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第8卷第10期

雷州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分析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雷州市2007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病例诊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用布雷图指数(BⅠ)法调查蚊媒密度。结果疫情流行历时38d,共发病187例,男性90例,女性97例,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79岁,以30~60岁发病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雷州市2007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病例诊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用布雷图指数( BⅠ) 法调查蚊媒密度。结果 疫情流行历时38d, 共发病187例, 男性90例, 女性97 例, 发病年龄最小6岁, 最大79岁,以30~60岁发病者居多。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67.0, 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清除伊蚊孳生地和对供水点投药杀灭蚊幼等综合防治措施后, 布雷图指数降到5左右,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I 型登革病毒引起,加强登革热病人管理和控制布雷图指数<5,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 预防控制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an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in Leizhou  City.

  YU Yong-qing, HE Zi-dian, YE Guo-qiang, et al.

  Zhanjiang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Zhanjiang 524037, Guangdong, P. R.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utbreak of dengue fever in Wushi City in 2007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mak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Ret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he density of mosquito larvae at epidemic spot was measured with Breteau Index (BI).  Results  The epidemic period caused by type I dengue virus lasted 38 days. There were 187 patients inclduing 90 males and 97 females. And the age was between 6 to 79 years.The Breteau Index  in epidemic district was 67.0 during the epidemic period.  Conclusion  The outbreak was caused by dengue virus type I. Management of patients and Breteau Index down to 5 ar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dengue fever.

  Key words:Dengue fever;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雷州市乌石镇位于雷州市西南,为临海的海港镇。全镇人口约7.8万人,分为镇区和农村,其中镇区下辖5个居委,农村下辖26个管区。1986年、1987年该镇曾各报告1 000多例登革热病例。该镇居民以家务待业和出海捕鱼为主要职业,历年监测资料显示,乌石镇环境中存在传播媒介-埃及伊蚊。

  1  材料和方法

  1.1 登革热病例定义 

  在疫点范围内,9月1日至调查日凡有发热(体温大于38℃),同时伴有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骨骼痛、面部潮红、皮疹之一者。

  1.2 材料来源 

  按GB诊断标准核实诊断,用统一的登革热流行病学个案表调查收集病例的相关信息[1]。

  1.3 统计方法 

  病例个案表、布雷图指数等相关资料用Excel和 Epi Info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临床症状 

  病人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其中病例发热98.9%(186/187)、头痛72.6 %(135/187)、面部潮红51.6%(96/187)、关节痛44.6%(83/187)、眼眶痛38.7%(72/187)、皮疹16.1%(31/187)见图1,病例白细胞计数0.9~8×109 ,小于4×109有104例;血小板低于100×109  有77例,其中低于50×109 有10人。187例病人中确诊病例52例,临床病例135例,病人出现面部潮红、出疹等典型登革热症状,病情轻,无死亡,病程8~10d。

  2.2 病例三间分布

  2.2.1 时间分布 

  9月19日出现首例登革热病人(搜索病例),9月30日出现3例,之后持续出现发病,每日病例数在1~21例之间,10月5日出现小高峰为12例,10月13日达高峰为21例,逐日下降,21、22和25日各发病1例,26日起未再出现病例。图1。

  2.2.2 人群分布 

  187例病例中男性90人,女性97人;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79岁,<10岁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发病数相对少,30~60岁发病121人,占总发病例的64.7%,各年龄组登革热罹患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0.99,P<0.001)见表1。职业分布集中在家务待业人员和学生,家务待业发病136例,占病例总数的72.7%;其次学生发病30例,渔民发病5例。表1  乌石镇登革热病例年龄组分布(略)

  2.2.3 家庭聚集性 

  本次疫情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25户家庭发生两例或以上的成员发病,其中发病4例有1户,发病3例有4户,发病2例有20户。

  2.2.4 街道分布

  病例主要分布在镇区的海港路(38例)、海滨路(51例)、江园路(10例)和长堤路(9例)等。乌石镇下辖农村那沃村和房参村各发生1例;乌石镇临近的覃斗镇英南村1例,徐闻县和安镇1例,这4例病例在疫情期间多次到乌石镇镇区,他们与乌石镇镇区的暴发疫情具有流行病学联系。病例在管区的分布见表2,各管区罹患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46,P<0.001)。表2  乌石镇登革热病例的管区分布管区总人口数(略)

