点状、结节状、环状及壁结节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重要依据,CT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脑囊虫病;CT

  本文回顾性分析经证实的脑囊虫病25例,结合文献对其CT特点加以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0年7月~2008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共25例确诊脑囊虫病患者,男18例,女7例,年龄6~55岁,平均34岁。临床表现:20例有癫痫发作,15例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l例因出现昏迷而就诊。25例均至少行1次头颅CT检查。所用机器为西门子欢星+CT机.常规仰卧位平扫,增强用碘海醇1.5ml/kg快速注射后扫描,层厚5~10mm,层间距5~10mm。

  2 结果   

  本组25例中,脑实质型20例,其中CT平扫显示脑灰白质交界区及脑白质多发囊性低密度灶16例,结节密度阴影4例,灶周水肿明显:强化呈多发结节样15例,环行强化5例,15例还可见l~3mm大小不等散在钙化灶,灶周无水肿,CT增强无强化表现;脑室型1例,脑室系统呈不同程度积水表现;脑膜型2例,双侧裂池处CT显示葡萄串状脑脊液密度灶,无强化,无钙化;混合型2例,脑室对称性扩大。脑实质及脑内见钙化灶, 25例均经实验室检查确诊。

  3 讨论

  3.1  脑囊虫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症状 

  脑囊虫病是猪囊尾蚴虫寄生于脑部引起的脑病,50%~70%的囊虫病累及脑[1]。囊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人食用未煮熟的带有囊尾蚴的猪肉(即“米猪肉”)后,在胆汁的作用下,绦蚴虫破囊而出,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引起人的绦虫病。绦虫成虫可存活20年以上,夺取人体营养,排卵成千上万,虫卵经消化道逆行反流到胃,或经口摄入有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虫卵在胃内被胃酸溶解卵壳,幼虫进入肠壁,经血液播散到全身,引起人的囊虫病。多发生于脑、皮下、肌肉和眼部。    脑囊虫病自感染到出现症状,数日到30年不等,临床表现与囊虫数量、大小及感染部位有关,脑部感染的患者常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神经精神障碍等症状,如抽搐、头痛、头晕、呕吐、昏迷、肢体麻木、轻瘫等。

  3.2 脑囊虫病的CT表现及分型 

  按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可将CT表现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和混合型[2]。本组25例中脑实质型20例,占整个发病率的80%,故脑实质型脑囊虫病最常见。且脑实质型患者病变常位于灰白质交界区.其次是白质、灰质和基底节区,常为多发性,偶尔单发:脑室型1例,脑囊虫寄生在脑室内;脑膜型2例,囊虫结节位于基底池或外侧裂池内,因影响和阻碍脑脊液循环而引起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混合型2例,指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   

  通过对25例脑囊虫病患者的头颅CT分析,发现脑囊虫病的典型CT表现主要有:(1)钙化:本组15例脑实质型见钙化灶,表现为脑实质内散在的不对称圆形钙化,其形态似“米粒状”,大小不一,钙化周围多缺乏水肿征象,以幕上多见.偶尔也呈线条状钙化或小环状钙化。(2)囊性低密度灶:本组16例脑实质型见囊性低密度灶,表现为脑实质内或脑室内可见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区,病灶多为椭圆形。中心为脑脊液密度,无明显的囊壁结构,可多发或单发,大小不一,一般直径在3~5mm大小,伴有周围水肿。以脑白质区为多发.但也可发生在中线旁区和基底节区。(3)脑积水:部分病例可因囊虫结节阻塞脑室通路并释放毒素刺激脑脉络丛而使脑脊液产生增加而合并脑积水[3],表现为对称性脑室扩大,脑室旁片状低密度区。(4)结节密度阴影:本组4例表现为多发的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较模糊,有明显的中心强化,直径3~5mm的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数目可有2~10个不等,有时分布较均匀,周围常有水肿带。个别病例可呈低密度占位表现,强化后可见囊壁影。 

  脑囊虫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CT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好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尤其是对钙化的检出优于MRI。CT检查先平扫,后增强扫描,两者结合能提高检出和诊断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体会如下:(1)脑实质内不对称圆形钙化灶;(2)脑实质内囊性低密度灶,直径约3~5mm,伴有脑白质水肿;(3)结节密度影:可作为脑囊虫病的CT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1)单发小囊性低密度灶与脑脓肿鉴别:两者CT表现相似,脑脓肿的灶周水肿程度重,环行强化壁较厚,结节较大,病程演化较快。(2)单发大囊型脑囊虫与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和囊性胶质瘤相鉴别:蛛网膜囊肿形状不规则,边缘较平直、成角,囊内为脑脊液密度,较大者其临近颅板受压变薄,甚至外凸,囊壁不强化。表皮样囊肿的形态多样,无灶周水肿和强化。囊性胶质瘤的囊壁不规则,有的有壁结节。(3)多发小囊性低密度灶与转移瘤和多发结核瘤鉴别:转移瘤呈环行或结节强化,大小不一,环壁较厚,水肿较明显.进展快,多可找到原发灶。多发结核瘤大小不一,常有邻近脑膜强化,临床表现各异。(4)脑实质急性脑炎型主要与脑炎及脱髓鞘病变鉴别。   

  通过对25例脑囊虫病的头颅CT表现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大大地提高了脑囊虫病的诊断率,减少了脑囊虫病的误诊率。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184.

  [2]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44~146.

  [3]李风玲.脑囊虫病CT与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5):391~393.


作者单位:屯昌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 屯昌 571600.

作者: 陈瑞民,邱日升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