  2.3 疫区蚊媒密度监测情况 

  该镇居民房屋周围有较多的闲置容器内积有雨水,多有蚊蚴生长;而水生植物和盆景在居民家中很少见。水缸和闲置容器是该镇主要的埃及伊蚊孳生地。渔船的淡水贮水容器和船边悬挂的轮胎(防撞)也是蚊幼主要的孳生地。该镇疫区布雷图指数调查情况见表3。表3  雷州市乌石镇登革热疫情期间的布雷图指数日期10月7日9日10日11日12日15日18日21日23日25日31日11月2日4日6日布雷图指数(略)

  2.4 重点病例调查

  2.4.1 首例病例 

  陈某某,女,52岁,家务待业,住海港路。19日出现发热、发冷、全身酸痛、关节痛,到私人诊所进行静脉注谢,4d后退热,全身出疹,病程持续约10d。该病人近期未离开乌石镇,没有外地的亲戚朋友到访。10月11日,该病人血标本检测lgM登革热阳性。

  2.4.2 指示病例 

  陈某某,男,31岁,家务待业,10月2日出现发热、头痛、眼眶痛,到个体诊所就诊,10月6日复诊,接诊医生发现病人出疹,怀疑是登革热病人,即报告乌石镇卫生院防保组。据调查,该病人父亲及儿子也先后发病,症状类似。

  2.5 相关因素调查和分析

  2.5.1 雷州乌石镇距离雷州市80多公里,经济情况一般,人口流动性不大,外来人口较少。部分渔民到海南、徐闻等中国境内捕鱼,未到越南等境外捕鱼。

  2.5.2 10月13日,工作组调查镇区塘东卫生站、镇卫生院等7家医疗单位,发现乌石镇个体诊所大部分未设立门诊登记本和传染病登记本,无开药处方;查阅乌石镇卫生院9月1日以来的处方,未发现发热病人明显增多。走访乌石镇大众药店、乌石药品站第三门市部等药店,9月以来销售清开灵等治疗感冒的药品未见明显增多。

  2.6 实验室结果 

  186例病人中抽取血样检测118份,结果登革热lgM抗体阳性33份,荧光定量PCR阳性17份。分离两株登革热病毒,经鉴定属Ⅰ型登革病毒。10月8日,采集乌石镇健康人群40人血样检测,结果6份登革热IgM抗体阳性,2份登革热lgG抗体阳性。

  2.7 控制措施

  2.7.1 政府重视 

  成立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湛江市、雷州市卫生局、爱卫办、疾控部分和乌石镇机关、街道办、村委会等进行联防联控,开展5次大规模的杀灭成蚊的消杀工作和挨家挨户翻盆倒罐消灭蚊媒孳生地。

  2.7.2 加强病人管理 

  病房增设纱门纱窗,为防止病人带病回家,卫生院免费治疗登革热病人,避免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2.7.3 宣传健教
 
  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等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做到干部带头,居民人人参与开展以灭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3 讨论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 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 现已成为该地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雷州市乌石镇曾多次发生登革热疫情[3], 1986~1987年该镇曾各报告1 341例登革热病例,病死2例,分离出Ⅱ型登革热病毒,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 

  本次疫情由登革热Ⅰ型病毒引起,本次疫情暴发特点:①发病率高,症状轻,无病死病例;②传播迅速;③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④发病以家务待业人员和学生为主。流调显示所有病例均为本地感染病例。 

  疫情从发现到末例病例历时38d,在疫情发现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各级各部门反应迅速,实行多部门联防联控。经全镇采取全面开展挨家挨户翻盆倒罐、停用装水容器、集体供水点投药、多次进行全镇地毯式的环境喷洒杀灭成蚊、免费治疗登革热病人等综合措施,使疫点布雷图指数降到5左右。疫情最终得到有效控制。全省近年存在登革热输入性病例传人引起暴发疫情[4],因此今后仍面临登革热流行的威胁,继续加强蚊媒监测工作,疫情期间加强登革热病人管理和控制布雷图指数小于5是控制登革热疫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罗会明. 登革热防治手册[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84~85.

  [2]肖杰生. 登革热研究的热点问题[J]. 新医学, 2002, 33(3):133~134.

  [3]何紫电, 成树人, 叶国强,等. 雷州半岛登革热流行与监测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 2006.

  [4]李桂娇, 古有婵, 吴宝燕, 等. 中山市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分析[J]. 疾病控制杂志, 2004, 8(5):396~398.


作者单位:1.湛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湛江 524037;2.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雷州 524200;3.雷州市乌石镇卫生院,广东 雷州 524200.

作者: 余永清,何紫电,叶国强,卢秀萍,梁宇,陈和盛,徐永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